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穀有根,深紮在泥土,你也有根,紮根在人們心裡

盧永根,1930年12月2日生於香港,廣東花都人。中科院院士、作物遺傳學家。 中科院院士、作物遺傳學家長期從事作物遺傳學的教學和研究工作,研究領域包括稻的遺傳資源、稻的經濟性狀遺傳、稻的雄性不育遺傳和栽培稻的雜種不育性遺傳等方面。

稻穀有根,深紮在泥土,你也有根,紮根在人們心裡

1997年他榮獲"南粵傑出教師"特等獎

1998年獲國家人事部和教育部授予"全國教育系統勞動模範和全國模範教師"稱號。

2003年獲廣東省科學技術獎一等獎和三等獎各1項

他以"科學無國界,科學家有祖國"的愛國情懷獻身於農業教育和科研事業,為我國農業的教育和發展做出了貢獻。

2018年3月1日,獲"感動中國2017年度人物"。

稻穀有根,深紮在泥土,你也有根,紮根在人們心裡

2017年,因罹患癌症,87歲的中科院院士盧永根自覺時日無多,與夫人徐雪賓商量,將畢生積蓄8809446元無償捐獻給華南農業大學,學校用這筆款設立了教育基金,用於獎勵貧困學生與優秀青年教師。

70年代後,從事水稻遺傳學的研究。根據矮生性遺傳方式和等位關係,把我國現有主要秈稻矮源分為2類4群。對水稻的質核互作雄性不育性進行基因分析,發現它們的育性恢復基因是相同的Rf1和Rf2。Rf為不完全顯性,有劑量效應。栽培稻的雜種不育性和親和性最少由6個基因座的花粉不育基因控制,提出"特異親和基因"的新概念。首次建立原產我國三個野生稻種的粗線期核型。

他長期從事水稻遺傳研究。曾協助丁穎院士開展中國水稻品種的光溫生態研究,主持總結該項工作並參加撰寫《中國水稻品種的光溫生態》專著(科學出版社,1978)。在水稻遺傳資源、水稻半矮生性、雄性不育性、雜種不育性與親和性等方面的遺傳研究,取得了進展。

特別是他和他的助手張桂權教授提出水稻"特異親和基因"的新學術觀點以及應用"特異親和基因"克服秈粳亞種間不育性的設想,被認為是對栽培稻雜種不育性和親和性比較完整和系統的新認識,在理論上有所創新,對水稻育種實踐具有指導意義。他迄今已出版專著2部(同別人合作),譯著1部,在國內外發表科學論文150多篇。1997年榮獲"南粵傑出教師"特等獎,2003年獲廣東省科學技術獎一等獎。

稻穀有根,深紮在泥土,你也有根,紮根在人們心裡

他迄今已出版專著2部(同別人合作),譯著1部,在國內外發表科學論文90多篇。1997年他榮獲"南粵傑出教師"特等獎,1998年獲國家人事部和教育部授予"全國教育系統勞動模範和全國模範教師"稱號。他以"科學無國界,科學家有祖國"的愛國情懷獻身於農業教育和科研事業,為我國農業的教育和發展做出了貢獻。

種得桃李滿天下,心唯大我育青禾。是春風,是春蠶,更化作護花的春泥。熱愛祖國,你要把自己燃燒。稻穀有根,深紮在泥土,你也有根,紮根在人們心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