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饕”写得一首《猪肉颂》,舌尖上的苏东坡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是我国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苏东坡是个非常有趣的人,既可以写出“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潇洒,“多情却被无情恼”的忧伤,又可以写出“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豪迈,甚至还有“一树梨花压海棠”的调侃。如果问苏东坡哪里最可爱?还要说他是一个超级大吃货。

“老饕”写得一首《猪肉颂》,舌尖上的苏东坡

“黄州好猪肉,价贱如泥土。贵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净洗铛,少著水,柴头罨烟焰不起。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时他自美。早晨起来打两碗,饱得自家君莫管。”

这是苏轼被贬黄州时写下的一首《猪肉颂》,意思是说黄州的猪肉非常的肥美,价钱也很便宜,但是有钱人看不上眼,不愿意吃,没钱的人不知道怎么做,于是他就给出了教程,洗干净锅,少放点水,点上柴木、杂草,但不要烧得太旺,用文火来煨炖,不要着急,等它慢慢自己焖熟,火候到了的时候它自然就鲜美了。早上起床的时候盛两碗,自己吃饱了不用您理会。

“老饕”写得一首《猪肉颂》,舌尖上的苏东坡

这首《猪肉颂》写得就是大名鼎鼎的东坡肉也就是红烧肉的做法。他还非常喜欢吃河豚,在《惠崇春江晓景》中,有非常著名的“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的诗句流传。

“老饕”写得一首《猪肉颂》,舌尖上的苏东坡

都知道河豚有剧毒,吃不好容易送命,然而这个可爱的大吃货竟然说出“只得一死”的话来。

苏轼住在常州的时候,当地有一户乡绅人家,家里的厨子很会做河豚。一日乡绅请苏轼吃炖河豚。乡绅的妻妾子女躲在屏风后面听苏轼的反应,希望苏轼能有个称赞,但他什么都没说,就光在那吃,大家都觉得很失望,结果听见苏轼“啪”的一声把筷子拍在桌子上,说了声:“值得一死。”

“老饕”写得一首《猪肉颂》,舌尖上的苏东坡

“自笑平生为口忙”的苏轼吃鳊鱼写《鳊鱼》诗,吃鲍鱼写《鳆鱼行》,吃竹笋写《送笋芍药与公择二首》,吃蟹写《丁公默送蝤蛑》,吃野鸡写《野雉》诗,吃粥写《豆粥》,吃青菜写《春菜》,甚至还列举出一份极品菜单来。

“老饕”写得一首《猪肉颂》,舌尖上的苏东坡

第一道菜烂蒸同洲羊羔肉,用上好的杏仁茶加上香菜,灌在羊羔肚子里,然后蒸熟。第二道蒸幼鹅,第三道鲙鱼,也就是石斑鱼。然后用庐山玉帘泉的瀑布水,煮上福建增坑斗品茶。恐怕中国历史上再找不出第二个能比苏东坡还会吃的大词人了。

“老饕”写得一首《猪肉颂》,舌尖上的苏东坡

关于“吃”上,还有一个有趣的小故事。

苏东坡有个好朋友叫刘贡父,有一次聊天,说到当初和弟弟科举考试的时候很清贫,每天都吃三白饭,吃得很香,简直是天下的美味。刘贡父问什么是三白饭?苏轼回答白萝卜、白盐加白米饭,刘贡父听了哈哈大笑。

过了一段时间,刘贡父寄请帖,说请苏轼吃“皛饭”,苏轼到了一看,桌子上就摆了一碟白萝卜,一碟白米饭,还有一碟盐,恍然大悟,临走前对他说:“明天请你吃毳饭。”

“老饕”写得一首《猪肉颂》,舌尖上的苏东坡

刘贡父怕苏轼戏弄,但又想知道“毳饭”到底是什么,第二天便如约前往。两人聊了很长时间,刘贡父肚子饿得咕咕叫,就问苏轼是怎么还不吃饭?苏轼说:“再等一会儿。”过了一段时间,刘贡父又问,苏轼还是说再等一会,这样反复好几次,最后,刘贡父说:“饿得受不了啦!”苏轼才慢吞吞地说:“盐也毛,萝卜也毛,饭也毛,岂不是‘毳’饭?”

“老饕”写得一首《猪肉颂》,舌尖上的苏东坡

“毛”通“冇”,是“没有”的意思,菜也没有,饭也没有,盐也没有。刘贡父捧腹大笑说:“就知道你要报一箭之仇,怎么就没想到这一点。”

苏东坡一生大起大落,却乐观豁达,穿越了千年的时光去了解这个大词人之后,觉得他是如此的有趣可爱,难怪余光中老先生说如果他要出去旅行,一定不会找李白杜甫,会找苏轼,因为他很有趣。跟着苏东坡这个大吃货,岂不是美滋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