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個億,帶來的是夢想成真還是黃粱一夢?

近日,有消息稱,瑞幸咖啡正以B端企業合作的方式大規模進駐北京不少核心商圈寫字樓開店,同時快速佈局高校,甚至將門店開進了大學圖書館。僅僅不到1年的時間,瑞幸就開設門店809家,並且順利拿到了2億美元的融資。

10個億,帶來的是夢想成真還是黃粱一夢?

資本催熟下的快咖啡

如今上班族中咖啡愛好者不在少數,在清晨或是午後來一杯香濃的咖啡再好不過。今年以前,星巴克稱得上是最受白領歡迎的咖啡品牌,但現在可就不好說了。因為最近經常可以看到,不少人提著印有代言人湯唯和張震頭像的紙袋穿梭於各大寫字樓之間,而這些紙袋的所有者正是瑞幸咖啡。

咖啡文化在歐洲發展歷史之久,文化至深,在國外,咖啡是在約會、聊天,工作時候放鬆的一個選擇。國內咖啡文化發展也是十分迅速,一方面:隨著中國互聯網的快速發展,更多白領習慣在工作時消費咖啡。目前中國咖啡市場的年增長率達到15%-20%,遠超國際市場的2%。即便這樣在中國消費咖啡的基本都是在上海、北京、廣州等一線城市,國人每年人均咖啡消費是5杯,更甚者是中國很多時候在家消費的是速溶咖啡。另一面:據美團點評調查數據顯示,2016年國內咖啡館存量約為10萬家,全年倒閉門店超過1.4萬家,淨閉店率達到14%。“只靠賣咖啡的店,第一年就倒閉的佔60%~70%。”是不少咖啡從業者根據經驗做出的判斷。

去年,連鎖咖啡店曾掀起一輪倒閉潮,咖啡陪你、Zoo Coffee、豪麗斯等品牌相繼陷入困境,這讓業內擔心國內真實的咖啡市場遠不如想象中廣闊。甚至很多理想派想要在麗江之類的景區開一家漫咖啡店,去曬著陽光,發著呆,消耗時光。但慘痛的現實是咖啡店很難盈利。

而僅僅成立半年的瑞幸咖啡,似乎想要打破水土不服。一開始就攜帶巨資入場,瘋狂補貼,甚至誓言就算長期虧損,也要做讓中國人喝的起的咖啡。帶著這樣的標籤,瑞幸各種營銷活動:“新會員即可免費獲得一杯咖啡”、“邀請好友註冊成功,即與好友均獲得一杯免費咖啡”,“單杯售價25元左右”、“線上下單30分鐘送達”、“延誤包賠一杯咖啡”等,使不少星巴克、Costa等忠實的消費群體開始動搖。

10個億,帶來的是夢想成真還是黃粱一夢?

在2018年年初之時,瑞幸咖啡宣佈了其開店的“野心”,但是如果你光顧過其線下門店,你會發現,所謂的咖啡店裝潢簡單至極,根本不不同於其他咖啡線下門店注重打造休閒、舒適的社交環境,大部分瑞幸咖啡的實體門店更大程度上都類似於其“線下取貨點”。店內簡單擺了幾張木桌與木椅,取餐顧客大部分是即取即走,很少有在店內長時間停留,已經演變為一家咖啡外賣店了,而不是一家可以消遣時光,閒來談事的舒適環境咖啡店。儼然,瑞幸咖啡成了淡化咖啡文化的使者。

雖然瑞幸咖啡一再表示,瑞幸咖啡的本質不是外賣咖啡,外賣咖啡也不是新零售咖啡。與傳統咖啡品牌不同,瑞幸咖啡通過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重構咖啡交易基礎設施,滿足堂食、自提和外送多種需求的消費場景。但是,目前來講,我們看到更多的是,請明星代言、樓宇分眾廣告、掃碼免費品嚐、曬朋友圈、買一贈一、快速跑馬圈地、開通外賣、狀告星巴克…... 瑞幸咖啡以“燒錢”的玩法補貼用戶,前期主要靠低價以及“病毒式”營銷手段搶佔國內大眾咖啡市場,對於這樣一傢俱有互聯網基因,號稱是新零售玩法的咖啡,暫且讓人無法苟同。

10個億,帶來的是夢想成真還是黃粱一夢?

產品是1,營銷是0,瑞幸咖啡的消費群體都是薅羊毛的?

“說到底他還是個餐飲的生意,感覺他的運營和供應鏈導致的品質不穩定問題比較嚴重,這一點會非常影響客戶的產品體驗,再加上出來的運營門店和咖啡豆供應鏈,更加讓我相信他的錢是砸在市場上的,但資金不往供應鏈走,產品是不長遠的。所以瑞幸真正的粉絲應該很少,都是薅羊毛的,以後留存會低。”一位在咖啡界浮沉多年的資深咖啡師表示。

咖啡是產品,而非平臺。京東上市很多年,依然是虧損,雖然美團、餓了麼,滴滴等企業都是通過燒錢成為獨角獸的,但這不等同於瑞幸咖啡也能通過燒錢燒出獨角獸。京東,神舟專車,美團此類屬於平臺級產品,打造平臺化的生態循環,盈利並不是早期階段的目標。而瑞幸咖啡卻是一個品牌,一個咖啡品類,營銷做的再好,用戶最終認知、看重的也是產品的專業度。

互聯網、移動互聯網的飛速發展,使得一些人相信,與互聯網相關的創業就要短平快,不斷講故事包裝自己,誰聲音大,拿到足夠資金撐到下一輪,熬死大部分競爭對手,誰就能“剩者為王”。而在產品、技術創新方面,這些人又嚴重迷信迭代創新,簡單的以為錢糧充足後招人就可以很快補上。這樣的看法在互聯網“下半場”,尤其是在經歷資本寒冬後是非常危險的。

實際上,回顧過去20多年來互聯網創業的歷程,你會發現不少今天已成為巨頭的公司,其成功的關鍵正在於專注產品、技術和服務等核心,而忽略甚至無視媒體輿論的宣傳營銷。以亞馬遜為例,這家成立於1995年的電子商務企業,自創業以來一直就被媒體批判和看衰,在1999年科技股表現正盛的時候,甚至被《巴倫週刊》痛批無法盈利,即將“爆炸”。面對鋪天蓋地的質疑,亞馬遜創始人傑夫·貝佐斯不為所動,持續投資物流和IT基礎設施,致力於降低成本、提升效率和提高用戶滿意度,在連續虧損10多年之後最終成就了亞馬遜今日的地位。

反觀國內某些創業企業,多數都是雷聲大雨點小,營銷宣傳大於實際進展,甚至因數據造假、融資造假等現象被資本和媒體“遺棄”,落得一地雞毛,而三度雲享家與這些“雞毛”企業截然不同,算是行業的一股清流。家居建材行業無疑是一個具有自身鮮明色彩的行業,這個行業本身偏傳統、重體驗的特徵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如何開發一款獨具家裝建材行業特色、又能夠最大限度發揮其功能和作用的家居建材軟件成為三度雲享家面臨的重要考題。從4年前開始起跑,三度雲享家沒有選擇在任何一家媒體上露臉,團隊實打實的用4年時間沉下心去做一個產品。一聲不吭只做研發,在同行中是“稀有”事件,剝開經濟條件支撐這層表面,背後必然是創始人對推動家裝行業變革這件事的決心:做一款真正為家居建材企業所接納、落地的軟件產品。終於,在2017年3月三度雲享家1.0版本上線,迅速在行業展露頭角,一口氣吸引了一大批家裝品牌加入,客戶的認可給了產品和技術團隊莫大的信心。

10個億,帶來的是夢想成真還是黃粱一夢?

可僅僅2個月後,在當時已經有部分意向客戶簽約的三度雲享家做了一個所有人都想不到的決定:回爐重造。終於直至6月底,三度雲享家2.0版本不負眾望:做到國內第一個10秒高清渲染、幾乎適配所有電腦機型的智能家裝設計軟件,操作簡易到無需門店培訓,效果真實度高達98%,率先打通了軟件在家居門店落地的所有功能。接下來喜訊頻出,簽約的大品牌接踵而來,諾克、美聯等國內一流家居品牌在經銷商大會上亮相三度雲享家2.0版本,緊接著旗下400家門店將軟件投入使用,將客戶簽單率較以往提高了30%,一馬當先掀起了一場全國性的場景化營銷革命。

總之,創業是一場艱難的修行,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創業者要考慮的東西紛繁複雜。當面對產品優先還是營銷優先的選擇時,企業需要毫不猶豫選擇前者。產品圈有這麼一句名言,“一款產品在完成開發的時刻,就基本上在80%的概率上決定了這款產品是否能夠成功。”這不是說產品的迭代更新不重要,而是表明產品一旦失敗,再牛的營銷包裝也多半拉不回來。一款產品如此,一個企業亦如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