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乌苏镇:只剩下哨兵和老人,守着中国每天最早的曙光


黑龙江乌苏镇:只剩下哨兵和老人,守着中国每天最早的曙光

除了秋季渔汛能引来许多渔人外,中国这座「最早迎接日出和新年到来」的东极小镇,更多时候,只有常驻的一户人家和哨所的官兵,守候着「中国每一天最早的曙光」。

这是乌苏镇,大多数时候的常态。

黑龙江乌苏镇:只剩下哨兵和老人,守着中国每天最早的曙光

乌苏镇观日出 BY 黑龙江日报

乌苏镇有一条街道,南北长约500米,东西宽100多米,由6栋厂房组成,却只有1户人家。这还是当年常驻人口石群鹤大伯,与庄惠香大嫂对上了眼,结了婚,才有了乌苏镇唯一的常驻家庭。

镇子上空置的房子有很多,石大伯选了一间,养了一只猪还有几只鸭子。庄大娘说,第二年把猪卖了,再捕些鱼,生活就有了着落,再也没有什么好担心的了。

黑龙江乌苏镇:只剩下哨兵和老人,守着中国每天最早的曙光

乌苏镇 BY 中俄资讯网

然而,纬度也十分偏北的乌苏镇,冬季一如既往的漫长。鲜有游客,也没有渔人。石大伯和老伴每天忙完零碎的家务活,只剩下电视作为他们张望外界的窗户。

由于江风刮得猛,电视信号时常受到干扰。画面似有若无,时不时发出“兹拉”的响声,老两口却也看得津津有味。

黑龙江乌苏镇:只剩下哨兵和老人,守着中国每天最早的曙光

BY 光影视界

寂寞,大概是这座「拥抱中国第一道曙光」的小镇,唯一的难熬了。石大伯和庄大娘每天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偶尔相视一笑,却异常平静地接受了一般人难以忍受的孤独和寂寞。

//////////

乌苏镇,金色的网滩


乌苏镇并不是没有热闹的时候。它常驻人口虽少,被称作世界最小的小镇,却有着中国最大的大马哈鱼渔场。

由于地处被称作“金色网滩”的乌苏里江水域附近,每年秋季的白露前后,大批渔民都前来抓捕进入水域中产卵繁殖的大马哈鱼。

黑龙江乌苏镇:只剩下哨兵和老人,守着中国每天最早的曙光

渔民在日出之际捕鱼 BY 王健威

这时,镇上一改平时的清静孤寂景象,机声隆隆,人欢鱼跃。凡是能住人的地方,都住满了前来捕鱼和收鱼的人们,一派繁荣温馨景象:

黑龙江乌苏镇:只剩下哨兵和老人,守着中国每天最早的曙光

渔民作捕鱼前准备


黑龙江乌苏镇:只剩下哨兵和老人,守着中国每天最早的曙光

江上捕鱼


黑龙江乌苏镇:只剩下哨兵和老人,守着中国每天最早的曙光

捕获的马哈鱼


黑龙江乌苏镇:只剩下哨兵和老人,守着中国每天最早的曙光

市民买到新鲜的马哈鱼 BY (上述图片)中国商报

前来捕鱼的渔人,大多是周边村子世代居住的赫哲人。他们自古以渔狩为业,冬天穿上鱼皮服狩猎可以抗寒耐磨,而春天穿上捕鱼则可防水护膝,又被称作“鱼皮部落”。

据军事记者赵秀娟说,过去的乌苏镇也叫谓镇,几户游民捕鱼也卖也吃,活脱脱的生鱼削皮去骨,生切精肉放些调料,便可下酒:

过去的渔人皆有一烟枪,一酒弹。烟一熏,酒一炸便有了精神头,起五更,爬半夜,能抗风抵寒。不分男女老幼,喝得有味起来,各立酒号,什么张一瓶、王一桶、李一坛云云。

黑龙江乌苏镇:只剩下哨兵和老人,守着中国每天最早的曙光

赫哲人鱼皮制作的鞋子

然而,在白露挂网后,渔汛一结束,乌苏镇又回到了往日的寂静。人声鼎沸的乌苏镇,又只剩下了寥寥数人,等待着「中国最早的日出」。

入冬后。江上早已被白雪冰封得严严实实。早晨的江面蒙上一层薄纱,寒风仍旧刺骨的刮着。

黑龙江乌苏镇:只剩下哨兵和老人,守着中国每天最早的曙光

凿冰捕鱼(图仅示例) BY 红动中国

石大伯和老伴趁着江上没几个人,用冰钳费力地砸开渔网上的薄冰,撒下渔网后,跪在冰上把渔网拉起,一条条鱼儿就活蹦乱跳地出现在眼前。

就像庄大娘先前所说,“再捕些鱼,生活就有着落了”。

//////////

乌苏镇,昔日的繁华

作为大自然赐予的“金色网滩”,又地处中俄交界战略地位显赫,乌苏镇自然不是一开始就荒无人烟的。

早在先秦时期,赫哲族先人(古肃慎人)便已以青石为箭镞用于捕鱼。他们凶悍,养猪,住地穴,却仍以四处迁徙为主。

直至清朝中期,乌苏镇才真正意义上的有了定居人口。从临江府迁徒来的7户农民开始在这儿拓荒,依靠抚远三角洲和乌苏里江的渔业资源维持生计。

黑龙江乌苏镇:只剩下哨兵和老人,守着中国每天最早的曙光

肃慎古城还原图 BY 写乎

由于俄国将军穆拉维耶夫,早早觊觎大清黑龙江的战略位置。1858年和1860年,沙俄强迫清政府先后签订了《中俄瑷珲条约》和《中俄北京条约》,将黑龙江以北,乌苏里江以东100余万平方公里土地,划归俄国版图。

如今,距乌苏镇只有65公里的俄罗斯远东第一大城市——

哈巴罗夫斯克,其实早在唐时,就被中国人管理和开发。

黑龙江乌苏镇:只剩下哨兵和老人,守着中国每天最早的曙光

哈巴罗夫斯克街景 BY 老牛liangsheng

割地后,清政府为了抵抗沙俄侵扰,加强边境管理,于乌苏里江口(今乌苏镇)等地设置卡伦,征调官兵驻守。一定程度上,保障了乌苏镇的往来和安全。

清朝末年,乌苏镇上又迁来几家,如福茂源、裕丰太、荣香酒行等当时有名的商号,主要经营粗织布、盐、烧酒、收购皮张等生意。

黑龙江乌苏镇:只剩下哨兵和老人,守着中国每天最早的曙光

民国商行彩票(图仅示例) BY 石门红旅

闻声而来的朝鲜人和俄国人,曾使这座商业小镇热闹非凡、声名远扬,是当时乌苏里江的三大重镇之一。

民国初年,山东、河北的一些逃荒者也流落到这里,并在乌苏镇、黑瞎子岛上居住下来,加入到商业贸易中。

黑龙江乌苏镇:只剩下哨兵和老人,守着中国每天最早的曙光

对岸的卡扎克维茨沃 BY 抚远田哥

据说,当时的乌苏镇有福源茂等商号9家、杂货店10余户,烟馆、妓院多处,邮局一所,生活着1500余人,货物颇为丰富。

就这样,乌苏镇与俄罗斯相隔仅3公里的远东边城——卡扎克维茨沃进行易货贸易,并开创了最早的中俄民间贸易双城记。

//////////

乌苏镇,东方第一哨


然而,这出典型的“贸易双城记”,在1929年的秋天戛然而止。

1921年10月,东北军混成旅35团步兵第2营驻防抚远县城,所属7连进驻乌苏镇,从此乌苏镇成为军事防守要地;

黑龙江乌苏镇:只剩下哨兵和老人,守着中国每天最早的曙光

东方第一哨 BY 乐途旅游

1929年9月6日下午,苏军向乌苏镇发动全面进攻,中国东北军第九旅42团2营7、8两个连的官兵,终因寡不敌众,乌苏镇失守,中国守军100余人全部阵亡。

乌苏镇,在苏军的炮火中变成一片废墟。

由于交通不便,兵患频发,镇上居民早就搬离了自己的家乡。就连赫赫有名的各大商号,也早就关门停业,辉煌转眼间烟消云散。

黑龙江乌苏镇:只剩下哨兵和老人,守着中国每天最早的曙光

259号界碑 BY 抚远田哥

新中国成立后的1962年,乌苏镇哨所成立。位于乌苏里江江畔,北纬48.2度、东经134.4度。

1984年,胡耀邦为乌苏镇边防战士,题写了“英雄的东方第一哨”;1986年,建成“英雄的东方第一哨”纪念碑;2005年,由黑龙江省农垦设计院设计的“ 船”字型新哨所建成;此外,哨所还与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搞了个一线通;安上了有线电视;建起了一个气象站;通了班车,也用上了空调。

而这些的大多数时候,都有石大伯和他的妻子共同见证着。他们与哨所战士们,共同守护着这一座小镇,结下深厚的情谊。

黑龙江乌苏镇:只剩下哨兵和老人,守着中国每天最早的曙光

东方第一哨哨塔 BY 曹慧民

当时的乌苏镇上,没有通往县城的交通工具。石大伯俩口子要是去抚远探望亲戚,都是搭乘艇组的巡逻艇。

用大伯老俩口的话说,“无论换多少官兵,他们都是我们的好儿女。”

//////////

乌苏镇,东方第一镇


每到夏至日前后,凌晨2点10分的旭日,又会如常的早早升起。霞光就这样洒满整个小镇,于是乌苏镇又被称作“东方第一镇”。

黑龙江乌苏镇:只剩下哨兵和老人,守着中国每天最早的曙光

凌晨日出 BY 韩哥说历史

然而,如今的“东方第一哨”已随着半个黑瞎子岛的回归,向东迁移至回归祖国的最边界上。而石大伯一家,也早已搬离了乌苏镇……

随着交通日益便利,原本的乡民们逐渐回归,越来越多的游人、诗人、摄影师们来到乌苏镇:

黑龙江乌苏镇:只剩下哨兵和老人,守着中国每天最早的曙光

黑瞎子岛 BY 韩哥说历史


黑龙江乌苏镇:只剩下哨兵和老人,守着中国每天最早的曙光

东极塔BY 韩哥说历史


黑龙江乌苏镇:只剩下哨兵和老人,守着中国每天最早的曙光

东极广场BY 韩哥说历史


乌苏镇,不再是刘兆林笔下那座只有几个人的“雪国热闹镇”。

它会真正的热闹起来,而且会越来越热闹……

参考:

赵秀娟:《军事记者眼中的中俄边境》 来源:国防科技

乐途:《乌苏镇:中国最早看到日出的地方》 来源:好去处

韩加君:《东极抚远的美丽诱惑》 来源:封面故事

袁志柱:《谱写中俄互市贸易新篇章》 来源:中俄资讯网

央视国际:《探访银妆里的乌苏里江》

黑龙江乌苏镇:只剩下哨兵和老人,守着中国每天最早的曙光


新县志,

优晟文化与羊晚集团生活传媒公司联合打造的内容平台

用全新视角带你领略中国各个县的风土人情,

带你探索中国未现之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