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學對熱性病的治療方法,值得閱讀

要說熱性病,首先我們要知道什麼是熱性病。究竟什麼是熱性病呢?熱性病不是一種病的名稱而是一類病的統稱,主要是以發熱,高熱為主要表現。比如:感冒,氣管炎,支氣管炎,肺炎,腦炎,心肌炎等。對急性傳染病與一般傳染病在概念上沒有嚴格的區分,中國早期中醫學從主要症狀上統稱熱性病 。因為熱性病瞬息萬變,極為兇險,因此古人對熱性病十分重視,又在長期的實踐中積累了豐富的經驗,並且不斷昇華為較為系統的傳統醫學理論。

中醫學對熱性病的治療方法,值得閱讀

熱性病的辨證論治,中醫學把它分為五大類型,也可叫五個階段,對於不同的階段,就會有不同的症狀,中醫在四診合參的基礎上,把它們分門別類,對不同症狀給於不同的藥物治療。

一,衛分證

1,表寒:惡寒重,發熱輕,頭痛無汗,周身關節疼痛,鼻塞流清涕,咳嗽等症狀,舌苔薄白,脈浮緊。這種證候宜辛溫解表。指導方劑為:荊防敗毒散。

2,表熱:惡寒輕,發熱重,頭痛有汗,口渴,咽痛,咳嗽等症狀,舌苔薄白或微黃,脈浮數。這種證候宜辛涼解表。指導方劑:銀翹散或桑菊飲。

3,表溼:發熱,惡寒,頭悶重如裹,身體睏倦,關節疼痛等,舌苔白而厚膩,脈濡滑。宜芳香化溼透表。指導方劑:藿香正氣湯。

二,半表半里:寒熱往來,口苦,咽乾,目眩,胸脅苦滿,心煩喜嘔,不欲飲食等。舌苔白,脈弦。宜和解表裡。指導方劑:小柴胡湯。

中醫學對熱性病的治療方法,值得閱讀

三,氣分證

1,熱在氣分:高熱,不惡寒,反惡熱,大汗,大渴等。舌質紅,舌苔黃,脈洪大而數。宜清熱生津。指導方劑:石膏湯。

2,熱在腸胃:高熱,午後為重,腹脹滿,疼痛,大便秘結,心煩躁,譫語等。舌質紅,舌苔黃燥,或黃而起刺,脈實,宜蕩滌實熱。指導方劑:大承氣湯。

3,痰熱壅肺:發熱,咳喘,痰粘稠,痰色黃等。舌質紅,脈滑數。宜清肺化痰。指導方劑:麻杏石甘湯合瀉白散。

4,裡熱夾溼:分三種病症。A,發熱不高,溼重於熱:身重體困,頭暈瞌睡,脘悶腹瀉,口不渴等。舌苔粘膩,脈象濡。宜祛溼清熱。指導方劑:平胃散酌加清熱藥。B,溼熱並重::發熱,脘悶肢困,無汗則身煩,有汗但熱不解,小便赤,大便秘結等。舌苔黃膩,脈濡數。宜清熱化溼。指導方劑:蒼朮白虎湯。C,熱重於溼:高熱,頭暈,目赤,口內穢濁,大便秘結,汙垢惡臭等。舌苔黃,脈濡數。宜清熱化溼。指導方劑:連樸飲。

四,營分證:高熱,晚間為甚,煩躁譫語,蓍睡或昏迷等。舌質絳,舌苔黃幹。脈象數。宜清營開竅。指導方劑:清營湯。

中醫學對熱性病的治療方法,值得閱讀

五,血分證

1,熱在血分:高熱,夜間為甚,皮膚有斑疹,出血現象,抽搐等。舌質絳,脈沉細無力。宜清熱涼血解毒。指導方劑:化斑湯或犀角地黃湯。

2,熱動肝風:高熱,夜間為甚,手足抽搐,甚則角弓反張,神志昏迷。舌質絳,脈弦數。宜清熱熄風。指導方劑:清熱敗毒飲或羚羊鉤藤湯。

3,氣血兩燔:高熱,自汗,煩躁,口渴,皮膚起斑疹,吐血衄血,抽搐等。舌質絳,脈數或弦數。宜清氣涼血。指導方劑:清瘟敗毒散。

中醫學對熱性病的治療方法,值得閱讀

以上就是中醫對熱性病的辨證治療的具體方法,當然還有重病兼證的氣脫或陽脫的危險病症,這裡不加說明,因為現在醫療條件很好,不可能達到那種地步。

歡迎大家點評,對中醫有興趣可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