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台花开」致敬“最可爱的人”!

自2012年起,磐安县档案馆历时两年对当地健在的抗美援朝志愿军老兵进行口述历史抢救工作,并编辑出版了《我在朝鲜战场》一书。该书记载了磐安县83位抗美援朝志愿军老兵的战场亲历,他们入朝参战时年龄最小的17岁,最大的32岁,其中有32人立功52次。

「兰台花开」致敬“最可爱的人”!

周土门

周土门,1930年6月8日出生,1951年3月入伍。他是朝鲜战场上的重机枪手,立二等功一次。

1952年初,周土门第一次参加作战,所在部队是志愿军63师188团1营重机连。他们用的老式重机枪有360多个零件,坏一个零件就要拆掉重装,还要加水冷却,三个枪架换着打,极不方便。打飞机就要靠眼睛亮、耳朵灵、指挥快、目标准,靠战友团结配合。

当时,战况十分激烈,晚上跟白天一样,被敌人照明弹照得连一根针掉地都能看见,一打就是十几天。白天打仗、晚上行军,吃住都在山上,天冷靠炭火取暖、用甘油擦脸,饥饿舔一舔“保命”的压缩饼干。

“当兵就要打仗,打仗就要死人,只有前进、不能后退!”周土门与战友们含着泪写下血书,写完血书后,用白布编号,写下士兵的姓名、地址等识别身份信息,缝在衣服腋窝处,因为这个地方敌人枪打不到,不容易被损坏;有的直接写在衣服上。在战场上,战士在哪儿牺牲就先埋葬在哪儿,靠衣服上的编号来辨认血肉模糊的遗体,然后在墓边竖上一块牌子。

周土门,在朝鲜战场加入中国共产党,于1957年2月15日返回家乡。

「兰台花开」致敬“最可爱的人”!

刘大兴

刘大兴,1930年3月5日出生,1951年4月入伍。他是工兵连里的炊事员,立三等功一次。

刘大兴说:“战争是残酷的,人命都挂在头发丝上。”听起来做饭很容易,其实并非如此,战场上做饭是很困难的事。那时,美军掌握着制空权,飞机整天在天上飞,到处扔炸弹,他们炸弹很多,一看见哪里冒烟就往哪里扔。所以,做饭都要在山洞里做,走出山洞砍柴挑水都非常有危险。

因为做饭危险大,所以每位士兵行军时除了带一支枪、100发子弹、被服、日常用品外,还要带三根“鸡肚肠”,其实就是干粮袋,一根装压缩饼干,一根装炒米,一根装生米。当时,即使带着这些干粮,连续作战下来饿肚子也是经常的事。

刘大兴,1953年6月,跟随所属部队回国,1956年退伍回乡。

「兰台花开」致敬“最可爱的人”!

陈守天

陈守天(左),1932年7月21日出生,1951年4月参军。他是一名舟桥兵,主要任务是修桥和摆渡

陈守天所在的部队负责保障清川江和大宁江上的运输畅通,清川江上的桥高20余米,站岗放哨来回大约需半小时,整一回螺丝一个人要一上午,大宁桥很高,美军的轰炸目标就是这些桥。白天怕敌机轰炸,他们就晚上架桥。当时的气温很低,男兵们小便时马上就结成了冰柱子,尿完后可以直接用脚踢开。手一接触到铁器,很快就会被冻住,一不小心就撕烂了。

有一回,敌人的轰炸从下午1时一直延续到晚上9时,9座桥梁被炸毁,水中桥也被炸掉了。炸弹在空中炸开,掉下的炮弹片比大碗口还大,弹坑直径一米左右,水很快渗满,人一不小心滑入就会被淹死。

陈守天,1957年春回到磐安。

「兰台花开」致敬“最可爱的人”!

王跃奎

王跃奎(右),1932年1月5日出生,1951年4月参军。他是一名工程兵。

当时,磐安县有4000多名热血青年报名参军,王跃奎也一起参了军。在朝鲜前线,工程兵是非常辛苦的。吃的都是干粮,冬天缺水,大家就抓几把雪塞进嘴里。

在朝鲜战场,工程兵的贡献很大,几年时间新修各种道路256公里,抢修、维护道路4685公里,架设、抢修桥梁1347座;漕渡各种车、炮、坦克11.4万余辆,各类物资10万余吨;工程兵还与其他兵种一道,首创“U”形坑道工事,为我军实施坚固阵地防御战打下了坚实基础。

最让王跃奎难以忘怀的,就是眼看着敌机投下的炸弹,顷刻间将战道夷为平地,刚刚还在一起的战友,一下子不见了,一个个鲜活的生命瞬间消逝。他希望下一辈的我们,永远记住这段历史,让战争远离人类。

王跃奎,1953年下半年回国,1957年回乡。

如今,距离2012年磐安县档案馆为抗美援朝志愿军老兵建立口述历史档案已经6年过去了,83位老兵中健在的只有54人了。磐安县当地政府非常关心这批为保卫祖国、捍卫和平做出不朽贡献的老兵们,每年定期组织慰问团进行探望,让他们安享晚年。

「兰台花开」致敬“最可爱的人”!

磐安民政慰问团探望抗美援朝志愿者老兵们

2016年,以抗美援朝战争为题材的电视剧《三八线》播出后,剧中六班战士趴在雪地中等待时机伏击敌人,为坚守阵地集体冻死在阵地上的悲壮场面,震撼和感动了无数观众!

「兰台花开」致敬“最可爱的人”!

《三八线》剧照

今天,这群抗美援朝志愿军老兵虽已年华老去,但他们的精神和情怀穿越时空、历久弥新,让我们致敬这群“最可爱的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