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小龙用孤独搭建了一个不寂寞的舞台

导语

昨天张小龙关于微信的4小时演讲刷爆了朋友圈。也许是因为张小龙很成功,也许是因为微信与我们息息相关。不管出于什么原因,大家都爱看个热闹,看看张小龙到底说了些什么成功秘笈。抱着这样的心态,很多人都被张小龙成功洗脑。张小龙一动脑,人类社交就变了。

从微信诞生的那一刻开始,就注定了使用微信的用户成了张小龙创业路上的拥护者。但从事情的另一个角度来看,张小龙与用户之间算是互相成全,毕竟有了微信以后,生活和信息传播还是利远远大于弊的。这4小时的演讲不光是对微信这8年的回顾,更是用户对自己是如何被不知不觉改变生活方式且不亦乐乎的过程的回顾。

浓缩在4小时的生活方式

在张小龙长达4个小时的演讲中,其实总结起来他主要讲了三件事:微信的设计原则、微信的起源、微信的原动力。

微信的设计原则他参考了乔布斯的设计理念:少即是多。

他分享了乔布斯来自于博朗(BRAUN)首席设计师Diet Rams十大设计原则的理念。

张小龙用孤独搭建了一个不寂寞的舞台

图:来源网络

第一条,好的产品是有创意的,它必须是一个创新的东西;

第二条,好的产品是有用的,一定要对人有用;

第三条,好的产品是优美的,它必须有美感,很美丽,你会喜欢它;

第四条,好的产品是非常容易使用的,不难用,没有说明书,一看就会了;

第五条,好的产品是含蓄的,不招摇的。含蓄的,大家体会一下什么是含蓄的;

第六条,好的产品是诚实的,我们经常说我们要对用户很诚实。那大家可能更容易理解一个APP怎么样是诚实的,但是要知道这个原则是对于硬件产品,一个硬件产品怎么样对用户保持诚实;

第七条,好的产品会经久不衰,它不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迅速消亡掉;

第八条,好的产品不会放过任何一个细节;

第九条,好的产品是环保的,或者说他是不浪费太多资源的;

第十条,好的产品会尽可能少地体现它的设计,或者说少即是多。

随后他讲了微信的起源是一个上帝给的灵感,突如其来。一切都源于他当天晚上的那封邮件。张小龙回忆到:“其实当我写邮件那个晚上,如果跑出去玩,出去打桌球或者干什么去,我可能就忘了这个事情,可能就没有微信这个产品了。当然也有可能是另外一个团队做出另外一个微信出来,但就不是这样子的东西了。有时候会发现很多想法看起来突如其来的,却往往是上帝安排的。”

张小龙最初想法很简单,“做一个给少数人用的、适合自己用的沟通工具,仅此而已。”谁能想象出,一个最初十个人的团队,竟然做出了如今DAU 10亿的软件,并且做得很成功。

接下来他开始了各种“原动力”学说。也是他做微信,和微信各类衍生功能强调的核心。不忘初心,不忘本,是成就许多人的秘诀,对于张小龙来讲也不例外。用“初心”来解释“原动力”并不是张小龙的本意。在他看来,“初心”是很庸俗化、很泛滥的词汇。他认为,找到真真正正的初心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此他用“原动力”来替换“初心”。

张小龙将微信的原动力总结为两点:“第一点是微信作为一个工具来说,微信希望自己一直是做成一个好的、与时俱进的、工具性的产品。”张小龙觉得做一个好的工具对他来说是一件很痴迷的事情。而什么又是与时俱进呢?就算是一样很先进的电器,也很少有人能用个十年八年,毕竟我们处在科技更新换代速度飞快的时代。那么张小龙就要将微信打造成用户的“一个生活方式”。张小龙对这个词是这样解释的:“为什么微信是一个生活方式而不是一种生活方式?我们说微信是一种生活方式的话,意味着它是普通的一句话,它对你不会有任何的印象。到我们故意把它变成一个的时候,你会记住它并且觉得这个很特别。”

张小龙应该很庆幸当时能够把标识定义为它是一个生活方式。当然更加庆幸的是后面这些年,微信真的卷入了每一个人的生活方式里面。

第二个原动力,也是公众号和小程序最初创立时的原动力,就是让创造价值的人体现价值。公众号便是让互联网充分发挥不受地理限制的优势,帮助那些真正有好的服务的人和集体,去触达潜在的用户,让用户更容易直接接到他们。因此,那时候定下来公众号的slogan是,“再小的个体,也有自己的品牌”。

在各部分原动力中,他还分别讲了公众号的原动力、小程序的原动力、小游戏的原动力。其根本都是在讲创造的价值高于流量的价值,帮助到人的价值高于PV的数值。

张小龙表示很庆幸,这些年过去了,微信的原动力没有改变。

张小龙用孤独搭建了一个不寂寞的舞台

图:来源网络

最后他还讲了自己理解的社交的本质(推广自己的人设,并让对方认同。)、阅读要通过社交来完成才更有效的观点、AI应该默默躲在背后为产品服务、善良是理性的等。

这里可以简单聊一下社交这一部分,应该也是大家比较感兴趣的一部分。张小龙将社交的起源定义为人类开始群居的时候。一个人开始群居,最大的诉求就是不被排斥,因此为了展现自己对于社区的价值,开始了沟通。这便产生了一种渴望被认同的心理。同如今发朋友圈的原理是一样的。“大家在朋友圈里面必须要发一些很夸张的旅游照片等等,其实就是延续了这个习惯。担心被排斥,所以大家会在朋友圈挑选一些很夸张的东西放在朋友圈上面。”而发各类的朋友圈,便是将自己的人设放到朋友脑袋里的过程。因此你的每一条朋友圈都是精心挑选的。但凡事都有两面性,这样也有一种弊端就是如果你多发几张旅游的照片,大家会认为你经常在外面旅游,如果你发一些加班的照片可能被认为是整天都在加班。但事实上可能并不是这样子。这只是一个人设推广,它虽然有作用,但是也会过头,你很难表达你的真实状况。

随着朋友圈发得越来越多,用户的社交被暴露得越来越多,社交压力也会越来越大,因此出现了“朋友圈三天可见”。据统计,有超过一亿的用户开启了这项设置,可以看出这是用户的强大需求。

张小龙希望有一种新的方式可以让用户勇敢地自我表达,因此他鼓励用户去设置三天可见。他表示:“如果时光能够倒流的话,朋友圈重新做一次的话,我可能直接让相册变成是私密的。朋友圈和个人相册是可以完全分开的,是两个概念。现在同一个照片放在相册里面可以被当做历史性的挖坟,也可以在朋友圈作为一个动态展现出来,只不过是当时做的时候一不小心把这两个东西混在一起了。”

虽然朋友圈被定义为高效的社交方式,但并不代表这便是未来的趋势。张小龙希望有一种更轻松的方式出现,让用户无压力地表达自己,于是便创造出了“视频动态”。视频动态被定义为“提倡真实的,而不是美的”。看了这句话,大家心里一下子便感觉如释重负了。

一个优秀产品经理的洗脑课程

整个演讲下来,我们可以看到张小龙主要就是给大众展示了微信从无到有的过程和为之付出的努力,以及给用户生活带来的便利。说白了,算是一场高级产品营销大会。

不可否认,张小龙是个成功的产品经理。同样也不可否认,微信是一款伟大的APP。但是大众用户面对这一款软件时,是否越来越没有了选择权,而是被张小龙任意操控;微信成了他手中的遥控器,我们成了没有选择的观众。

张小龙用孤独搭建了一个不寂寞的舞台

图:来源网络

张小龙从起初为用户创造出微信,便已经开始了他最初的想法——为用户创造出“一个新的生活方式”。他让用户慢慢喜欢上这个“生活方式”,最终习惯于这样的“生活方式”。那么最后这个“生活方式”的发展方向其实是由张小龙说了算的。张小龙作为一个软件开发者和产品经理,他可以将微信改变成他想要的任何一种样子,包括UI的每次升级。因为他抓住了两点:一、用户离不开微信;二、用户最终会习惯。

比如张小龙说当微信开启时,如果加上一个广告,开始用户看着会很不自在,但最后大家习惯了就会觉得是一个正常的现象。大家看到微信一次次地升级变化,开始并不接受,有些人是不喜欢,有些人是不习惯。但无论怎样,最后都习惯了,不再别扭了。正是因为张小龙所说的这一个用户习惯原理,那么微信UI如何变化,到最后用户也只有接受,毕竟现在微信做到了DAU 10亿的量级。换句话说,短时间内不出现下一个“微信”级别的社交软件,微信如何升级变化,都不会对微信的大方向产生太大影响。即便是出现了一个替代品,微信也还有“用户使用习惯”这一心理接受过程的时间段来进行升级调整,可谓又多了重金钟罩。张小龙就是要将微信打造成“用户的一个生活方式”,他特别强调是一个而非一种。他让你习惯它、依赖它,最后离不开它,哪怕它会有各种各样的位置变化,而你只能选择不断地去习惯它。这是一个产品经理将一款产品做到极致的境界。

不光是微信的UI和其他功能的改版,包括他谈到的公众号和订阅号,人们从过去获取信息的“盲人摸象”的状态,变成定向接受自己需要和习惯的内容;这些都是微信带给我们一个个新的生活方式,而我们没有拒绝的选项,只能去接受和习惯它们。也许有很多固执的人选择不去接受,但时间最终会让他们与它们和解,或者说让他们向它们妥协。

张小龙用孤独搭建了一个不寂寞的舞台

图:来源网络

我们成了张小龙人生舞台最捧场的观众。

但为何又说张小龙是优秀的产品经理?

张小龙虽然做的是产品,可是却将创业者情怀倾注在微信里面。他看到的不光是微信将来能套现的数字,而是帮助用户颠覆了多少种曾经习惯了的生活方式。在谈及每一部分的原动力时,张小龙都不强调眼前的流量最大化,而是看到整个平台的健康发展。“当一个平台只是追求自身的商业利益最大化的时候,我认为它是短视的,不长久的。当一个平台可以造福人的时候,它才是有生命力的。”

张小龙说:“一个好的产品是有自己的使命的。”原动力是张小龙放在第一位的,这可能也是对所有产品经理的一个最基本,也是最难的要求。(图片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合作)

编辑|钱馨瑶 校对|坚果 视觉|牛小伟

∙ END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