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閣、司禮監,宣德帝留給後世的兩份“好”禮物

內閣、司禮監,宣德帝留給後世的兩份“好”禮物

明朝中央權利分配

宣德帝,朱瞻基(1398年-1435年1月31日),即明宣宗(1425年-1435年),明朝第五位皇帝。明仁宗朱高熾長子。永樂九年(1411年)被祖父立為皇太孫。洪熙元年(1425年)即位。朱瞻基與其父親朱高熾的統治加在一起雖短短十一年,卻開創了稱之為“功績堪比文景”的“仁宣之治”。政治清明,百姓安居樂業,經濟得到空前的發展,邊防比較穩固。即文景之治、貞觀之治、開元盛世之後的著名的“仁宣之治”的盛世局面。

這個是宣德帝留給後世的財富,雄厚的國家資本,讓後世之君可以更好的守國、守社稷。財富用來消費,也用來創造。但是禮物,則充滿不確定性,可能是驚喜,可能是驚嚇。做為給後世留下的禮物,內閣、司禮監當仁不讓。為什麼這麼說?

內閣,在明朝政治生態中,特有的產物。內閣的雛形,從明太祖設立文華殿大學士開始,作為顧問職能出現,幫助皇帝處理繁雜的事務,但沒有任何權利。初步成立,建文年間改大學士為學士,悉數罷免大學士,各設學士一名,此後改謹身殿為正心殿,設正心殿學士。正式建立,明成祖即位後,特派解縉、胡廣楊榮等入午門值文淵閣,參預機務,稱為內閣。內閣制度至此建立。仍然只是皇帝的私人秘書,不是權力機構。

宣德年間,內閣權力開始上升(三楊輔政),形成了更為完善的政務流程:全國大大小小的奏章,甚至老百姓給皇帝提出的建議,都由通政使司彙總,司禮監呈報皇帝過目,再交到內閣,內閣負責草擬處理意見,再由司禮監把意見呈報皇上批准,最後由六科校對下發。至此內閣成為皇帝的最高幕僚和決策機構。

宣德帝創造的這種模式,一直延續到明朝滅亡。

好像少了點什麼?再看一遍,哦,對了,少了兩者間的橋樑,司禮監。

司禮監,最早見於洪武十七年(1384年)四月:“司禮監,掌宮廷禮儀,凡正旦、冬至等節,命婦朝賀等禮,則掌其班位儀注及糾察內官人員違犯禮法者。”當時它的職掌是:“掌宮廷禮儀。也就是宦官機構中的一個部門。永樂、洪熙兩朝,司禮監在宦官機構中仍屬一般衙門,司禮監官員也不具有優越地位。宣宗朝,司禮監的地位開始出現了變化,宣德元(1425年)正式設立內書堂,並命翰林官專授小內使讀書,直接影響司禮監權位變化的關鍵事件,是宣宗令內閣條旨和伴隨而來的批紅。這樣,經過內書堂訓練,代替皇帝批紅的司禮監秉筆太監就應運而生了,司禮監走進權利核心。

皇帝、司禮監、內閣,影響後世明朝二百多年的核心權利運行制度形成。

乍一看,感覺這個很像西方現在流行的三權分立,行政、司法、立法三權分立,相互監督相互合作,構成管理國家的上層結構。不過,這三個可不是三權分立,而是一人當權,唯我獨尊的帝王權利構造。

司禮監、內閣分別有批紅、執行權,看起來很厲害,執掌國家大事的制定、執行權,控制著國家整體走向。但是,不要忽略一點,兩個機構的權利來源在與高高在上的皇帝,皇帝給權,權利擇國,皇帝沒收,身無價值。

禮物,何解?禮:從示,從豊,舉行儀禮,祭神求福。物:內容;實質。禮物:祭神求福的實質,在於皇帝自己控制把握利於自己的儀禮。即,皇帝做為天之子,控制掌握國家的走勢和命運。

明太祖、明惠帝、明成祖、明仁宗、明宣宗,可能對這些禮物駕輕就熟,做到了隨心而出。宣德帝受其影響,想讓這些在祖輩面前擁有美好回憶的禮物,也能給後世的皇帝和國家,創造出更大的福音和盛世。但是,他忽略了後世皇帝的個人修養與治國能力,是否跟那些先皇們一樣?更忽略了這些禮物,隨著時間的推移,內涵與本質會不會改變?

有一點到是充滿喜劇性,對於明朝的那些絕大數帝王們來說,宣德皇帝給他們留下的這兩個禮物,彷彿是為他們量身定做一樣,絕配到了極致。有時不得不懷疑朱瞻基是不是有預知未來的能力?預知了後世皇帝是成群的不務正業,故而留下這兩個禮物,因為,有這兩個禮物在,不務正業、任性的皇帝,可以罷工、偷懶、搞副業,但是國家依然掌握在自己手裡,不至於改朝換代和癱瘓。至於,國家運行的好壞,管它呢?

除了這些喜劇性,更多的是欽佩,欽佩權利的設計,兩個禮物從一開始,就知道自己的本質,從來沒有出現過,內閣與司禮監之間通力合作,把皇帝架空的事情發生,也真是做到了禮物的根本準則。皇帝至上。

司禮監、內閣是時代的產物,體現了古代上層政治結構體制的重大改革,順應了時代的發展,有利於國家的高效運轉。但是,這裡面一個不可或缺,起著舉足輕重的,皇帝,決定了這個新體制是否健康、正確的運行。

宣德帝留下的這些禮物,幸運的成為明朝延續的護航使。但也成為明朝的葬送人。造物弄人,可惜可嘆。

禮物萬千,有好有壞,切勿貪婪。物盡其用,做好用好。無論個人的禮物、還是家國層次的“禮物”,一切只為服務,為個人、民眾創造更好的幸福生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