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福商学院谈公益发展趋势——公益商业化

德福商学院谈公益发展趋势——公益商业化

目前社会认知,做慈善和公益的工作人员不应该有收入,或者只能维持低收入。当下众多慈善基金会的参与者收入都是食不果腹,甚至还负债累累,导致妻离子散。

而面对庞大的公益基金,迫切需要专业的金融、律师、研发、策划、管理、营销、品牌、广告等多方面的优秀人才来参与,才能够在广泛募集善款、建立透明公开监管机制、合理使用资金等等方面做到专业有效。而优秀的人才往往等于高额的人力成本,单纯靠理想和信仰,没有高额的收入回馈,是无法长效吸引优秀人才的投入,慈善事业就无法做大做强做久。

那么,目前世界上最大的慈善基金会是如何运作的?接下来的几个观念可能要刷新各位读者的过去的想法了。

管理人员不是慈善家,都是最聪明的商人。

2000年,盖茨和夫人计划捐出所拥有的1000多亿美元的财产,只留给他们的孩子每人1000万美元,并正式成立盖茨基金会。在盖茨基金会中国区主任叶雷看来,不要说对整个穷人世界,即使向非洲国家津巴布韦的穷人进行直接援助,基金会的钱花光了也不够。等基金会的钱用完的时候,那些人靠什么来支持、靠谁来照顾?

所以,盖茨像管理着微软一样,运行着这个覆盖100多个国家项目的基金会。合理投资——高额回报——部分收益用于慈善公益,剩余收益和本金继续投资,以致在美国的投资业内还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全美最好的投资专家几乎都去了盖茨那里”。这也让盖茨基金会不仅是一个花钱机构,更是一家赚钱的投资机构。

善款:将钱捐出去也非易事

哈佛商学院的管理学大师迈克·波特认为,由于管理不善或者花钱不善,人类浪费的善款不下数十亿美元,很多慈善活动根本就没有什么效果。盖茨基金掌握的善款总额接近400亿美元,为了把这些钱捐出去,盖茨基金会的合作伙伴很多,有慈善机构,有大学,甚至还与摇滚明星Bono合作。

  此外,巴菲特要求盖茨夫妇中至少有一人要全心全意打理基金会。这也就是为什么巴菲特在盖茨决定交出微软日常事务并专心慈善之后才宣布把钱交给盖茨基金会。

慈善的商业法则

  美国是当今世界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资本家要赚钱天经地义。然而有意思的是美国也是这个世界上最热衷于慈善的国家,根据美国霍普金斯大学的一项研究显示,从1995年到2002年,美国人每年捐出的善款总额占GDP的比例接近2%,高于所有的西方发达国家。

  美国人为什么这么热衷于慈善?其实,其中的奥秘在于,在美国,慈善也是一门生意。

单从盖茨来说,有人曾经计算过盖茨每捐出1美元,他通过微软公司赚取的收益就超过1美元,这并不是说盖茨不捐款微软公司的产品就卖不出去,而是说盖茨通过慈善积累的好名声促进了微软公司产品的销售。另外,美国的富豪设立基金会基本上都以自己的名字或公司的名字来命名,除了盖茨之外,GOOGLE创始人也建立一个慈善网站GOOGLE.ORG,而先辈卡内基、洛克菲勒、梅隆等也无不如此。

  很显然,这样的慈善活动对于慈善家来说当他仍活着时可以促进其旗下的事业,当他去世之后或许也能让他们流芳百世。更何况,捐款还能带来税收上的好处。这样的生意何乐而不为?目前,很多慈善家已经在谈论“投资”、“风险慈善”、“市场导向”等术语,这些词原本属于商业领域的概念。只有引进这些概念,慈善才会变得更为有效。

马云曾经说做公益最好的办法是“公益的心态、商业的手法”,如何让公益价值放大,让公益从业者得到该有的回报,让更多的优秀的顶尖人才参与其中,让社会大众的慈善爱心通过商业回馈的形式被最大限度调动起来,这是未来慈善公益的长久之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