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遠去的江湖

正在遠去的江湖

麼辰

近日上演的話劇《武學宗師》演繹了一代武術大師孫祿堂的一生,從少小離家、啃讀生活的艱難,到四處學藝、醉心武學,終成一代大師。孫祿堂的一生完整地印證了一個原本平凡無奇的人,憑藉自己的天分、努力和命運的眷顧,成為了一個不平凡的人。

正在遠去的江湖


中國武術的真義

全劇一開始,孫存德對正在練拳的女兒孫小容說,我知道,你覺得每天練拳很辛苦、很枯燥,練好了又不能打人。其實他只把話說了一半,練拳的真正目的,其實是自我修行,正如古人認為在硯臺上磨墨是為了端正心性。

孫祿堂深知,中國武術本質上是一種修身養性、健體防身的手段而不是爭一時勝負的工具,在劇中,他曾經兩次四兩撥千斤地化解了張氏父子的挑戰,在面對五位日本技擊高手時,孫祿堂認為單純地將其制服並不能真正打敗對方, 只有使對方對中國武術發自內心地產生敬意,才能做到這一點。

中國人做一切事都講究天人合一,這也是中國文化的本質特徵,武術也不例外。孫祿堂最為難能可貴之處恰恰在於他絕非一介武夫,在武術高手之外,他同樣是一個諳熟中國文化的儒者。師傅郭雨儂曾誇獎孫祿堂在刻苦習武之外,每天晚上都不忘精進中國文化,對於四書五經更是須臾不離,這樣下去的話,其武術造詣沒有不突飛猛進的道理。孫祿堂完美地找到了一個外在的身體(以武術為代表)與內在的精神(以修身為代表)的結合點,二者像是放在天平兩端的砝碼,不僅缺一不可,而且必須同等重要,只有這樣才能達到整體的平衡。為此,他一生主張“拳與道合”,在擂臺上的一招一式、移步踢腿,其實都是一個人內在修為的外在表現,武術其實是一門學問,而武術家正是研究這門學問的學者。

正在遠去的江湖

獨自面對生活的磨難

拿破崙說:“千軍萬馬並不足恃,要生存只有靠自己。” 一個人縱有萬夫不當之勇,也終將獨自面對生活的磨難。孫祿堂即是如此,已經功成名就的他本想把一生所學傳給德才兼備的徒弟江桂路和兒子孫存德,孰料江桂路命喪皇姑屯,孫存德意外失明,遭此人生變故,弱者恐會從此一蹶不振,而強者則會愈挫愈強,在人生境界之外另闢一番天地。孫祿堂的內心和他的武學一樣強大,他這才明白,也許是命運有意讓自己的眼光和境界變得更加廣大,自己之前只想把功夫傳給一人兩人,而真正應該得到真傳的是那些與自己素不相識的百人、千人以至萬人,從而進一步將其發展為“統一國術,全民強身”的理念。孫祿堂經此事變,深深明白了一切來自社會,也將歸於社會的道理,固執地抱持一門一派的觀念只能使獨門絕技慢慢走向衰敗。正如暮年的孔子一樣,他最欣賞的弟子顏回和子路都去世了,自己的學說面臨後繼無人的境況,但他終究編完了一生中最重要的著作,在無數人的共同努力之下,儒家文化在孔子瞑目之後被髮揚光大。

正在遠去的江湖

當略顯驕縱的孫存藝熱衷於票戲時,我總感覺這一代年輕人已經和孫祿堂大為不同,他們的心性已經不似父親年輕時那般專一、執著。而與此同時,如果可以選擇的話,大多數的年輕人或許更加熱衷於進入所謂的中央國術研究館接受速成式教育,在短時間內學習一些花拳繡腿,而對十年磨一劍的傳統武術訓練敬而遠之,這正是聚天下英才而毀之的一個生動案例。——其實,這些現象都證明了一點:屬於孫祿堂的那個江湖、那個武林以至那個世界正在漸漸逝去——我不知道歷史上真正的孫祿堂在其垂垂老去的時候,會不會有此同感。

千秋邈矣獨留我

曾國藩曾經寫給弟弟曾國荃一副對聯,叫做:“千秋邈矣獨留我,百戰歸來再讀書。”說的是人在歷盡千難萬險、烽火連天的歲月之後,也要有一顆平靜的內心去讀書獨處,藉此來修身養性。如果人生是一次修行,而孫祿堂正是通過習武來修行,他一生經歷晚清、民國、國民政府,一雙老眼看盡了這個世界的滄海桑田,不變的是他對武術的迷戀與對同胞的熱愛,還有就是那一身響噹噹的傲骨。據說孫祿堂臨死時囑咐家人不要為自己哭泣,說自己視生死如遊戲,說完便一笑而逝,這真是屬於一代武學宗師的完美謝幕。也許宗師永遠不死,只會悄然隱去,他的故事今天還在這個世界上被人口耳相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