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挑片觀(知乎舊文)

當老師的常常要給學生放些片子看。(這個學期又一門新電影課,免不了啊)

我說幾句挑片的標準。

首先,我用豆瓣,雖然不是很喜歡,雖然知道里面有些認知偏差,雖然知道里面很多人云亦云,但我還是相信大眾的整體審美。

一般不選評價超過十萬的,這樣基本可以說做了學生的尾巴,凡是這樣的片子,都是大家都知道的,估計我不用說學生早晚也能接觸到,這就起不到利用好課堂時間的作用。

一般我會選一萬左右的,稍微小眾一些的片子。分數在8。5級別的

另外,我不會選特別紅的演員,什麼卷福、抖森、一美、梅梅,這類當紅子雞演個什麼都有人看,用不著我推薦。

我會選一些我信任的老戲骨的稍微不知名的戲,這裡說的老戲骨並不一定是像弗里曼、本金斯利那種什麼都能演的人,因為這種人相對不太挑戲,爛片也很多,我會選準一線的,挑戲比較嚴格的演員,根據是他們以前的表演經歷。(說句不客氣的,作為一個影評人,所有演員在我眼裡都一樣,沒有一點點光環,只有他們以前表現的記錄)

當然,為了課堂播放,我一般不選 R級的,暴力裸露的會比較尷尬。(我自己並不在乎,但考慮到公眾影響,有些學生還是比較敏感)

按照這個標準,我會選幾部片子。

比如這次的題目是人類的工作和工作中面對的壓力,我選了三部電影 《知無涯者》、《十月的天空》和《神蹟》

《知無涯者》我去年看的,雖然成績不高,但真的印象深刻。

《十月的天空》看了大概二十分鐘,放棄。

《神蹟》看了大概二十分鐘,放棄。

為什麼?很簡單,好萊塢套路感讓我反胃。做作的故事,無意義的細節,流水線式的製作,這些東西沒救的,如果放一部電影,這樣的片子不推薦給學生,沒得壞了他們的品味。

解釋一下?只能簡單說兩句

《十月天空》反映的是1957年美國西弗吉尼亞煤礦區的故事。傑森格倫夏爾在裡面扮演一個小鎮 里長大的科學家。我在前十分鐘看到了什麼?一個醉心於礦工工作的爸爸,父子衝突,孩子被太空科學所吸引,一點點進入這一領域。

有什麼問題嗎?有,沒有讓人相信的細節,只有每個人物應當具有的特徵。父親對工作盡心盡力,對兒子的期望,兒子在為自己理想努力,一些五十年代的一鱗半爪,沒有一樣是浸透到人們裡面的。

《神蹟》同樣,細節不夠,時間設定在1930年代,經濟蕭條,黑人與白人衝突,黑人醫學奇才,敬業而略有偏執的白人醫生,但是不可信。每個人都是時代裡的人,沒有一個人不會受到偏見的影響,偏見之所以是偏見,最重要的是某些東西自己甚至自己都感覺不到是偏見。這部片子當中白人教授對黑人才華的認知速度太快。

又比如,我們知道那個時代黑人受到歧視,黑人來到一個新環境內一定會受些罪,但電影給了我們什麼樣的細節呢?一,不能走正門,即便有首席醫生作保也不行,二,另一個醫生拿他當打雜的,給他一塊錢讓他替自己跑腿買麵包圈,三、女醫生也瞧不起他,說自己至少能走正門。這些內容真實嗎?當然,但顯得過分一般,大家都能想象出來。能否讓人記憶深刻呢?恐怕不行,作者下功夫不夠。

傳記片最大的問題,其實就是不塑造人物,只講事蹟,認為人物大家都知道,只想最有效率地來到這個人物最為動人心魂的時刻,結果必然變成一道湯。

至於什麼樣的片子才能吸引我,以《知無涯者》一片來說,也未必有多少有關印度的細節,但關鍵在於衝突抓得好,對於人物的處境理解得深刻,帶入感強。拉瑪努金大才,因為被劍橋的偏見所阻擋,志不能伸,每個細節都有充分的襯托。我印象最深的就是一個細節,拉瑪吃素,劍橋準備了素食,但是是用豬油做的。

說到底,中國很多電影是沒細節,好萊塢很多電影是細節太程式化,速度太快,失去了那種從容不迫的感覺。

如果非要總結我的挑片觀,其實是很主觀的:題材新穎有新意,情節環環相扣(倒不一定充滿懸念,好的故事,隨便寫一個情節就能穩住觀眾,相反,有的故事本身是一手好牌,讓編劇打壞了,在我看來《諜影重重》就是這樣,用力過猛),所有細節獨特而有代表性,不落俗套,這些都做到了,人物自然能夠立得起來,表演這個東西其實對電影的改變沒有想象得那麼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