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个春天》:真实生活是最感人的,但光有感人还不够

早晨走进影院,诺大的放映厅里只有我和另一位老兄面面相觑,不免尴尬,于是换到了后一排。相比前几日人气一度爆棚的《地球最后的夜晚》,或许这才是文艺电影真实的上座情况。而《四个春天》从内容选材、叙事技巧到结构框架,也都和《地球》形成了鲜明的反差。返璞归真、清醒感人,成了这部纪录片的最大特点。

《四个春天》:真实生活是最感人的,但光有感人还不够

《四个春天》剧照

片名是“四个春天”,导演陆庆屹也就如实地拍摄了自己所在的家庭一同度过的四个春节。挑选这个时间节点,用意也很明显。春节象征着团圆,对任何一个中国家庭来说都有着特别的含义。没有连贯的故事线索,也没有波折的情节转换,本片几乎全由一个个生活片段构成。展现真实的生活场景,从第一分钟起,每一位观众都能理解导演的想法。

正因真实,所以格外感人。儿子的衣领乱了,母亲要帮他整理,儿子一边嘟囔着不用,一边顺从地任由母亲处置。这样的生活细节,会发生在每一个普通中国家庭里。观众因此在情感上与本片主创产生共鸣,也就显得顺理成章。言语不多但又对子女爱得深沉的父亲、絮絮叨叨却又勤劳善良的母亲,是导演的至亲,又好像就在我们身边。这是他们的日常,又好像存在于我们的记忆里,《四个春天》的动人之处,正在于此。

影片从第二个段落起,基调急转直下。之前还被路人误会为“80后”的姐姐,忽然之间卧病在床。奇迹没有出现,白发人送黑发人的一幕,让所有观众心头一沉。影片的镜头是克制的,没有嚎啕大哭,也没有悲痛欲绝,父母亲疲惫的神情已经说明了一切。生与死、拥有与失去、幸福与悲伤、团聚与残缺……一系列命题都蕴含在看似平淡无奇的日常生活里。

第三个春天里的旧日影像,第四个春天里的生机盎然,说尽了人类生命的坚韧。尽管还会在姐姐的遗像前偷偷抹泪,但父亲已经决定“要每天为家里做一件事”,而母亲也捧起了绿植,感叹道“心旷神怡啊”。学习使用微信时哈哈大笑,在电脑前眯着眼上淘宝,制作完蜂房后心满意足……这对老人总能在苦中作乐,找到生活的方向和目标。但最让我忘不了的,还是每年春节假期结束,老人们在清晨目送儿子回北京,把所有的感情都埋藏在了落寞的背影里。当影片最后,两位老人并肩在镜头前展现出灿烂的笑容时,不瞒您说,两行热泪已从本人的脸颊滑落。幸好,放映厅里已没有了别人。多陪伴亲人吧,趁我们还在一起。

《四个春天》:真实生活是最感人的,但光有感人还不够

《四个春天》剧照

感人,真的很感人。不难理解,陈坤和周迅两位大明星为何要为本片背书。在此,无意评判《地球最后的夜晚》与本片在艺术质量上的高低优劣,但或许毕赣导演也应该从本片中汲取一点营养:对生命本质的追问,有时候也可用很简单的办法来表现。

但是,感人的纪录片,就是一部成功的纪录片吗?感动过后,这个问题是不应该,也是不能被忽略的。须知,纪录片的基石应该是客观性。可在有意无意之间,导演赋予本片春天般的温暖,却剔除了生活中的阴霾。撇开姐姐的去世不谈,导演一家的气氛实在太过融洽,太过和谐,以至于完美得难以置信。在影片中,许多生活中的重要方面缺席了,比如子女的工作情况、父辈与下一代的交流问题等等。当然,或许导演的家庭生活本就是幸福美满,但一味突出亲情美好的一面,使得影片的倾向性过于明显,这是纪录片拍摄中的大忌。

《四个春天》:真实生活是最感人的,但光有感人还不够

《四个春天》剧照

文学理论早就告诉过我们,真正意义上的现实主义文学是不存在的。对材料的选取、对叙事的处理,都蕴含着作者的主观意图。正因如此,在完成一部纪录片时,更应格外谨慎。要知道,创作意图一旦被情感完全吞没,纪录片的特质也就失去了大半。

说这些,并不是想对《四个春天》吹毛求疵。必须承认,这是一部十分优秀的作品,渴求其面面俱到、十全十美是完全没有必要的。不过,艺术创作如何避免过犹不及,仍然是个值得探讨的话题。在《大象席地而坐》《狗十三》等电影中,原生家庭的恶劣环境被渲染到了极致,似乎从某种程度上印证了“父母皆祸害”的论断。而在《四个春天》里,中国家庭又美好到了令所有观众向往的程度。这种鲜明的对比,恐怕算不得好现象。

但不管怎么说,唯有懂得凝视真实生活、瞄准普通百姓的创作者,才能为广大观众奉上优秀的文艺作品。从2018年大热的《我不是药神》《无名之辈》,到如今的《四个春天》,无不证明了这一点。很多年前,钱谷融先生说过,文学是人学。依我看,电影艺术归根结底也是一门人学。参透这门学问,可能比掌握长镜头、蒙太奇等技法更重要。

《四个春天》:真实生活是最感人的,但光有感人还不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