鹽城西鄉垛田祗園庵——祗園精舍藏奇石(上)

鹽城西鄉垛田祗園庵——祗園精舍藏奇石(上)

鹽城西鄉有個樓王鎮,樓王西南有個潭田村,潭田有個自然村落叫垛田,垛田莊上有個遠近聞名的祗園庵。

同大江南北的名寺古剎相比,祗園庵算不上古老,卻歷經了風雨飄搖的三百春秋。祗園庵規模算不上恢宏,但獨擁“天外來客”隕石作為鎮庵之寶。祗園庵規模算不上高大,卻有一座玉佛寶塔聳立團頭蕩畔,洞察人間的真假美醜和忠奸善惡。祗園庵名氣算不上響亮,卻是當年蘇北裡下河地區博施濟眾、救苦救難的慈善聖地,還是定慧雙修、一代高僧茗山的童年棲居之所……

鹽城西鄉垛田祗園庵——祗園精舍藏奇石(上)

蘆葦蕩水泊

垛田,顧名思義,是河網密佈的蘆蕩水鄉用泥土堆積而成的垛狀高田。垛田莊不算大,僅有百餘戶人家,可地理位置非常顯要。它南有珠瑪河連接興化市沙溝鎮,西以西塘河守望寶應縣廣洋鎮,北擁北蕩與建湖縣毗鄰,可謂“一莊連三市,雞鳴聞四邑”。倘若垛田莊是一顆水蕩明珠,那麼位於村莊西側的西塘河,不僅與大潭灣東塘河平行同向,而且南匯珠瑪河,北通寶射河,四河交織,經緯環抱,垛田莊就成了“四龍戲珠”的風水寶地。因為,在蘆蕩村莊之間還沒有公路通聯的漫長歲月裡,作為“鹽城西門口”的垛田,無疑就是鹽、泰、揚三市重要的水上通道。獨特的區域位置,註定這裡會發生一些傳奇故事。

先來說說村莊的由來和“天外來客”隕石吧!

六七百年前,團頭蕩西北隅有一個土墩子。這個墩子,也許是天然形成,也許是漁民們為了停船落腳,先挖灘壘土,再擴墩成片,不知經過了多少年和多少代人,土墩子變成了村落,成為漁翁、耕夫等人群的定居場所。

鹽城西鄉垛田祗園庵——祗園精舍藏奇石(上)

當歷史的車輪駛進公元1681年,一位不速之客看重了這塊風水寶地,於是聲勢浩大、轟轟烈烈地“屈駕”而來。

那是一個伏夏之夜,蘆蕩深處飄來陣陣異常溼熱的風,低矮潮溼的茅屋如同蒸籠一般,讓人煩燥不安。割草或打漁的人們忙碌了一天,因無法入睡而走出家門,三三兩兩地坐在河邊納涼、閒談。

忽然,天空赤紅一片,一道強光耀眼灼目,天

地間似有萬鈞雷庭轟轟作響,只驚得全村男女老少四處躲藏。須臾間,人們看到一個碩大的火球自西向東、由上而下急速墮落。隨著一聲驚天動天的巨響,火球重重地砸在地面上,大地劇烈顫動著,四處飛濺的火花燃起了附近的草堆與房屋,引發了一場火災,村裡頓時變得火光沖天……

這顆“天下掉下來的石頭”,通體絳紫,光滑圓潤,外實內虛,形狀怪異,高約80公分,寬70公分,厚度直徑30公分,中間還有一大一小的圓孔。奇怪的是,自從這石頭落戶垛田,村裡就時常發生火災。

鹽城西鄉垛田祗園庵——祗園精舍藏奇石(上)

人們都認為,這是“天外來客”的石頭在作祟。於是,公元1724年,鄉坤、莊董們請來了一位頗有名氣的“陰陽先生”,在隕石墮落之地設壇作法做“關目”。事後,這位先生提出,必須要請“北極真武大帝”來剋制這一“火星”,才能鎮住這塊隕石,以保一方平安。為此,全村人有錢出錢,無錢出力,齊心建起了一座真武神廟,並將這塊隕石砌在那大殿的牆腳之下。

據庵志記載,垛田真武廟的首任主持是本覺法師。該廟初建時,系佛家臨濟門的首堂廟宇,規模不大,人員較少,只有幾位和尚住此唸佛修行,依靠做佛事所得以及當地人的資助生活。1772年,本覺法師圓寂。此後,真武廟先後由覺空、普清和長山法師繼任主持。其間,垛田莊財主汪獻彩出資,對真武廟進行了一次大規模的修繕。再後來,時事動盪,戰火紛飛,因而改廟設院、毀院為庵。現在,這塊隕石作為“鎮庵之寶”,仍完整無損地立於祗園庵的天井中央。

鹽城西鄉垛田祗園庵——祗園精舍藏奇石(上)

二十世紀初,中國發生了許多驚天動地的大事:在辛亥革命的隆隆炮聲中,清朝末代皇帝被迫退位。孫中山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一個多月後又宣告退位。同年,袁世凱就職臨時大總統;後來,他又搞復辟帝制。從此,神州大地軍閥混戰,狼煙四起……

那些年,蘇北裡下河更是多事之秋。文獻資料顯示,1912年,蘇北從開春到盛夏久旱無雨,田野裡的莊稼乾涸而死。地上、河裡,凡是能吃的東西,都被老百姓吃光了。就連不能吃的鼠蛇之類,甚至白腳泥土,人們都去爭搶,到處都有被餓死的人。後來,又發生了特大蝗蟲與水災,蘇北約有百萬人面臨著嚴重的飢餓威協,大批民眾被迫背井離鄉,外出逃荒求生……

天災與戰亂疊加的歲月,水蕩垛田莊當然難以倖免。1912年10月,真武廟的和尚因為飢餓而“雲遊四方”,當地鄉坤只好請來尼僧昌林法師主持真武廟,真武廟隨即改成了“二僧堂”。從此,樂善好施的昌林法師廣收社會鰥寡孤獨之人進廟修行養老,最高峰時廟裡接納了150多人。當時的鹽城縣政府對昌林的這一善舉極為讚賞,於是頒佈文書以表嘉獎,並將真武廟更名為“垛田蘇北孤獨院”。這就意味著,水蕩小廟將要承擔接收和賑濟社會難民的重任。

鹽城西鄉垛田祗園庵——祗園精舍藏奇石(上)

如何才能解決難民的吃飯問題?慈悲為懷的昌林法師想出了“盆頭米”的妙招。

為了藉助社會力量解決難民供養困難,千方百計把孤老院辦下去,昌林法師派人買回了幾千只瓦罐子,散發給四鄉八鄰的佛教信徒,祈求各家各戶在淘米煮飯前,先抓上一把米放到罐中,積少成多。昌林法師定期派人派船,到各村去收集“盆頭米”,用來接濟院中的孤寡老人和難民。可以說,“盆頭米”是垛田蘇北孤獨院不同於其他寺院的特有現象,也是水蕩人民崇德向善的一項偉大創舉。

在長達20多年的時間裡,昌林法師發動院內眾人種植80畝廟田和3畝蔬菜地,管理近百畝柴草田,並藉助從四鄉八鄰收來“盆頭米”,硬是讓一大批人沒有受飢捱餓,艱難地度過了一次又一次的饑荒。

此外,院內還有一項收入,主要來源於佛事活動。

據垛田莊幾位老人回憶,當時的垛田蘇北孤獨院,佛事活動較為頻繁,其中數“大七”香期最為盛旺。所謂“大七”,就是連續七天舉行佛事活動。

鹽城西鄉垛田祗園庵——祗園精舍藏奇石(上)

佛事

農曆正月初五為“財神日”,眾位香客尤其是做生意的買賣人都要前來燒香拜佛,這是該院一年中的第一次佛事,稱之為“開門香”。農曆正月初八是釋迦牟尼出家日,農曆四月初八是釋迦牟尼聖誕日,農曆六月十三是觀世音菩薩成道日,農曆七月二十九是地藏王菩薩出家日,農曆九月十三是觀世音菩薩出家日,農曆冬月初十是阿彌佗佛聖誕日,蘇北孤獨院均要舉辦佛事活動。除七月二十九隻做一天佛事外,其餘皆為七天,故稱“大七”香期。農曆臘月初八是釋加牟尼的成道日,這天也是一年中的最後一次佛事活動,所以也叫燒“關門香”,因而只做一天佛事。活動時間最長的,當數農曆二月十九日的觀世音聖誕日,需要連續做二十一天佛事。

每逢“大七”香期,東到鹽城豆佛寺,西到寶應保壽庵,南到興化海匯庵,北到建湖羅漢院,凡與該院有正常來往的寺院,都要派僧尼前來參加相關活動。四面八方的香客紛至沓來,小商小販雲集於此。院東的空地上,搭建一排排帳棚,放上幾十張飯桌,供香客就餐。院門前以及四周的河面上,住滿了接送香客的大大小小的船隻。

那段日子,垛田莊人山人海,熱鬧非凡。

鹽城西鄉垛田祗園庵——祗園精舍藏奇石(上)

1938年至1948年期間,垛田蘇北孤獨院因抗戰需要而被拆毀,昌林法師便帶著部分法師前往上海,在長寧區金家巷同仁村108號開辦了“蘇北孤老院上海分院”,而垛田蘇北孤老院則改為念佛堂,交由昌永法師主持。

全國解放後,唸佛堂尚有6名年邁尼僧,皆由集體五保供養。後來,“蘇北孤老院唸佛堂”被視為“四舊”而廢止,那些銅製法器也被化鑄為“水龍”,孤老院的後殿遭到拆除,磚瓦木料均用於集體建造糧庫……直至1982年5月,時任“蘇北孤老院唸佛堂”主持能貞法師歷經艱難,白手起家,才重建了一座寺院。

鹽城西鄉垛田祗園庵——祗園精舍藏奇石(上)

鹽城西鄉垛田祗園庵——祗園精舍藏奇石(上)

這些故事,在垛田流傳已久。20年前,我去那裡調查蘆蕩溼地文化,有幸與莊上幾位老人座談,才聆聽並記錄下他們講述的這些傳說。 (待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