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改革開放40年 之聽四代交警述說改革故事

致敬改革開放40年 之聽四代交警述說改革故事

60、70、80、90

交警,作為城市管理的踐行者之一,也見證了改革開放40年以來濟南翻天覆地的變化。自1997年11月26日被國務院授予“嚴格執法,熱情服務交警支隊”榮譽稱號以來,“濟南交警”效應在全國產生了廣泛影響,如今已經成為最具人文魅力的城市名片,是泉城濟南的“活文化”;而且從今年開始,每年的11月26日被定為“濟南交警榮譽日”。

為了真正走進濟南交警的內心,我們採訪了“60後”、“70後”、“80後”、“90後”的4位濟南交警代表,去傾聽他們的故事、他們的心聲。

01

致敬改革開放40年 之聽四代交警述說改革故事

60後

王彩鵬

個人名片:

51歲,濟南市公安局交警支隊直屬大隊政委,1989年加入濟南交警大家庭。

個人感言:“無論何時,濟南交警的初心和使命不會變,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和理念不會變。”

近日,在濟南市公安局交警支隊直屬大隊,我們見到了“全國優秀人民警察”“山東省十佳民警”王彩鵬。這是一位從警近30年的一位“老交警”。1997年底,他作為濟南交警基層代表到北京參加國務院組織的表彰大會,見證了那個歷史時刻。

他們是城市的指揮家

“同志,請不要越線”“同志,請不要斜穿”“同志,請走人行橫道”……這是當年,王彩鵬在路口“喊”得最多的話。王彩鵬告訴記者,從工作之初的經二緯三崗到經六緯二崗,再到經七緯二崗,每一個崗都要站出濟南交警的風采。當時支隊推出“學天津、趕北京、執勤規範化”的大練兵活動,提出“內強素質、外塑形象、苦練基本功”“流血流汗不流淚,掉皮掉肉不掉隊”的口號,每天早上5點,支隊、各大隊組織隊列手勢訓練,掀起一場規範民警手勢動作、糾正孤僻動作、比學趕幫超的熱潮。早上是“規定動作”,晚上回家是“自選動作”,對著鏡子還要繼續練,練給鏡子看,練給媳婦看,濟南交警的規範手勢就是這麼瘋狂地練出來的。

“1995年的夏天,濟南交警效應已經開始凸顯出來。崗傘下溫度達到50多攝氏度,一班下來幾千次轉體、幾千次手勢,衣服汗水溼透,每天我們站在崗上就是一道靚麗的風景線。群眾自發組織給我們送茶葉蛋、送水、送毛巾,一到下午六點後崗周圍全是老百姓,他們都在欣賞我們的指揮、我們的形象。我們像是城市的指揮家。”回憶起當時的情景,王彩鵬的情緒依然有些激動。

為交警榮譽增光添彩

每年除夕夜,都要站崗到晚上9點,很多市民送來水餃,送來時是熱的,可等下崗吃到時已經涼了,但吃到心裡總是感覺暖暖的。記得有一次,王彩鵬正在崗上執勤,有一位殘疾人老大爺推著自行車來到崗上,趴在崗臺上寫了這樣一首詩:“火天火地交通崗,千車萬車喇叭響,泉城交警獻愛心,四面八方都敬仰。”這些都是普通市民的代表,也反映了群眾的心聲。

“如今,城市的道路變寬了,車輛增多了,科技手段增強了,可濟南交警的初心和使命沒有變,濟南交警的責任和擔當沒有變,濟南交警的精神沒有變,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和理念沒有變。”王彩鵬告訴記者,“那時候濟南交警的效應已經影響到全國各地,去外地出差回來的朋友見到我們第一句話就是‘到處都是向濟南交警學習的標語’。面對榮譽,我們深深體會到這是全體交警人用熱血和汗水共同爭取來的,一定要珍惜榮譽,續寫輝煌,用自己的行動為濟南交警這面旗幟增光添彩。”

02

致敬改革開放40年 之聽四代交警述說改革故事

70後

劉軍

個人名片:

45歲,濟南市公安局交警支隊市中大隊交通科科長,1995年加入濟南交警大家庭。

個人感言:

“站在哪裡,哪裡就成了平安的一條路;走到哪裡,哪裡就灑下暖人的一腔情。”

他的握手格外有力,他的笑容令人難忘。近日,在濟南市中交警大隊,我們見到了市中交警大隊交通科科長劉軍、“全省十佳人民警察”。之所以他的微笑令人印象深刻,因為他的兩顆黑色的下門牙在熱情的笑容中格外醒目。從兩顆壞牙談起,他向記者講述起自己的從警經歷。

交警工作“費牙”又“費鞋”

在劉軍看來,交警工作哪裡都好,可就兩點不太好:“費牙”“費鞋”。

“剛參加工作那年,我的‘主陣地’是天橋南頭的大崗臺。那時白手套、對講機、鐵哨子都是標配,站在崗臺上邊吹哨邊打手勢,我這兩顆壞牙,可能和天天吹哨子也有關係。”談到當年的場景,劉軍的眼睛一下子就亮了起來。“當時交警都是騎自行車上崗,對講機、兩輪摩托車都是稀缺資源,對講機有效距離只有1000米,一箇中隊也就有一輛‘三輪挎鬥’。當時濟南交警的效應已經顯現出來,穿上警服相當神氣,在街坊鄰居面前也很有面子,可背後流的汗水別人很難想象,特別不容易。一天要在崗臺上站6個小時,只要上了崗就必須堅持到底。鞋底因為磨損嚴重,每個月就要去修補一次,把自行車輪胎補到鞋底,一來二去,修鞋師傅也都認識我們了,每次都說‘交警這活兒太費鞋了’。

“我願看到百姓滿意的微笑”

劉軍是個性情中人,做人做事都特別“實誠”。

工作之初,曾有一位外地人問路,由於路線不熟,他就回答了“不知道”,一剎那間看到外地人失望的表情,讓他內疚了許久。此後他下定決心,絕對不能辜負老百姓的信任,無論遇到什麼問題,都要想方設法幫助解決。“我願意看到的是百姓滿意的微笑,而不是失望。”他經常會遇到老百姓的求助,例如送發燒的孩子到醫院,送急趕火車的群眾趕火車,幫助腿腳不便的老人搭出租車等等,每次他都盡力做到最好,天橋南頭有個熱心交警的事很快便傳開了。雖然在當時看來都是一些小事,卻讓市民感受到濟南交警的親民,感受到濟南交警的陽光和熱情。

“榮譽越高,責任越大。這個榮譽是全體交警一點一點積累起來的,應該讓所有交警記住這段歷史,去維護這份得之不易的榮譽。”對於濟南交警的榮譽,劉軍看得特別重。時至今日,他還經常組織民警到支隊榮譽室去學習,分享當年的“光輝歲月”。

03

致敬改革開放40年 之聽四代交警述說改革故事

80後

李志超

個人名片:

38歲,濟南市公安局交警支隊歷下大隊交通科科長,2002年加入濟南交警大家庭。

個人感言:“每一名交警都應該為榮譽而戰,向榮譽聚焦,‘濟南交警’的旗幟必將高高飄揚。”

“80後”的李志超的身材略顯瘦削,白皙的面龐稜角清晰,堅定的目光令人印象頗深。“濟南市公安機關優秀交警”“人民滿意政法幹警”等榮譽是對他工作的肯定。在李志超看來,感恩自己是一名交警,能夠在川流不息的時代最前沿疏導著城市的情緒,能夠通過自己的交管創意讓放學的孩子平安回家,能夠在暴雨傾盆的危急關頭攙扶起滑倒的驚魂,能夠在路上以個人的小小座標樹起人民警察的朗朗豐碑。

從“三尺崗臺”到“智慧警務”

“剛參加工作那會兒,沒有執法記錄儀,也沒有現在這些高科技裝備,每個交警配有一支白色長條的錄音筆,別到胸前的反光背心上,一上崗就打開錄音筆。”李志超坦言,近年來伴隨著時代的劇變和科技的發展,濟南交警大力實施科技強警,不斷提升公安交管智能化、信息化應用能力,逐步實現了從三尺崗臺到科技主導警務的華麗轉身,這些翻天覆地的變化當初根本不敢想象,職業的自豪感外人根本體會不到。

“11月26日是濟南交警榮譽日,是濟南交警的節日,我們每一名交警都應該為榮譽而戰,向榮譽聚焦。濟南交警是新時期警察文化建設的一個先進典型,濟南交警榮譽日、濟南交警廣場、濟南交警塑像,這些都是濟南交警的精神象徵,而這種蘊藏在隊伍深處的精神力量隨著時代變遷又不斷被賦予新的內涵。要想保持‘濟南交警’這面旗幟高高飄揚,就必須在傳承優良傳統的基礎上創新文化的表現形式和內涵要求。”李志超如是說。

他是能為老百姓“拼命”的人

近距離接觸李志超,感覺他是一個明明可以靠智慧揚名,卻非要靠一個“拼”字來奉獻的人。在很多人眼中,他是常年堅守在交通勤務一線的“拼命三郎”;他是每年除夕夜,千佛山腳下的“交通疏導者”;他是勇於探索、破解交通難題的“智多星”。

很多人是在2015年夏天,泉城的那場暴雨中認識了李志超,因為他是為老百姓“拼命”。在經十東路歷下段,瘦弱的他不顧個人安危,站在齊腰深的積水中當標尺,引導過往的車輛安全通過。雖然路口高點監控攝像頭捕捉到的那一幕有些模糊,但那佇立在一片汪洋之中的小小身影,還是深深地溫暖了這座城市。

從警以來,每個休閒遊玩的假日,每個閤家團圓的節日,李志超都是在道路執勤的第一線上度過的。

翻開李志超的個人履歷,他是山東大學公共管理專業碩士(MPA),還順利通過了國家司法考試,是交警隊伍中的“學霸”。他懂得用科學的理論武裝自己,做到理論與實踐雙管齊下。李志超告訴記者,歷下轄區擁堵點段較多,其中文化西路齊魯醫院片區的擁堵,是社會公眾最為關注的區域。為此,李志超苦心鑽研,從治堵的理念、方式、平臺、影響等多個方面,進行了一系列大膽創新,以點帶面,均衡周邊路網流量,實現區域大循環,將周邊部分道路設置為單行線,構建起“目”字型區域大循環格局,有效盤活了齊魯醫院片區的整體路網資源。

04

致敬改革開放40年 之聽四代交警述說改革故事

90後

高琦

個人名片:

24歲,濟南市公安局交警支隊市中大隊女子中隊民警,2016年底加入濟南交警大家庭。

個人感言:

“20多年前濟南交警的輝煌歷史,我未曾參與;但濟南交警的榮譽未來,我必不缺席。”

12月7日,隨著夜幕的降臨,週五的交通晚高峰也如約而至,外面已經車水馬龍。而在市中交警大隊,沒有出外勤的每個民警都在緊張有序地工作著,用自己的方式疏導著這座城市的情緒。“您好,喝杯熱水吧。我叫高琦。”在市中交警大隊的會議室,一位樣貌頗為俊俏的年輕女警微笑著走到記者面前,遞過一杯溫度剛剛好的水,輕輕地拉開椅子坐了下來。

“確認過眼神我遇見對的人”

“你知道嗎?到這個月,我加入濟南交警這個大家庭,已經正好兩年了。有句歌詞可以代表我現在的心情:‘確認過眼神,我遇見對的人’。交警大家庭就是這個對的人。”高琦告訴記者。2016年12月,高琦通過全國公安聯考,被派到市中大隊女子中隊進行為期一年的實習鍛鍊,這也有了和濟南交警“親密接觸”的機會。經過交警方面的教育、訓練、管理和培養,她很快成為“經十緯一路”路口管理的主要力量,每天5個小時的崗勤時間,讓她“累並快樂著”。一年的實習時間很快結束,高琦經過“確認眼神”後,她的答案只有一個:留在交警這個大家庭。

“我想留在這個集體,這個充滿榮譽、每天都在奮鬥的集體。我被交警的價值理念和榮譽感所吸引,被這種積極向上的氛圍所吸引。”談到留下的理由,高琦格外認真。

“最想要去的地方怎麼能在半路就返航”

女子中隊,顧名思義就是“娘子軍”。在這裡,每個人都可以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每個人都有為路口文明合理發展“建言獻策”的機會。高琦介紹,市中交警大隊女子中隊會定期舉辦中隊例會,也叫“不生氣的會議”,這種會議方式也是濟南交警文化的一部分。在例會中會討論近期轄區內出現的一些問題,並群策群力,一起商量解決辦法。作為建言獻策的一分子,每當看到提出的建議被有效實施並真正生效之後,高琦內心的自豪感和榮譽感油然而生。

在採訪最後,高琦表示,“選擇了濟南交警這個職業,我從未後悔;努力傳承發展濟南交警的榮譽,我絕對不會在半路就返航。很遺憾,21年前濟南交警的榮譽歷史我未曾參與,但我的成長過程也見證了濟南交警的榮譽歷史,看見了濟南交警的光芒從未停熄。銘記濟南交警的榮譽,是為了下一個更大、更好的榮譽。我只想說,濟南交警榮譽的未來延伸,我一定不會缺席。”正如高中時代,高琦牢牢貼在臥室牆角的一句歌詞那樣:“最想要去的地方,怎麼能在半路就返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