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县城公务员到掌舵220亿资产企业:解码东明石化掌门人李湘平

从县城公务员到掌舵220亿资产企业:解码东明石化掌门人李湘平

如今的李湘平,身兼山东东明石化集团董事长、山东省工商联副主席、山东省炼油化工协会会长,以及山东炼化能源集团董事长等数个职务,而30多年前,他还是菏泽东明县审计局的一名公务员。

从县城公务员到掌舵220亿资产企业:解码东明石化掌门人李湘平

中原油田的机遇

国庆前夕,中国能源市场被一则来自山东的消息扰动,这就是七家地炼企业联合组建了山东炼化能源有限公司(简称山东炼化)。

这家注册资本超过300亿的“巨无霸”,被部分媒体解读为继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中化后的“第五桶油”,而除了公司本身外,更多人则将目光投向了背后的牵头方山东东明石化集团(简称“东明石化”),以及公司董事长李湘平。

在外人眼中,李湘平给人的印象是少言低调,甚至表情有些木讷,曾有记者在全国两会期间试图对其进行采访,追了一路李湘平谢绝了一路,而同行的魏桥集团老总张士平则侃侃而谈。而正是这样一位低调的企业家,用了不到20年,就搭建起了规模近千亿的石化帝国。

据了解,东明石化总部位于菏泽市东明县。在菏泽市的产业结构中,石化行业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除东明石化外,还有玉皇化、洪业化工集团等明星企业。据了解,化工主要依托石油和煤炭两种基础原料,而东明石化无疑承担了源头重要供应商的角色。

山东炼化企业主要集中在黄河入海口附近,以拥有胜利油田的东营最为密集,而东明石化出现在菏泽,也与东明县开发地方油田资源有关。

据史料记载,东明石化的前身是上世纪八十年代成立的东明县炼油厂,炼油厂的成立起因是国家开发中原油田。1975年,国家发现中原油田,东明县抓住这一机会,挖掘中原油田东明油区的资源,于1986年在县城东北角的一片林地成立了炼油厂。

1987年,东明县炼油厂更名为山东省东明县石油化工厂,首任厂长并非李湘平,而是东明县县团委书记杨永昌。1988年,东明石化12万吨/年常减压装置及配套工程完工,次年试车成功。

此后十年中,东明石化的发展并不顺畅。1998年播出的一期《山东新闻联播》里,对口帮扶菏泽东明县的齐鲁石化公司负责人曾称其为一文不值的、亏损的、技术设备陈旧的地方炼油小厂。

前审计官员改造炼油厂

1997年,经山东省经贸委批准,东明县以东明县石油化工厂为核心企业,组建了山东东明石化有限公司,并在当年更名为山东东明石化集团有限公司。

新成立的东明石化,注册资本为10000万元,东明县石油化工厂作为股东持股比例100%,这也意味着当时的东明石化还是一家县属企业,而李湘平成为公司董事长则是在4年之后,于2001 年12 月接替马利亭上位。

从李湘平的公开简历看,出生于1962的他,曾历任东明县审计局副科长、东明县审计师事务所所长、东明县审计局纪检书记等职务,此后进入东明县石油化工厂,出任财务处长、总会计师、东明石化副总经理等职。

对于李湘平上任时东明石化的状况,山东省政协官网的一篇传记中曾这样记载:“新千年之初,金融风暴席卷亚洲,石化市场跌荡起伏,炼油企业难以为继……原本抗风险能力就弱的东明石化身陷内外交困的境地不能自拔,跌入了亏损的深渊。”

而《人民日报》海外版2007年的一篇文章中则称,当时(2001年)“东明石化由2000年的盈利2600余万元,一下子猛跌到2001年亏损2800余万元,陷入前所未有的险境。”

公开报道显示,李湘平上任对东明石化的发展战略做出了调整,即启动了“油头化尾”。所谓“油头化尾”,是目前大型石化企业普遍采用的战略,即在石化产业链的上游发展原料油贸易,为下游的石油化工打通原材料渠道。

为打通原料进入菏泽的通道,东明石化此后开始投资修建铁路和输油管线,并在日照岚山和青岛黄岛租用了油库和码头,形成了自己的运能。在当时地炼企业普遍“小散乱”的环境中,先建好上游将为下游产能扩张形成有力支撑。

事实也证明战略调整发生了作用,“2001年到2006年的,销售收入增加了近10倍,利税总额增加了25倍,2007年进入中国企业500强。”《大众日报》在2009年的一篇报道中这样写道。

东明石化私有化之路

从县城公务员到掌舵220亿资产企业:解码东明石化掌门人李湘平

就在业绩持续走高时,东明石化的私有化改制也悄然启动。

据东明石化发债募集说明书记载,2006年10月,东明石化股东增加北京万海石化工贸有限公司(简称万海石化)、东明中油燃料石化有限公司(简称东明中油),注册资本变更为2.2亿元。

这次股权变更后,东明石化不再是东明县石油化工厂的全资子公司,公司持股比例为东明县石油化工厂占45.46%,东明中油占36.36%,万海石化占18.18%。2008年5月,万海石化将股权全部转让于东明中油。

次年,东明中油将所持东明石化股权,全部转让于山东宏利源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宏利源股份),这是东明石化私有化过程中的一件大事。

公开信息显示,宏利源股份成立于2007年7月,注册资本2.09亿元,由李湘平持股过半的山东思远经贸有限公司(简称山东思远)、以及东明石化的多位高管共同出资设立,实际上是东明石化的高管持股平台。

同时,山东省国际信托有限公司、河南省晟原安装防腐工程有限公司两家公司也入股东明石化,股权转让完成后,

东明石化的股东结构调整为宏利源持股60.91%、山东国托持股18.27%、东明县石油化工厂持股12.75、晟原安装持股8.07%。

这次改革,意味着东明石化从国企转变为民企,而李湘平也成为了公司的实际控制人。不过这并不是东明石化私有化的结束,山东财经报道记者查阅东明石化股权结构发现,2015年12月,东明石化股权结构又发生变化,山东国托和晟原安装退出公司。

目前,东明石化股东只剩宏利源股份和东明县石油化工厂两家,持股比例分别为87.25%和12.75%,宏利源股份处于绝对控股地位。从李湘平持股比例来看,其目前通过山东思远,间接持有东明石化33.23%股份。

李湘平的“石化王国”

从县城公务员到掌舵220亿资产企业:解码东明石化掌门人李湘平

从2007年启动私有化,到2016年的10年中,东明石化体量快速膨胀。

上个月底,山东省企业家协会发布2017年山东企业百强榜,东明石化位居第13位,也是数十家上榜石化企业中,体量最大的民营企业,2016年实现营业收入886.89亿元,净利润1.16亿元,总资产为226.76亿元。

在此期间,东明石化成为民营石化行业老大的“野心”也愈发明显。

去年 2月,东明石化挑头在济南成立中国(独立炼厂)石油采购联盟,召集了15家地炼企业 “入伙”,计划通过东明石化在海外的石油贸易公司——太平洋商业控股有限公司,实现成品油的集中采购。

当时,正值李湘平刚刚出任山东省炼油化工协会会长一职,而在过去几年中,原会长刘爱英一直带着山东的地炼大佬们,向国家力争原油进口权的落地,并成功为地炼企业迎来了生产所需的口粮。

从成立山东炼化一事上看,东明石化也是通过山东省炼油化工协会会长向政府进行了汇报,因为该消息首次披露,正是通过山东省经信委对该协会批复的红头文件。

而从山东炼化股权结构看,东明石化直接持有该公司22.63%股份,通过蓝色经济区(青岛)产业投资基金管理有限公司,间接持有公司4.51%股份。此外,宏利源股份全资控股的江苏新海石化有限公司则持有该公司7.56%股份。

由上述持股比例计算后可以发现,宏利源合计持有山东炼化股份已达31.23%,李湘平仍旧是公司的实际控制人。

据东明石化副总张留成此前放出的消息,山东炼化还将加入10家企业左右,除了滨州和东营几家地炼大佬不在其中外,其他省内地炼企业几乎都已经囊括。而按照山东炼化规划,“十三五”期间将形成1亿吨产能的整合,建设石化仓储及油气管网,并建设发展高端化工项目。

值得注意的是,除了山东省内市场,李湘平在江苏省亦有深度布局,其控股的江苏新海石化有限公司,已成为苏北地区规模最大的石化企业之一,2015年实现销售收入226亿元,2016年位列“中国民营企业500强”第204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