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模型當真機賣,這家A股“老司機”旗下子公司也開了個大玩笑

手機模型當真機賣,這家A股“老司機”旗下子公司也開了個大玩笑

作者|王洪臣

來源|野馬財經

諸如虛增業績這種事兒,上市公司一般都諱莫如深,捂得嚴嚴實實。

然而,在不久前的一場官司上,三峽新材(600293.SH)旗下全資子公司、營收的絕對主力深圳市恆波商業連鎖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深圳恆波”)卻當庭承認了財務數據造假。

一場官司能把上市公司逼得如此狼狽,或許是真的觸到了七寸。

2018年原本是深圳恆波完成當初被併購時業績承諾的最後一年。就在這個節骨眼上,這場官司不期而至。

據中國裁判文書網2018年12月27日公佈的案件裁定書顯示,這場官司頗具戲劇性:

2018年3月——6月,中郵普泰、北京中郵(以下統稱“中郵公司”)從深圳恆波分23個合同採購共4萬多臺手機。後來,中郵公司發現這批手機其實均為手機機模或無法開機的無品牌手機。於是,一紙訴狀將深圳恆波告上法庭,要求返還合同約定的貨款共1.49億元。

把手機模型當真機賣,這種情節竟然會出現在深圳恆波這樣的大公司身上,而且數額如此之大?

據三峽新材於2018年12月10日、12月25日發佈的公告顯示,案件一審判決駁回了原告的訴訟請求。2018年12月25日,三峽新材發佈關於深圳恆波涉及訴訟的進展公告,稱“該訴訟原告(中郵公司)已經上訴,上訴不會對公司本期利潤產生影響”。

深圳恆波也反戈一擊。在審理過程中深圳恆波還向公安機關舉報稱,此案涉及自買自賣、自供自提的供應鏈犯罪。

“狗血”劇情揭虛增真相

從中國庭審公開網的一審庭審錄像可以查證,深圳恆波當庭承認其為製造銀行流水虛增業績,參與到了中郵公司與商人張銀周的供應鏈交易之中,為中郵公司及張銀周控制的多家公司提供交易通道。

手機模型當真機賣,這家A股“老司機”旗下子公司也開了個大玩笑

“我們只賺兩塊錢的通道費。”深圳恆波代理律師更是直言,“這是恆波公司應該反思和檢討的。”

如此一來,深圳恆波在為中郵公司、張銀周實控公司提供交易通道的同時,也達到了為自身虛增業績的目的。

根據案件相關文書顯示,整個交易模式大致為:張銀周實控公司將貨物銷售給深圳恆波及其關聯公司,深圳恆波再將貨物出售給中郵公司,最後張銀周實控的公司再從中郵公司買入貨物。

整個交易就此形成了一個閉環。

手機模型當真機賣,這家A股“老司機”旗下子公司也開了個大玩笑

圖片來自一審庭審記錄

張銀周所實控公司北京中郵展鴻通信設備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展鴻通信”),於2017年12月披露的一份公開轉讓說明書顯示,2015年至2017年上半年,該公司最大的客戶是深圳恆波,且所佔營收比例逐年升高,分別為16.29%、30.77%、41.66%。而該公司近年來最大的供應商,正是中郵普泰。

據接近中郵公司的人士向野馬財經透露,中郵公司當時並不知道向中郵採購的經銷商,與向恆波供貨的供貨商出自一家。

該人士還稱,造成手機問題暴露進而引發訴訟,大概率是由於張銀週一方資金緊張,未能及時提走貨物所致。

於是,無論是該案原告中郵公司,還是被告深圳恆波,對深圳恆波利用交易通道虛增業績的事實,沒有分歧。

野馬財經曾就此致電三峽新材,但並未得到回覆。

新材“舊劣跡”

在案件的一審庭審中,深圳恆波坦言,自2015年以來公司在上述“鐵三角”中交易多達300多次,虛增交易額十幾億元,一直運轉流暢。

也就是說,自三峽新材2015年併購深圳恆波伊始,深圳恆波財務數據就可能存有疑問。

其實,對深圳恆波的母公司三峽新材來說,財務造假並不是什麼新鮮事兒。

在深圳恆波加入之前,三峽新材的主業為平板玻璃及玻璃深加工製品生產與銷售,業績一直徘徊在虧損邊緣。

面對這種情況,當時的三峽新材管理層就動起“歪心思”,盯上了財務造假。

2015年1月4日,三峽新材收到了證監會湖北監管局下發的《行政處罰決定書》。該決定書顯示,三峽新材在2011年虛增利潤7542萬元,2012年虛增利潤1565萬元。

這一紙決定書讓三峽新材的處境雪上加霜。據東方財富Choice數據顯示,從2016年6月至今,因為虛假陳述責任糾紛,三峽新材涉及多起訴訟,涉案金額超過1500萬元。

手機模型當真機賣,這家A股“老司機”旗下子公司也開了個大玩笑

不過,面對監管層的處罰,三峽新材的反應也堪稱迅速。

不久之後,三峽新材宣佈停牌。在2015年5月中旬,三峽新材發佈重組公告,宣佈以21.7億元全資收購深圳恆波,其中預估增值率高達661.72%。

以如此高的溢價,收購一家手機連鎖經銷商,可見深圳恆波被寄予了厚望。

恆波“老司機”

那麼,深圳恆波會不會辜負這份厚望呢?

公開資料顯示,深圳恆波1997年從一個諾基亞專賣櫃起家。2005年成為深圳最大手機零售品牌,一度被稱之為國內手機連鎖賣場IPO“第一股”。

然而,公司遲遲未能發行股票,直至上市計劃泡湯。

針對這件事,2011年《證券日報》曾有報道對其財務問題提出質疑。只是直至三峽新材收購完成,也未見公司對當年上市失敗的原因做出說明。

其實,深圳恆波也是資本市場的“老司機”。

據三峽新材2016年、2017年這兩年的年報顯示,2016年深圳恆波只完成了業績承諾的73.96%;2017年有所好轉,完成了該年的業績承諾,且在三峽新材的營收佔比中達到88.01%,算得上絕對的營收主力。

野馬財經通過研究三峽新材2017年年報發現,深圳恆波有兩個數據指標存在異常:毛利率、營業成本比上年增長率。

手機模型當真機賣,這家A股“老司機”旗下子公司也開了個大玩笑

在三峽新材2017年年報中,移動互聯網終端及服務行業的相關數據,對應的即為深圳恆波的相關數據。由數據可見,2017年深圳恆波的手機業務毛利率僅為6.90%,較上年減少4.65%,近乎腰斬。營業成本數據,2017年上漲了432.85%,較上年足足漲了四倍有餘。

利率劇減,成本驟升,其中原因值得疑問。

另據三峽新材2018年半年報顯示,受困於資本寒冬的影響,深圳恆波融資計劃受阻,“業務規劃及佈局未能按計劃實現”。

在融資受阻、毛利下降、成本飆升等多重重壓之下,這起由官司引發的財務造假醜聞,會成為推倒深圳恆波乃至三峽新材的多米諾骨牌嗎?請在評論區裡留言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