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子:“爸爸,你將來會把房子給我嗎?”這位爸爸的回答令人深思


兒子:“爸爸,你將來會把房子給我嗎?”這位爸爸的回答令人深思


兒子,上週五放學,我去學校接你放學。

在路口等紅燈時,你問了我一個問題:

“爸,你將來會把房子給我嗎?”

我當時很驚訝,才十幾歲的你怎麼會想這事:“怎麼突然問這個?”

你認真地說:

“我同桌說他們家有六棟樓的房子,他爸說以後都歸他,以後就不用上班了!”

“爸,你們以後也會把房子給我嗎?”


兒子:“爸爸,你將來會把房子給我嗎?”這位爸爸的回答令人深思


我當時的回答是:

“房子是爸爸媽媽辛苦掙來的,你將來要住自己的房子,也得自己賺錢買,不然我們去哪裡住。”

你當時聽了後,臉上明顯有了小情緒,一整晚都不太願意說話。

為此,我寫了這封信,告訴你為什麼我不會把房子給你。

很多父母喜歡幫孩子規劃人生,子承父業,讓孩子和自己走差不多的道路。

因為同樣的路,他們已經提前走過一遍,知道哪裡有彎路、哪裡有陷阱,知道怎麼走最穩妥、怎麼走最快捷。

他們覺得,只要孩子按照自己規劃好的道路走。

一定可以避開路上那些艱難險阻,用最快的速度走向成功。

還有一些父母,他們把自己未能實現的願望交給孩子,讓孩子去走自己當年想走但是沒能走的路。


兒子:“爸爸,你將來會把房子給我嗎?”這位爸爸的回答令人深思


樓下越越家就是這樣,他媽媽小時候就很喜歡鋼琴,可是家裡條件比較有限,一直沒機會學。

她把希望全放在兒子身上,越越一上幼兒園她就把兒子送去學琴了。

每天晚上,越越媽媽都看著越越練琴,一到假期就忙著帶越越去參加這個考級、那個比賽。

其實當年越越媽媽來找過我們,問我們:要不要把你家兒子送去和越越一起去學琴?

我們說:不急,再等等。

越越媽勸我們:孩子總要有個一技之長的,不想學鋼琴,可以學學跆拳道、美術什麼的嘛。


兒子:“爸爸,你將來會把房子給我嗎?”這位爸爸的回答令人深思


後來你上小學了,有一天回家突然跟我們說你想踢足球,媽媽二話不說,那個週末就帶你去報名了。

直到現在,你仍熱愛足球,每週都會踢上幾次。

每次看到你自信地奔跑在足球場上,爸爸都打心底裡為你自豪。

因為你在做你自己真正喜歡的、想做的事情,而且做得很好很優秀。

爸爸想說,孩子從來不是父母的附屬品,每個孩子的路都應該由他們自己選。

無論是讓孩子複製自己的人生,還是讓孩子去完成自己未完成的人生。

這兩種做法,說到底都是在用孩子的未來彌補自己的遺憾,這對孩子來說太不公平了。

兒子:“爸爸,你將來會把房子給我嗎?”這位爸爸的回答令人深思

每到冬天,大家都喜歡開玩笑說,我穿秋褲不是因為我覺得冷,是因為我媽覺得我冷。

兒子,別笑,爸爸今天想教你一個詞,叫冷暖自知。

爸爸大學時候有個朋友,你應該知道,就是上次你見過的那個小李叔叔。

他那時候性格很張揚,敢闖敢拼,畢業以後在深圳搞IT,混得很不錯。

可是他的父母都很不支持,他是家裡的獨子。

父母希望他能離家近一點,最好安安穩穩考個公務員。

他和家裡僵持了很久,實在沒辦法,只能妥協,辭了工作回家。

沒過多久,因為異地,和在一起六年的女朋友分手了。

後來小李叔叔在老家找了一份安穩的工作,和父母安排的相親對象結婚了。


兒子:“爸爸,你將來會把房子給我嗎?”這位爸爸的回答令人深思


就像我說的,冷暖自知,一個人過得好不好只有自己才知道。

我不想去猜小李叔叔現在的日子過得怎麼樣,工作好不好,和妻子相不相愛。

他留在深圳,可能會升職加薪、越做越好,也可能一不小心就被後浪拍死在沙灘上,被辭退了失業了;

可能會和以前的女朋友百年好合,一起在深圳成家立業,也可能因為一點小事吵著吵著就散了。

這些事都說不準,可是好的壞的都是他自己選的路。

還有一點,爸爸媽媽能安排你的今天明天、今年明年,安排不了你的一輩子。


兒子:“爸爸,你將來會把房子給我嗎?”這位爸爸的回答令人深思


你的人生很長,爸爸媽媽只能陪在你身邊,走很短的一部分。

十八歲你會離開家出去讀書,到二十幾歲你就要工作了,然後找個你喜歡的女孩子,組建新的小家庭,有一天你也會做爸爸。

有些事,只能一個人做。有些關,只能一個人過。有些路啊,只能一個人走。

你阿水姐姐就是一個例子,阿水姐姐的爸媽一直很寵她。

從小到大,不管是大事還是小事全幫她安排好了。

她去上大學的時候連一隻碗、一件衣服都沒洗過,也不會鋪床單、套被套。

後來去公司上班,第一天報到居然還是阿水媽媽領到領導面前去的。

聽說現在阿水媽媽搬到她那個出租屋去住了,專門給她燒飯。


兒子:“爸爸,你將來會把房子給我嗎?”這位爸爸的回答令人深思


兒子,不要羨慕同學的爸爸媽媽給他把一切都安排好了。

不讓你洗衣洗碗,你以後一個人生活的時候肯定會手忙腳亂。

不讓你自己交朋友,你可能就不懂得怎麼和同學、同事相處。

現在不讓你做出一些小選擇,未來你就不敢做那些決定人生的大選擇。

所以,事無鉅細地把一切安排好,其實不是在幫你,反倒是害了你。

說了這麼多,其實爸爸就是希望你能做個勇敢的男子漢。

自己承擔起自己的責任,自己選擇自己的人生。


兒子:“爸爸,你將來會把房子給我嗎?”這位爸爸的回答令人深思


在人生的路口,她想走向某條路,母親阻止她說:那條路走不得。

她問:為什麼你能走,我不能走?

母親說:因為我不想讓你走彎路!

她堅持要走,後來發現這條路果然是條彎路,讓她摔得頭破血流。

她好不容易走過來了,忍不住去勸想走這條路的年輕人:別走這條路,這是條彎路啊!

年輕人就和當年的她一樣,問她:為什麼你能走,我不能走?


兒子:“爸爸,你將來會把房子給我嗎?”這位爸爸的回答令人深思


很多父母都有“過來人”的通病,我們叫它“攔路癖”。

他們打著愛的名義,給孩子安排好了一切,替他們決定了這條路能走,這條路不能走。

他們一廂情願把孩子照著自己心裡那個模板培養,卻從來沒問過孩子自己願不願意。

兒子,自己走出來的才是路,沿著別人的路走,那是軌。

爸爸希望你能從這座房子裡走出去,你不需要沿著我們給你的軌跡,你只需要沐浴著我們的目光。

你會走出自己的路,然後擁有一座自己的房子。


兒子:“爸爸,你將來會把房子給我嗎?”這位爸爸的回答令人深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