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能力的人真的在哪裡工作都一樣嗎?

有能力的人真的在哪裡工作都一樣嗎?

喜歡記得關注我們哦!

有能力的人真的在哪裡工作都一樣嗎?

前幾天,和一位政府機關的朋友聊天。他說:“很多年前,我一直相信是金子在哪都會發光,現在發現人這輩子很多事,從選擇就註定了結果。”

這位朋友名校畢業,工作也很努力。他的領導也很想提拔他,但單位優秀人才多崗位少,所以只能接著等。這還是在層級相同的部委之間,基層和部委的差距就更大了。

瞭解體制的朋友可能都知道:父輩們辛辛苦苦在縣裡打拼,臨退休時混了個某局副局長,而你研究生畢業考入某部委,轉正就是副科級,過幾年去縣裡掛職就得是你爹的領導。

對於個人能力而言,我更相信環境對人的影響。平臺的差異,對一個人的職業發展舉足輕重。這東西跟能力無關,這是平臺的差距。

差距有多大呢?可以對比參照下一線城市和小縣城。

當然我不否認,當能力足夠大時,去哪裡工作都一樣。比如從微軟高管到創新工場投資人的李開復,從音樂人到阿里娛樂戰略主席的高曉松,再到歷任數個上市公司CEO的“打工皇帝”唐駿……

如果說在職場人混得不錯能力是基礎,人脈是增值項。那麼優質的平臺就是孕育這些的基礎。

1

平臺與核心競爭力

為什麼985、211學校的出來的學生更受就業市場的歡迎?為什麼名企跳出來的人總是獵頭的第一目標?

我們在職場判斷一個人的時候,因為不瞭解,所以第一印象往往就看他之前的學習履歷和供職平臺。

比如說互聯網科技領域中,百度、阿里巴巴、騰訊等大公司核心崗位出來的人就普遍受歡迎;如果是在機械製作行業裡,西門子和施耐德出身的就會很加分。

有能力的人真的在哪裡工作都一樣嗎?

不見得普通學校和企業出來的一定比名校、名企的能力差。但說到底,優質的平臺往往具有一定的社會公信力,無形中是對個人的品牌背書和能力加持。

平臺在一定層面上講,可以轉化為本事。如果能利用平臺對接大項目,結識優質的人脈,你的職場競爭力會翻倍增長。

2

平臺與個人成長

對於很多職場新人來講,都需要有個師傅去提攜。你能花大把時間自己去鑽研學習,直到掌握一門技能;但如果能有位前輩大牛來指導你的實踐,會大幅縮短你融會貫通的時間。

跟師傅學本事,最讓人心動之處是,師傅可以幫徒弟跳級。因為師傅經驗多,會比我們看得遠。而優質的平臺,往往會雲集更多行業大牛。

優質平臺真正厲害的地方,不只是帶給你專業素質上的提升,而是你能接觸到一批更優質的人,不論是同事、上司,還是客戶。

和一幫優秀的人共事,你們會在相互協作中彼此欣賞,碰撞出更大的能量。在未來,他們都是你重要的客戶與合夥人。

“與聰明人的吵架也不與愚蠢的人說話”。不是帶有色眼鏡去看人,而是如果身邊的人不是一個等級,大家探討問題根本不在一個維度,你需要花很多時間成本去解釋說明,低效的工作會減緩你工作推進。

好平臺好圈子,會讓你乘風起飛。

有能力的人真的在哪裡工作都一樣嗎?

3

平臺與能力

很多職場老人講,“千萬別誤把平臺的資源當做自己的能耐,誤把平臺的成功歸功於自己的本事。”

前輩們的教誨對嗎?我只能說,看說話時是什麼場景。如果這句話是說給一個傲慢年輕人,挫挫他的銳氣,那無可厚非。這是告訴他,你的光環是平臺給的,並不是自帶的。

但是我們如果在現有的條件下,踮一踮腳尖,能有機會能進入到更大更優質的平臺,憑什麼不去呢?

畢竟職場的競爭,說到底就是更高級資源的配置競爭。用最短的時間獲得最大的收益,這才是不辜負歲月和時光。

有能力的人真的在哪裡工作都一樣嗎?

如果你在職場裡非常努力仍沒法做到優秀、不能得到提拔,不妨回頭看看,是不是這個平臺本身就不適合自己,或者這個平臺本身就沒有多少發展機會。

人的職業生命非常寶貴,不要把時間浪費在不合適的地方,莫名其妙地去經歷那麼多所謂的磨難、挫折。

我們不怕吃苦,但怕的是為了吃苦而吃苦;我們不怕磨練,但怕的是為了自我感動的磨練。畢竟吃苦和磨練,都是為了追求更好的生活。


關注公眾號【生涯研習社】回覆“霍蘭德”測一測你喜歡做什麼?適合做什麼? 有哪些職業與你最匹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