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對此耿耿於懷,蘇聯不理不睬,瑞士為何一直不加入聯合國?

提到瑞士,人們自然會想起日內瓦、蘇黎世、伯爾尼、巴塞爾、洛桑等國際名城,它們憑籍自己穩定的政局、優雅的自然環境,早巳成為許多重要國際機構和國際會議的理想場所。尤其是日內瓦,似乎是舉世公認的談判桌,聯合國歐洲辦事處及其一大批專門機構均設於此,一次次國際衝突在這裡的談判桌上較量、斡旋,終至解決。然而,瑞士卻迄今不是聯合國成員國,這豈非當代國際政治中的中一大奇聞?

美國對此耿耿於懷,蘇聯不理不睬,瑞士為何一直不加入聯合國?

是瑞士自己不願加入,還是聯合國容它不下,或者還有其他什麼原因,其中個結自然是有一些說頭的。

尋根求源,我們還得追溯到1515年瑞士和法國在馬里尼安諾(意大利境內)的一場激戰,當時瑞軍正沉浸在1512年和1513年兩度擊敗法軍的自豪之中,土氣正盛。誰知法軍憑籍威力巨大的火炮,在國王弗蘭西斯一世的率領下,力克幹軍,所向披靡。

驕橫不可一世的瑞軍損兵折將兩萬餘人,常勝不敗的名聲也付諸流水。大敗之後,痛定思痛,瑞士人深刻地認識到自己作為一個山地小國,妄圖稱雄歐洲,豈不滑天下之大稽,從而滋生了閉關內向、不介入他國事務的“中立主義”思想情緒。次年瑞法永久和平條約的締結不管是出於被迫,還是出於自願,它在客觀上倒是助長了瑞士人“跳出三界外”的歸隱心理。

美國對此耿耿於懷,蘇聯不理不睬,瑞士為何一直不加入聯合國?

一百年後,戰火又起,“三十年戰爭”(1618一1648)席捲大半個歐洲,瑞士雖保持中立,卻有大批瑞工人因生活所迫而充當他國僱傭兵。由於戰線對立,同胞兄弟,相互殘殺,給瑞十公眾留下了慘痛的記憶。戰爭結束後,瑞士隨即宣佈:熱愛和乎的瑞士人今後不再介入歐洲國家間的任何政治、軍事衝突,保持永久中立。

1851年,歐洲列強在維也納會議上承認了瑞士的永久中立地位,使這個地處中歐是非之地的彈丸小國得以躲過100多年來波及歐洲的歷次戰亂,尤其是避免了兩次世界大戰的浩劫,國內經濟呈持續發展趨勢,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瑞士成為世界上最富庶之地。

思前慮後,瑞士人豈肯輕易加入某個政治集團,影響自己賴以生存的中立地位呢?

美國對此耿耿於懷,蘇聯不理不睬,瑞士為何一直不加入聯合國?

在瑞士人看來,聯合國是直接源於第二次世界大戰同盟國的一個戰勝國同盟,它的建立本身就是一種強權政治的表現。中立政策雖然並不一概排斥國際組織,但加入帶有如此強烈集團政治色彩的聯合國,對自己中立地位的威脅是勢所必然的。於是,瑞士在1946年正式宣佈,為保持永久中,,暫不加入聯合國。

誰知這一“暫”卻“暫”了40餘年,迄至今日。但是考慮到對外經貿往來對瑞士的極端必要性,國際經濟和政治又難以截然分開,瑞士在拒絕加入聯合國的同時也表示,將關注聯合國的活動,願參加國際法庭及其它一些專門機構,併為聯合國在其境內開展活動和設立機構提供方便,等等。

瑞士的態度是如此模稜兩可,聯合國也並不一廂情願。戰後初期,聯合國事實上為美國所操縱,而美國對瑞士在二戰中的“中立”立場一直耿耿於懷,斥之為不道德,對其參加聯合國也不怎麼歡迎。聯合國的另一個主要發起國蘇聯,同瑞士處於斷交狀態已達25年之久,更對瑞士的加入持保留態度。因此,聯合國在舊金山開始籌組時,瑞士雖然也派了觀察員,卻橫遭冷遇,同盟大國對它不理不睬。這樣,瑞士政府即使想積極表現,也無從著手,何況還礙於國內中立主義情緒的壓力。

美國對此耿耿於懷,蘇聯不理不睬,瑞士為何一直不加入聯合國?

就這樣,40多年過去了,瑞士雖然在聯合國紐約總部和日內瓦歐洲分部派有常駐觀察員,參加了除世界銀行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之外幾乎所有聯合國機構,並在聯合國下屬的工發組織、貿發會議、兒童基金會中任理事,並經常接受聯合國委託,參與對國際糾紛的斡旋、調停……但卻始終未能加入其中,不即不離,徘徊其周。儘管隨著近20年來政治經濟國際聯合趨勢的加強和聯合國本身性質的改變,瑞士政府也急於擺脫孤立而力主加入聯合國,但卻遭到瑞士國民的反對。

1982年3月,政府公佈的關於加入聯合國的正式文件,雖經議會兩院批准,卻在1986年的公民投票中遭到否決。瑞士人民普遍認為,聯合國40餘年的活動對和平一事無成,反而勞民傷財,得不償失。

更多世界歷史文化,敬請關注:社稷通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