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暗中的探索,钢丝上的舞蹈——依镜PRL应用病例分享

黑暗中的探索,钢丝上的舞蹈——依镜PRL应用病例分享

通常将大于-6D(600度)的近视定义为高度近视,高度近视人群由于视物模糊,在工作和生活方面都存在较大的问题,而高度近视的矫正一直是眼科界的一大难题。在2019年1月3~6日举办的第八届“关爱近视,微笑论坛”期间,来自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院的刘磊教授,作为屈光矫正领域的大咖,给我们分享了矫正高度近视领域的高科技产品——依镜PRL的诸多实践案例,获得了极大的关注。

黑暗中的探索,钢丝上的舞蹈——依镜PRL应用病例分享

高度近视与PRL

高度近视患者所戴的框架眼镜镜片较厚,除了笨重的“酒瓶底”影响舒适度和外观外,也因为视物容易变形会极大地影响视功能。隐形眼镜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框架眼镜的缺陷,但也存在护理困难、容易引起角膜炎症等问题。近年来,高度近视的矫正手段不断发展,主要分为角膜激光矫治手术和有晶状体眼的人工晶状体植入两大类。随着屈光性人工晶状体植入手术的诞生,有晶状体眼的人工晶状体植入经过临床实践,至今为止已经成为超高度近视眼患者矫正视力的主要选择之一。越来越多的近视人群选择手术的方式来摆脱眼镜的困扰,从常规的准分子激光手术、飞秒激光手术,到更加复杂的全飞秒激光、ICL、PRL植入术等,为不同度数、不同需求的近视患者提供了选择。

刘教授介绍道,PRL适用于超高度近视,尤其是1000度以上以及部分浅前房的患者”,能够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改变“看不见”的命运,更是雪中送炭。对于想要摘掉“酒瓶底”的患者,PRL不啻为一个福音。同时,任何手术均存会在一定的风险,因此如何预测和避免风险以及评估患者的预后,是临床医生需要思考和把握的重要问题。

PRL治疗高度近视实践中代表性病例分享

病例一:赵女士,40岁

赵女士是超高度近视患者,OD:-24.00DS/-0.75DC*135= 0.3,OS:-24.00DS/-1.00DC*30= 0.5,具有典型高度近视眼眼轴长,角膜曲率陡峭的特点,所幸眼压不高,屈光度数也相对稳定,刘教授为她量身定做了双眼PRL,术后裸眼视力可达0.5,眼压平稳,角膜内皮损伤小,患者非常满意。

病例二:刘先生,27岁

刘先生与赵女士情况接近,OD:20.00DS/-1.25DC*70 = 0.4,OS:-21.00DS/-0.75DC*180 =0.4,植入PRL后,裸眼右眼视力达0.8,左眼达1.2,超出了预期,双眼拱高稍低,处于随访观察之中。

病例三:华先生,33岁

华先生是一位独眼的超高度近视患者,左眼无光感,右眼-30.00DS/-1.50DC*75=0.2,对独眼患者来说,仅剩的光明是他唯一的希望,术后华先生的裸眼视力0.4,但是有术后一过性高眼压的情况存在,经过及时处理改善了不足,并超出了患者预期。

病例四:小赵女士,31岁

小赵女士是高度近视,OD-13.00DS/-0.75DC*10=0.4,OS-11.75DS/-0.50DC*5= 0.6,看似没有前几位患者凶险,但小赵女士双眼前房深度浅,仅为2.11mm及2.35mm,刘教授详细进行了角膜地形图、角膜生物力学和前房检查,最终确定了针对浅前房的设计方案,术后裸眼视力双眼均达到1.0。

在精彩的病例分享中,刘教授总结了PRL植入的实践经验:

(1)PRL植入时,在眼内展开速度要稍快一些,手术医生需要有心理预期;

(2)多数高度近视的患者往往要求矫正后是正视,但实际上欠矫状态更容易适应,也更适合生活;

(3)由于超高度近视患者容易出现验光不够准确等情况,术前需要反复验光,通过电脑验光、原始验光和散瞳验光确定合适的屈光度数;

(4)术后高度关注眼压和眼部情况改变,做好与患者的沟通。

小结

随着科学技术的长足发展和医疗水平的不断进步,高度近视PRL的技术日益完善,其安全性、可靠性、有效性已经得到了国家部门和临床实践的验证。刘磊教授强调了在手术前完善眼底、前房、角膜内皮计数、角膜地形图等全面检查的必要性,建议临床医生在详细全面了解患者情况的条件下制定手术方案和预定晶状体参数,围手术期要重视与患者的沟通,防患于未然,遇到问题谨慎处理。最后,刘教授指出:对于高度近视而言,PRL是安全有效的方案,值得眼科医生进一步探索和努力,同时也需要医生把握好适应证和禁忌证,在逐步开展的过程中学习把握。

版权属《国际眼科时讯》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其他任何媒体、网站如需转载或引用本网版权所有之内容,须经本网同意并在文章顶部注明“转自《国际眼科时讯》”

黑暗中的探索,钢丝上的舞蹈——依镜PRL应用病例分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