曹南箕子墓古遗址

曹南箕子墓古遗址

2018年冬月初,发小进良开车,我们一行四人,先去邵楼都镇堂王氏家祠。

曹南箕子墓古遗址

待修复的都镇堂王氏家祠

曹南箕子墓古遗址

王氏家祠前先祖碑

然后经潘白刘村宋天堌遗址。

曹南箕子墓古遗址

宋天堌遗址

再去曹县西南十公里太行堤下郑庄街道王胜普村,去寻找一商朝古墓。刚经历过小雪,雪已融化,道路有点泥泞,路边偶有残雪。

曹南箕子墓古遗址

手机导航至王胜普村,在村头遇一老者,问箕子墓具体位置。老者答曰:“是要去箕子坟(读fèi沸,四声,曹县方言)吧?往南直走约一里,再往西南,过了桥就可看到了,一个大土堆,边上立着三个石碑,就是箕子坟。”附近的村民都知道,这座坟茔里埋葬着箕子。

曹南箕子墓古遗址

在箕子的坟前立有三块墓碑,最左边的一块略矮,上书三个大字“箕子墓”,中间一块要高出一截,上书“殷太师箕子之墓”。

曹南箕子墓古遗址

最右边的墓碑上边也写着“箕子墓”三个字,另有联一幅:箕子侯国万古传,明夷之贞不可息。偶遇一村民,说墓前供桌是他爷爷几人捐赠,他爷爷是曹县五中老教师姓张,高寿96岁而终。走到供桌后面,果然上面有捐赠人名单,大概倒数第四个是他爷爷的名字。

曹南箕子墓古遗址

此处偶尔会有箕子的后人前来拜祭,很多的朝鲜、韩国的老人和一些专家学者都很认可箕子是朝鲜半岛生民祖先的说法。

曹南箕子墓古遗址

【山东.曹县.箕子墓】

箕子,名胥余,殷商末期人,是文丁之子,帝乙之弟,纣王叔父,官太师,封于箕,在商周政权交替与历史大动荡的时代中,因其道之不得行,其志之不得遂,“违衰殷之运,走之朝鲜”,建立朝鲜,风流风遗韵,至今犹存。

曹南箕子墓古遗址

箕子与微子、比干,在殷商末年齐名,并称“殷末三仁”,在孔子《论语·微子》中曰:“ 微子去之,箕子为之奴,比干谏而死,殷有三仁焉。”

曹南箕子墓古遗址

高丽王朝礼部为祭祖箕子,在平壤牡丹峰修建纪念箕子的衣冠冢,在墓旁也建立了箕子庙,平壤市原箕林过去还有“箕子墓斋室碑”等古迹。

曹南箕子墓古遗址

【朝鲜.平壤.箕子陵】

从此,箕子陵受到历代王朝的祭扫与修缮,由于陵寝地处平壤中心的牡丹峰脚下,与乙密台、七星门、浮碧楼等名胜比邻,因而历来亦是平壤的著名景观之一,直到1959年箕子墓全部拆除。

曹南箕子墓古遗址

1959年春,朝鲜政府在建设牡丹峰青年公园时,金日成主席亲自下令毁掉了箕子陵。

曹南箕子墓古遗址

箕子既受周封,当克遵周礼,于武王克殷之后入周朝奉。箕子朝周,去往故殷墟亳都(公元前17世纪商汤建都于此,史称北亳,今记之曹亳)凭吊汤王,见宫室毁坏荒凉,遍地野生麦黍,昔日歌舞升平之地如今已破败不堪,想到殷商六百年江山已归为尘土,心甚伤之,欲哭而不可,欲泣则近于妇人,乃作《麦秀歌》,其诗曰:“麦秀渐渐兮,禾黍油油,彼狡童兮,不与我好兮。”朝歌殷民听见,皆动容流涕。

等到箕子朝周归来,宋国君微子陪他再经故商都亳墟,凭吊了涂山汤王陵、历山太甲陵、曹南盘庚陵、亳东伊尹墓、亳北仲虺墓,瞻拜列祖列宗先代功臣陵丘,心里越发伤心,终于一病不起,殇于中土。微子率隐民葬箕子于毫西,与汤陵东西相望。

曹南箕子墓古遗址

曹县箕子墓的记载:晋(杜预)《春秋释例》:“梁国蒙县西北有亳城,中有成汤冢,其西有箕子冢。”晋(伏滔)《北征记》:“望蒙、亳间,成汤、伊尹、箕子之冢,今为丘墟也。”宋(王象)《舆地胜记》:“箕子冢在宋城县北四十一里二十步古蒙城内。”明、清时期曹县志记载:“箕子墓在邑西南二十里盘庚里,月堤前野田蔓草中,冢土坚凝,周围十数步。”清(徐继孺)《曹南文献录》:“箕子冢,在曹县西南二十里盘庚里,汤陵之西。”

曹南箕子墓古遗址

箕子,商朝贵族,末代王帝辛(商纣王)的叔父,与比干、微子并称商末三贤。箕子因纣王无道,“乃被发详狂而为奴”。据说,““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诗经·黍离》)就是他的名句,。周武王灭商后,曾拜访箕子,并讨教治世之道。而后,武王乃“封箕子于朝鲜而不臣也”。箕子建立了国家,并且还教给朝鲜百姓以礼仪田蚕之道,又制“八条之教”。 朝鲜李朝史家涵虚子说:“箕子率中国五千人入朝鲜,其诗书礼乐医巫阴阳卜筮之流百工技艺,皆从而往焉。既至朝鲜,言语不通,译而知之,教以诗书。使其知中国礼乐之制,父子君臣之道,五常之礼,教以八条。崇信义,笃儒术,酿成中国之风教,以勿尚兵斗,以德服强暴。邻国皆慕其义而相亲之,衣冠制度悉同乎中国。故曰:诗书礼乐之邦,仁义之国也,而箕子始之,岂不信哉!”就是说,朝鲜的农耕习俗乃至礼乐制度是在箕子时代建立的,箕子就是朝鲜的建国者。中国史书是这样记载的,朝鲜的书籍也是这样。直到20世纪中期,朝鲜半岛南北方的史书、教科书都沿袭了“箕子封建说”。

附碑文

中间碑文:“箕子子姓,名胥余。因封国箕,故称为箕子。是殷商末年思想文化的代表,中华文化史上第一位有哲学论著的哲人,与比干、微子并称为商末三贤,纣王时曾官居太师。纣王淫佚,箕子谏不听。人或曰:‘可以去矣。’箕子曰:‘为人臣谏不听而去,是彰君之恶而自悦于民,吾不忍为也。’后数谏不成,纣王剖比干观其心,箕子乃发佯狂而为奴。遂隐而鼓琴以自悲,被囚于朝歌,故传曰《箕子操》。朝鲜史书《海东绎史》载:‘箕子率五千人入朝鲜,其诗、书、礼、乐、医药、卜筮皆从而往,教以诗书,使知中国礼乐之制,衙门、官制、衣服悉随中国。’中国史书对箕子去朝鲜立国也多有记载。《尚书大传》云,‘武王胜殷,释箕子之囚。箕子不忍为周之释,去之朝鲜。’箕子入朝鲜后,教民耕作,仿井田制,建立箕田并设禁八条,让作奸犯科的人既有俗犹耻之(之)心,又惧怕法律制裁。是以其民终不相盗,无门户之闭,妇人贞信不淫辟。使古朝鲜成为当时讲礼仪、重法制的文明古国。朝鲜《三国史记》将箕氏朝鲜列为第一个王朝。高丽朝始,箕子被尊为祖先,后称为农神。箕子最后一次回国,因年老多病亡于途中曹县。曹县乃殷商文化发祥之地,遂葬于中土。而朝鲜平壤附近的箕子墓,为宋末高丽肃宗时箕子后裔所建,实为衣冠冢。兹为曹县箕子所葬之地,兹墓历经三千有年。多次修楫,多次遭毁,政府民间也多有保护。明万历、清乾隆年间,历经两次修缮,因黄河改道而毁。今曹县郑庄乡党委人民政府、县文化局,仰念箕子之德,祭祀立碑。”

另一碑的背面碑文:“《箕子墓碑记》:‘箕子墓前原有石碑二统。一统为清乾隆五年朔立,一统为光绪年间立石。立石人是张南薰、张静山、王公奖、张聚奎四人,均为清末秀才和学庠。两碑阳文,上书‘殷太师箕子之墓。’原碑在修建太行堤水库时遗失,现仅存碑座,置于王胜普、前张庄村。原碑文被该村王希周保存。特立碑以纪念。曹县人民政府。公元二〇〇五年四月重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