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所社而不交

我所社而不交

如今单独在社交软件上和人聊天会是很奇怪的一件事,除了工作,朋友即便想找你都会在群上用“@”的方式,因为两个人聊天,聊着聊着自然有其他人的加入,这种不确定性成了聊天最大的乐趣。所以偶尔单独找一个人聊天我会不适,甚至会猜对方会否在想,“你是否别有用意?”

即便仅是问些琐碎的事情,但还是略有不安,这不安还会扩散,因为随着通信越来越方便,一条信息的发送能做到秒发,若对方不是秒回,很自然会失落、奔溃、不可控……

尤其聊天框上显示,“对方正在输入……”,结果当提示词消失后也没收到回复,继而焦虑、不安、暴躁。

“是不是做错什么?”

“是不是问错什么?”

一系列的猜忌。

我还试过打上一大段,却得不到对方一句回复,是不是现在大家都懂,都懂一个人若要伤害另一个人,最好的方式不是抬扛、犟嘴、对骂,而是沉默,这沉默会使人觉得自愧、自责然后包裹孤独,不仅如此,更可怕的是给予希望同时瞬间幻灭。

譬如一口气把聊天框最小化,因为有消息会出现简单的数字提示——“1”则代表一条信息,如此类推。好不容易等来了信息,打开后发现不是刚才要找的人,而是群上信息,鼓着气把所有群设置为:消息免打扰。

继续等,继续等。

等久了,发现这过程不是真的要等到信息,而是等情绪皈依平静,仅此而已。

然而这过程总不是一帆风顺,毕竟办公室里所有人都惯用震动模式。一有信息,手机就“滋滋”地震动,立马点亮,噢,不是自己。

可只要有手机震动手还是条件反射地看,反反复复,这焦虑的不安感,每天都有,像治愈不好的病。

因此渐渐留意到一个词:“专注。”

谁能够做到“专注”,好像谁就能闯进20%的精英层段,于是围绕“专注”衍生出一些软件,“番茄工作法”、“番茄计划”、“专注时钟”,我用过其中之一,很管用,只是没过多久还是败给人性。或许,任何克服不了的障碍,都惯用人性做借口。

于是在社交上会产生很多借口,也有很多掩饰的方法,比方说现在不少人表白已经不喜欢直面送花,都喜欢找附有暗示性的“爱你”表情包来作试探,想用很保守的方法来实现两全其美,还会刻意把自己粉饰成有钱形象,这类效果还是会有的,但换来的爱情缺少了真心。

可真心谁又在乎呢,毕竟真心看上去有点朴素、乏味、平淡,我真心给你画张图,还不如给钱别人画张图说自己画来惹得你开心,因此虚假的东西在社交里越来越多,多得慢慢不想区分什么是真什么是假,只管哪边声音大就相信哪一边。当然这样不是好的氛围,可又有谁在乎呢?没到威胁生命的地步,你管我读:“Supre me还是Supreme”。

所以现在不要想能够完全管一个人,网络的社交不会使人更加和谐,反之针锋相对的机会越来越多,不然就不会有网络暴力。

而我也遇过不少彼此在网络上有过争吵,但线下见面都客套得怀疑这不是本人,大家每天都戴着面具,其实这样也对,因为真实伤人很赤裸。

就像你等一个人回复的消息,等了很久,恨不得对方骗你一句:“去逛街现在才看到”都比默默无闻要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