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實力哪來的道歉,李鴻章曾訪美抨擊排華法案,卻什麼都做不了

我們大家都知道,19世紀後期,美國的反華情緒持續高漲。1882年,加州共和黨參議員約翰·米勒向參議院提議中止華工赴美。這項提案在參議院辯論了8天,得到美國西部的兩黨參議員和南方的民主黨參議員的支持,只有東北部的兩黨參議員反對。參議院以29對15票通過排華法案,眾議院冉以167票對66票(55票棄權)通過。


沒有實力哪來的道歉,李鴻章曾訪美抨擊排華法案,卻什麼都做不了

1882年5月6口,切斯特·阿瑟總統簽署了這項玷汙美圍歷史的法案。這項法案的內容主要有十點,最重要的是華工10年內不準赴美,只有外交人員、教師、學生、商人與遊客五類才有資格進入美國,而且不允許外籍華人取得美國國籍。

中國人由此變成美國白人排斥外人的唯一對象。華人成為美國曆史上唯一曾被國會及聯邦政府立法排擠和禁止移民的民族。1892年,《格利法案》把排華法案延長10年,1904年變成無限期。

這樣,1882年,只有3.95萬華人赴美,而移民英國的有10.29萬人,移民德國的有25萬多人。而此時,清朝光緒政府正值內憂外患,伊犁事變、安南事變、日本吞併琉球,自顧不暇,根本無力保護旅美華工。

沒有實力哪來的道歉,李鴻章曾訪美抨擊排華法案,卻什麼都做不了

儘管如此,1896年,受慈禧太后之命訪美的李鴻章借接受紐約時報採訪時,還是抨擊了排華法案。

1896年8月22日,李鴻章赴歐洲考察訪問完畢,從英國乘船橫渡大西洋前往美國訪問。經過6天的海上航行,於2 8日抵達美國紐約。正在海濱度假的美國總統克利夫蘭特地趕到紐約,於29日會見了李鴻章。

此後,李鴻章進行了頻繁的外交和考察活動,受到史無前例的禮遇。 9月2日上午9時許,李鴻章在紐約華爾道大飯店接受了紐約時報記者的訪問。李鴻章就美國的排華法案等問題發表自已的看法。

沒有實力哪來的道歉,李鴻章曾訪美抨擊排華法案,卻什麼都做不了

當記者問及他選擇經加拿大而非美國西部回國是否與華工在美國西部受到歧視與排斥有關時,李鴻章做了肯定的回答。他告訴記者,在國內任職期間,他聽到了很多加州華人僑民的抱怨,因為在那裡他們未能獲得美國憲法賦予他們的權利。

對此,李鴻章直截了當地說:“你們的《格利法案》不但不給予他們與其他國家移民同等的權利,還拒絕保障他們合法的權益,因此我不希望經過以這種方式對待我同胞的地方,也不打算接受當地華人代表遞交的要求保證他們在兩部各州儀益的請願信。”可見,李鴻章清醒地意識到當時清政府自顧不暇,根本無力保護旅美華工,他個人更是無能為力。

沒有實力哪來的道歉,李鴻章曾訪美抨擊排華法案,卻什麼都做不了

李鴻章抨擊排華法案是世界上最不公平的法案。他一針見血地指出:“所有的政治經濟學家都承認,競爭促使全世界的市場迸發活力,而競爭既適用於商品也適用於勞動力。我們知道,《格利法案》是由於受到愛爾蘭裔移民欲獨霸加州勞工市場的影響,因為清國人是他們很強的競爭對手,所以他們想排除華人。”

他以一名普通中國人的名義反問美國記者:“如果我們清國也抵制你們的產品,拒絕購買美國商品,取消你們的產品銷往清國的特許權,試問你們將作何感想呢?你們把廉價的華人勞工逐出美國究竟能獲得什麼呢?”

沒有實力哪來的道歉,李鴻章曾訪美抨擊排華法案,卻什麼都做不了

他進一步質問美國人:“你們不是很為你們作為美國人自豪嗎?你們的國家代表著世界上最高的現代文明,你們因你們的民主和自由而自豪,但你們的排華法案對華人來說是自由的嗎?這不是自由!因為你們禁止使用廉價勞工生產的產品,不讓他們在農場幹活。”

在訪談中,李鴻章坦言,美國之所以在科學技術與產品質量領先於歐洲的情況下,還競爭不過歐洲,是“因為你們的勞動力太貴,以致生產的產品因價格太高而不能成功地與歐洲國家競爭。勞動力太貴,是因為你們排除華工,這是你們的失誤。如果讓勞動力自由競爭,你們就能夠獲得廉價的勞力。”

沒有實力哪來的道歉,李鴻章曾訪美抨擊排華法案,卻什麼都做不了

換言之,李鴻章認為,美國產品競爭不過歐洲的,就是因為美國人排斥廉價華工。所以,《格利法案》把1882年排華法案再延長10年,嚴重侵犯華工的正當權益。李鴻章希望美國新聞界,特別是紐約時報能夠伸張正義,更多地關注在美華人勞工的權益。在他看來,美國新聞界至少能夠呼籲廢除排華法案,或至少對《格利法案》進行修改。

誰都知道,弱國無外交。但李鴻章在美國記者面前表現的卻是不卑不亢的人格姿態。作為一名中國官員,李鴻章有理由為旅美華工鳴不平。他對美國政府和排華分子的批評與抨擊,實事求是,有理有節。

沒有實力哪來的道歉,李鴻章曾訪美抨擊排華法案,卻什麼都做不了

當然,他的不願接受華人代表請願信的言論,恰恰體現了他對於清政府無力保護僑民的現實是多麼的無奈與傷感。

只有祖國強大,出門在外的孩子們才能得到尊重,前段時間加拿大溫哥華市的道歉就很好地闡釋了這個道理。

更多世界歷史文化,敬請關注:社稷通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