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時代,沒有“粉絲”思維能存活嗎?

昔日的“追星族”在今天被稱為“粉絲”。粉絲是英文fans的諧音,意思是愛好者。“粉絲”群體也是有細化分類的,普通愛好者叫“普通粉絲”,高忠誠度愛好者叫“鐵桿粉絲”,那些言行狂熱的愛好者則被網民戲稱為“腦殘粉”。

粉絲現象是互聯網文化的產物。天南海北的愛好者可以在網絡上組成一個粉絲圈子,分享情報,交流心得,組織活動,忠實地宣傳自己熱愛的事物或者偶像。隨著粉絲文化的不斷延伸,各種潛在的商機也逐漸地浮出水面。

互聯網時代,沒有“粉絲”思維能存活嗎?

鐵桿粉絲有著無與倫比的品牌忠誠度和強烈的消費慾望。他們是創作者或某個品牌的主要目標客戶。沒有粉絲的創作者註定會被淘汰,而沒有粉絲的品牌則註定會消亡。所以,在互聯網時代創業,一定要牢牢抓住粉絲,特別是要贏得鐵桿粉絲的支持,讓他們心甘情願地為你做貢獻。

需要明確的是:用戶不等於粉絲。粉絲對產品或品牌有著高忠誠度,消費習慣相對固定,極少倒向你的競爭對手。用戶則不一定忠於某種產品或品牌,消費習慣隨時會變。所以,只有忠於你的用戶才稱得上粉絲。

在過去,企業與用戶之間的溝通渠道非常狹窄。由於傳播技術條件的侷限,用戶只能單向接受企業的宣傳,而無法與企業產生更多的互動交流。缺乏互動交流就不能增進雙方的感情,不能增進感情就無法提高用戶的品牌忠誠度。因此,過去的普通用戶很難升級為鐵桿粉絲。但互聯網的誕生徹底改變了這一局面。社交網絡的發達,不僅使得企業能全方位縱深宣傳自己的產品或品牌,還能讓廣大用戶與企業直接進行互動,讓用戶變成品牌的鐵桿粉絲。

互聯網時代,沒有“粉絲”思維能存活嗎?


傳統營銷理論認為,傳播能力決定了品牌的價值。傳播範圍越廣,知名度越高,品牌就越成功。這個觀念在互聯網時代應當有所調整。

品牌是產品與口碑相結合的產物。在任何消息都有可能被放大成爆炸性新聞的今天,負面評價對企業品牌的殺傷力空前強大。因為現在的消費者能通過論壇、博客、微博等各種網絡平臺表達自己的意見。互聯網打破了地域限制,能夠讓全球各地的消費者在最短的時間內完成集結,共同支持或反對某件事。消費者在互聯網上發佈的差評很容易傳播開來,甚至引起廣泛的共鳴,讓企業品牌積累多年的信譽和口碑毀於一旦。

所以,企業不能只考慮擴大傳播範圍,還要注意在粉絲中保持良好的口碑。

樹立品牌不能只依靠企業的廣告宣傳,還有賴於消費者群體的綜合評價。品牌傳播的主力往往是一群具有相同偏好的消費者。他們傳播的如果是產品的正面評價,企業品牌就能得到好名聲,從而吸引更多的潛在客戶,並形成自己的鐵桿粉絲。

在網絡經濟時代,無粉絲者無品牌,粉絲的多寡決定了品牌的價值。

企業與粉絲的互動能力,是極為重要的公關能力。只有粉絲的認同度高,企業品牌的魅力指數才會高,營銷宣傳效果也才會好。反之,如果沒有粉絲的口碑打底,企業再費力宣傳也是事倍功半。

互聯網時代,沒有“粉絲”思維能存活嗎?


粉絲思維改變著企業的營銷模式。許多過去不重視社交網絡的知名企業,現在也紛紛進駐社交網絡平臺,以加藍V官方微博的方式,試圖與粉絲們保持長久的互動關係。

粉絲是一個參與化、情感化和圈子化的消費者集群。企業只有理解了粉絲的好惡,跟粉絲打成一片,才能贏得這個群體的長期支持。

隨著維權意識的增強,消費者不再滿足於被動接受信息,而是更希望與企業進行交流。而且他們不喜歡公事公辦的交流方式,更希望彼此之間能自然、開放、直接、真誠地交流。網絡上流行的淘寶體、微博體語言就是這種思潮的產物。企業在社交網絡上的營銷賬號,用接地氣的網絡語言與粉絲們輕鬆愉快地交流,時而髮長微博科普產品知識,時而對粉絲們賣萌打趣,拉近彼此的距離,以求不斷增長粉絲數量。在這種親民的互動中,企業向粉絲傳達了強大的情感訴求,讓自己的品牌形象更具有人情味,從而贏得更好的口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