鹽都區大潭灣故里月夜飛歌

鹽都區大潭灣故里月夜飛歌

戊戌初夏,我應發小邀請,回老家小住幾日,與同學好友盡情歡聚。那晚送走最後一位同學,已是夜深人靜。發小跟我打了聲招呼,就急忙打開手機,戴上耳麥,一頭鑽進了“歌房”,忘情而投入地吼了起來。看得出,他是一個十足的歌迷。可我五音不全,只好一人散步於院中。

一輪初升的圓月浮游在不見一絲雲影的天空,村舍的剪影,小河的波光,裹在淡淡的氤氳的薄霧裡;草卉馨香,蛙蟲吟唱,融在人們甜甜的夢鄉中……此時此刻,我佇立院中,凝神玩味這皎白的月光和美妙的歌聲,腦海裡閃現出由浩淼蕩水、圈圈漣漪、叢叢蘆芽構織而成的詩與畫,還有那田田綠荷下嘻逐歡躍的魚兒……多麼幽靜、恬美的水蕩月夜啊!

微風掠面,房裡飄出一曲《濤聲依舊》。這首經典老歌,曲調扣人心絃,歌詞溫婉煽情,在靜空中迴盪著,一詠三嘆,頓時將我從奇妙遐思中生拽出來。

記得兒時的夏夜,水蕩的月色也是這樣柔和嬌美。村前的木橋上,柴席、細席、涼蓆一字兒排開,上面或坐或躺著納涼的男女老少。大人們手搖蒲扇,意圖驅趕白天勞作帶來的絲絲倦意和烈日遺忘的陣陣熱浪。橋下瑩火流曳,河面繁星點點,場景頗為壯觀,成為孩子們十分嚮往置身其中的聖地。

鹽都區大潭灣故里月夜飛歌

橋頭上,六七個小夥子搖頭晃腦,擺弄著從公社文化站借來的各式樂器。隨之唱和的,有張三媽的民歌小調《孟姜女》,王大爺的老淮調。大姑娘、小夥子們不甘落後,暗地裡較著勁,爭先恐後地來一段樣板戲。幾位下放知青獨處一偶,悽婉而深沉地唱起電影《流浪者》的插曲。精彩時段,大夥兒姿情地喊好,或忘情地鬨笑,或真情地鼓掌,那歌聲、笑聲、歡呼聲匯成一片,響徹夜空。像這樣的“乘涼晚會”,每天總是這樣熱鬧到月過中天……

鹽都區大潭灣故里月夜飛歌

鹽都區大潭灣故里月夜飛歌

其實,月夜熱鬧的,不僅僅是橋頭,盛夏水蕩之夜素來就騷動不安。

大街小巷上,無數雙替代拖鞋的“腳搭子”(木屐)有力地叩擊著青磚鋪就的地面,發出清脆而又嘈雜的聲響。可以說,有風的地方就有人群,有人群的地方就有歌聲。在橋頭村口縱情歌唱的,是一群爭強好勝易衝動的年輕人,還有幾位喜好表演的文藝骨幹。那些老人呢?他們三五成群,自找樂趣,或說書講故事,或扎堆說笑話,或獨自哼著小曲解悶……那時,人們只能用這些醉人的歡歌笑語去抵抗飢餓的困擾、精神的壓抑和文化生活的貧乏,就如同失意潦倒者,離不開烈性酒的剌激與壯膽。試想,坐在那夜風習習的大橋上,欣賞著美妙動聽的歌謠,比起呆坐低矮悶熱的草屋裡“欣賞”蚊蟲與蟋蟀合奏的“交響樂”,算得上是一種高級享受了吧!這些月夜歌聲,就是那些歲月的人間仙樂。

鹽都區大潭灣故里月夜飛歌

這是四十年以前的事了。在空調早已步入尋常百姓家中的今天,那些喝著飲料,舒坦地坐在大彩電前觀賞著動畫片的孩子們,是絕對不會理解,我們兒時所喜歡的這些“人間仙樂”的,他們連中央電視臺一年一度舉辦的春節聯歡晚會的節目都能評頭論足,挑出不少毛病,更何況這些都是鄉下人用五音不全的嗓子哼出來的破玩意?

如今,明月初掛樹梢時分,鄉村寬敞整潔的路上就鮮有人走動,人們早已躲進自家的安樂窩,劃出你我他的界限。從鱗次櫛比的農家小樓裡飛出的熱播電視劇的主題曲,匯成了亙古未有的時代強音。更多的人連電視劇也無暇顧及了,吃罷晚飯洗好澡,就坐在沙發或床頭上,低頭撥弄著手機,連合家歡樂都淡忘了,誰還會跑到橋頭村口,心甘情願去忍受蚊蟲的叮咬,去吼唱那些沒人聽的破歌,幹那種與眾同樂的傻事?

當下農民,腰包鼓起了,眼界開闊了,跟外面的精彩世界早已“互聯”了,只要打開手機,就能一人上網獨樂,形形式式的娛樂新聞看得是津津樂道,同時還不忘對已經沉淪失陷的倫理道德點評幾句,發上一通牢騷。要不就溜進各類群裡“冒個泡”,問聲好,然後天南海北地神侃一氣;或陪上自己的正義和良知,轉發一條條諸如“小孩被拐”“老人走失”之類的小道消息;或搶上幾個紅包,然後立馬“潛水”……時下各類唱吧、歌房特別興盛,人們白天唱,晚上更是忘乎所以的唱,似乎這個才是他們的夢寐以求的人間仙樂。想到此,我更加眷念在木橋上唱響的歌聲!

鹽都區大潭灣故里月夜飛歌

明月當空,銀光灑瀉大地,水蕩村舍顯得越發嫵媚動人。我突發奇想,如果有一天,家鄉的萬畝水蕩得以生態修復,我們可否誠邀天下客商,在一望無際的蘆葦蕩裡,建設一座水蕩樂園,讓勞動和工作之餘的鄉親人一邊品嚐香茗,一邊欣賞音樂,或是交流創業經驗,分享創新喜悅……興致甚高時,喝點小酒,吼句小曲,自娛自樂,這算不算人間的仙樂呢?

抬頭望明月,彷彿這月兒也頗懂我的心思,贊同我的想法,正靜靜地等待著什麼喜事發生。要不是夜深人靜,我肯定不怕自己五音不全、出怪露醜,大膽放開嗓門,信心滿滿,現編現吼,也來一個月夜飛歌:

哥哥你大膽地往前闖,

鄉村振興大步走!

民富村強產業興,

環境治理生態優。

鄉風文明人和樂,

唱響宜居幸福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