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晓松再现蜻蜓FM,但文艺电商之路还能走多远

高晓松再现蜻蜓FM,但文艺电商之路还能走多远

文 | 波波夫

01 矮大紧归来

上映十多年后,在最近一期《晓说》中谈论电影《荒野生存》时,高晓松内心依然被激起涟漪无数:

「他一路上跟所有人告别,其实告别的是他内心深处的所有符号,他挣脱的是爱情、亲情,挣脱所有这些人生的羁绊。它并没有说人间如何艰难,其实人间充满了很多温暖,他一路上也没有遇到什么坏人。它不是惯常说的,我要逃离这个万恶的世界,我要找到我的天堂。他 就是厌世,然后,他就脱离了这些好人,然后到了阿拉斯加。」

因为它代表的不但是远离当下的荒原,更是一种精神状态。在格子间、地铁、打印机、外卖、微信、钉钉组成的日日夜夜里,高晓松的声音,他娓娓道来的叙述风格、以及纵横古今中外的题材,都让他和他的节目成为一些都市青年的阿拉斯加,成为他们的诗和远方,可以宽慰他们清醒时的苦闷。

一如名为「风光在山腰」网友在优酷网留言所说:「在各种金钱,资本,鸡汤的包围中。我们庆幸还有高晓松。天文、地理、人文、电影、情怀、音乐、历史、人物、世界,战争......想说啥就说啥。思想跳脱到我们经常措手不及。但是,很有意思。」

所以就不难解释,为何在视频节目《晓说》免费情况下,去年高晓松在蜻蜓FM推出首档付费音频节目《矮大紧指北》依然会创下可观的运营数据:上线一个月付费用户超过10万。

在数据论英雄的年代,高晓松用一档《矮大紧指北》奠定了他在音频市场的江湖地位。

《矮大紧指北》的风格非常高晓松,不但承袭了一贯的思维跳跃、领域跨界,更是突出了更为个人化的一面,但也正是高晓松打动用户的与众不同之处,在《矮大紧指北》最后一期,用户Sophia 留言说:「你就是我们的诗和远方」。

时隔数月,诗和远方又来了。高晓松另一档音频节目——《晓年鉴》即将上线,一改过去汪洋恣肆、信马由缰,这次,高晓松在内容草原上树起了栅栏,圈定了新节目内容的边界,据说这将是「中国首档穿越式漫谈节目」——「这是每个人的大时代,这是一个人的晓年鉴。」

《晓年鉴》上线,也正值高晓松步四字头人生的最后一年,即将抵达中国人常说的知天命之年。相比《矮大紧指北》,作为很可能是高晓松最后一档音频节目,《晓年鉴》将激发用户更大的「必听」热情。

一如他自己在《晓年鉴》发刊词中写道:

「这个节目会从2018年的11月14号开始,最后到2019年我50岁生日的时候结束,估计那之后我也不会再做什么节目了,我要开始一段崭新的人生。所以晓年鉴可能是最后一个我自己非常想做的节目。」

蜻蜓FM官宣透露,高晓松第一次以时光的观察者的身份,回望梳理1969-2019翻天覆地的时代变迁,从个人到世界,从文化到历史,从科技到娱乐。

发刊词同样对《晓年鉴》对内容做了剧透:「我想把这50年里,我的小眼睛看见的世界跟大家好好的聊一聊,每一年的我觉得对我以及可能对人类有重大影响的事情,以及每一年的我觉得最值得纪念的,比如说也许是一张唱片,也许是一本书,也许是一部电影,也许诞生了一个人。」

高晓松再现蜻蜓FM,但文艺电商之路还能走多远

02 为何是蜻蜓FM

从歌手到导演,从作者到学者,从中国到周游世界,丰富的人生阅历和贯穿中西的独特经历,都促使高晓松成为穿越式漫谈节目的一时之选。

别具一格的「中国首档穿越式漫谈节目」的定位,在吊足了粉丝的胃口的同时,也令蜻蜓FM在一众面糊模糊的音频平台,定位更为突出——浓郁的人文主义气质,从而打破了互联网产品界「大而不美」的陈规。

就用户和产品体量而言,蜻蜓FM已经是一个超级音频平台,但其内容调性始终保持了人文主义和文艺启蒙的导向,这主要体现在一波头部讲者的苛刻遴选和推荐上,无论是高晓松的《矮大紧指北》《晓年鉴》,还是《蒋勋说红楼梦》、许知远《艳遇图书馆》,张召忠《局座讲风云人物》,把一批个体知识精英进行了大众化的普及。

一波气味相投的头部IP塑造了蜻蜓FM的人文气质,蜻蜓FM针对不同的头部IP,拓展出针对不同用户的文化名家、女性、新青年、财经、儿童成长、原创自制、超级广播剧、影视IP等九大内容矩阵,进一步放大了其独特的定位。

反过来,蜻蜓FM也为P这九大矩阵的IP们导入了海量的用户。

蒋勋在港台家喻户晓,据说,彼时林青霞每周必飞台湾亲听蒋勋授课《红楼梦》,并称蒋勋老师是她唯一的偶像。但蒋勋在大陆的名声却长期局限在小圈子里,《蒋勋说红楼梦》在蜻蜓FM上线,顿时把这位美学家介绍给了大陆3亿用户,迅速扩大了知名度,目前,付费专辑《蒋勋细说红楼梦》已拥有超2.4亿播放量。

围绕着高晓松、蒋勋等头部IP,蜻蜓FM不断打磨内容,沿着「点-线-面」的轨迹和逻辑,逐步拓展成以头部IP为核心的内容生态版块。根据经典的二八法则,少量优质IP往往吸纳了绝大多数的关注。

高晓松再现蜻蜓FM,但文艺电商之路还能走多远

03 知识付费的下半场

当移动互联网转入下半场时,一度如火如荼的知识付费也转入到下个阶段,而两大趋势值得注意。

趋势之一是,UGC曲终人散,PUGC才是未来。

当流量大浪淘沙、潮起潮落之后,当初音频界的两大流派——走严选模式的PUGC派和走海量模式的UGC派彼此的胜负早已分出,凭借内容的质量、运营的持续性,PUGC显现了其面向未来的能力。

个中逻辑在于,知识付费在于其稀缺性和专业性,而UGC的内容往往难以满足这两点,而得IP者得天下则成为共识。罗辑思维此前从一系列平台退出转向独家模式,也正是为了强化其稀缺性,而《矮大紧指北》在蜻蜓FM的独播也是突出其内容的独家。

稀缺性和专业性决定了内容电商的关键一环——付费和变现,否则无法说服用户掏出真金白银。眼下,音频市场的几个头部玩家——蜻蜓FM、喜马拉雅电台和荔枝FM,纷纷强化对头部IP的争夺,其实质正是战略转向PUGC。

趋势之二,贩卖焦虑失灵,传播知识才会走得更远。

经过三年发展,当下,知识付费不复小众。iiMedia Research(艾媒咨询)数据显示,2017年内容付费用户规模达到1.88亿人,41.6%的受访网民使用音频类产品。

亿级的用户规模也印证了此前行业判断并非王婆卖瓜:相较于文字和视频类知识付费产品,音频类产品更能适合用户碎片化时间和场景需求,随着知识付费行业在移动端兴起,音频作为载体更适合知识内容普及。

一直伴随着知识付费兴起的全过程的一个核心争议——是贩卖焦虑还是传播真知识的质疑?一度非常多的付费内容平台,往往通过渲染知识焦虑、成长焦虑甚至是升职加薪的焦虑,来获得产品的快速销售,但惨淡的打开率和复购率,终结了这种贩卖焦虑的商业模式。

当知识付费从小众产品走向大众之后,付费技术和观念逐步普及后,关于究竟什么是知识的共识逐步得以建立。用户也开始学会一个一个最简单的鉴别方式——那些在线下已经被验证的大师、大咖的内容显然更接近知识,更值得为之付费。

同一IP上新成为观察一家音频平台生命力的关键指标。蜻蜓FM继去年打造出「音频第一头部内容」高晓松《矮大紧指北》、「付费音频行业市场口碑王者」蒋勋《蒋勋细说红楼梦》、「中国式情商的百科全书」老梁《四大名著情商课》等经典内容后,今年这些大IP即将推出一批全新的节目:高晓松《晓年鉴》,蒋勋的《蒋勋新解东方哲学系列》,而梁文道的《八分》、胡德夫《世界民谣简史》也在蓄势待发。

知识付费的天花板也许并不存在。当用户疲于应对海量信息,当线上时间趋于饱和时,那些真正能够给用户创造价值的内容注定稀缺,能够聚合最多价值内容和智者的平台终将获得更大空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