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在新加坡“鞋盒公寓”是種怎樣的體驗?

據路透社 18 日報道,新加坡宣佈將嚴格限制新建私人公寓和公管公寓的大樓數量,已解決“鞋盒公寓過度開發”問題。

等等,鞋盒公寓是啥?

近年來,小型公寓在新加坡備受歡迎,這些公寓面積通常不到 50 平米,戶型多為一室一廳。

遠遠看去,像鞋盒一般。

住在新加坡“鞋盒公寓”是種怎樣的體驗?


今年,新加坡公佈了五年來最為強硬的房地產降溫措施,包括對住宅用地的開發商徵收額外稅。

而此次公佈的新方針進一步加強限制,旨在保障住宅區的宜居性,緩解當地基礎設施過度緊張的問題。

根據修訂後的規則,每個開發項目的最高住宅單位數目,將以擬議的建築物總樓面面積除以 85 平方米計算,而現行規則為 70 平米。

消息一經公開後,許多房地產公司的股票在早盤紛紛下跌。

為啥新加坡人喜歡住在“鞋盒”裡

實際上,鞋盒公寓出現在新加坡的時間,比其他發達國家或地區要晚很多。

在東京,在風中顫抖的“卡片房”早就成為一道路人們習以為常的風景。

住在新加坡“鞋盒公寓”是種怎樣的體驗?


在大阪,為上班族節省時間和金錢的“膠囊公寓”成為街邊創意。

住在新加坡“鞋盒公寓”是種怎樣的體驗?


在香港,在“蛙盒”裡的蛙居生活也是眾多普通家庭的日常。

住在新加坡“鞋盒公寓”是種怎樣的體驗?


甚至在國內房產市場火熱的時候,一線城市的商區也出現了“精品小戶型”的房產廣告。

但是,新加坡的公寓戶型仍然以二到三居室為主,直到 2010 年前後,鞋盒公寓才開始大規模地拔地而起。

這與當地地價、營建成本和房價的升高密不可分。據《聯合早報》,自 2004 年以來,新加坡房產價格徐徐上升,在 2008 年因美國次貸危機稍做回調後,衝上一個高峰。私宅平均價格上漲了 82% ,遠遠超過了新加坡家庭平均勞動總收入的增長率。

於是,新加坡房產商為了促進銷售便壓縮住宅面積建起了較為廉價的鞋盒公寓。而投資者也可以在滿足剛需的同時再投資一套房產用於收租。

住在新加坡“鞋盒公寓”是種怎樣的體驗?


2015 年,建成的鞋盒公寓達 11000 個單位,而 2011 年這個數字為 2400 。

此外,新加坡“單身狗”的增加也對鞋盒公寓的促銷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早在 2010 年,新加坡的人口普查結果就顯示,民眾的結婚年齡已不斷延遲至 30 ~ 34 歲。 2016 年,未婚男女的比例分別高達 44.4% 和 41.6% 。今年,新加坡政府甚至送出了一個鼓勵舉國相親、政府買單的豪華大禮包。

所以,對於大部分收入可觀的年輕人來說,鞋盒公寓雖然憋屈,但便宜且有投資價值。

“鞋盒”引爭議,“組屋”來競爭

但是,並非所有人都歡迎鞋盒公寓肆無忌憚的蔓延。

一些地段在重新規劃後,出現了十多個單位的鞋盒公寓,導致交通不勝負荷,引發居民糾紛。

此外,由於新加坡政府長期以來倡導住宅宜居的理念,由於不堪生活重負而不斷壓縮居住空間的舉措引發不人道的爭議。

而過度開發也讓鞋盒的經濟效益迅速瓦解,很多炒房的投資者由於租房無人入住而賺不到租金,還不起貸款,以至於將二手房轉手。房地產交易信息網站 SRX 的數據顯示, Parc Rosewood 於 2012 年共賣了 295 個“鞋盒”。

住在新加坡“鞋盒公寓”是種怎樣的體驗?


在“鞋盒”身陷囹圄之時,新加坡政府出手了。

除了限制鞋盒公寓的過度開發,政府也在不斷推廣國民公用住宅,即“組屋”。

長期以來,新加坡超過八成的人口都住在“組屋”內,它由政府規劃興建,以優惠的價格出售給國民,讓國民分期付款購買,併為符合條件的購房者提供購房津貼。

組屋是新加坡一道獨特的人文景觀,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和朱鎔基總理都曾訪問過歷史悠久的大巴窯組屋區。

住在新加坡“鞋盒公寓”是種怎樣的體驗?


今天,新加坡有超過 100 萬個組屋單位,分散在全國 20 多個市鎮,越來越有設計感和現代感。組屋區附近也會配套建設購物中心和學校、醫院等,生活十分方便。

不過,組屋只供新加坡公民購買,在住滿規定年限後,組屋能在二手市場轉售,而符合條件的永久居民則只能購買這類二手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