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誉为明末“擎天一柱”的袁崇焕,为什么摆脱不了被杀的结局?

明朝末期,面对内患外寇夹击的明朝政权在破败不堪中已经摇摇欲坠。国内有李自成的起义军已经连续攻克了诸多城镇,关外由后金建立的清朝也在虎视眈眈。崇祯皇帝面对国家这一大烂摊子已经没有能力力挽狂澜,他能做的仅仅是拖一天算一天。更尤为可气的是,在朝廷内部魏忠贤余党与东林党还在继续争斗,他们争论的内容已经不在乎朝廷的存亡,而只是仅仅为了自己的一己之私。

被誉为明末“擎天一柱”的袁崇焕,为什么摆脱不了被杀的结局?

明朝末期风雨飘摇

在这种情况下,在辽东战场,继孙承宗之后,袁崇焕再次登上了历史舞台。而这一次的形势,比他在朱由校时代所经历过的情况更要复杂。

首先,袁崇焕在朝廷内部的站队上很让人捉摸不定。他是孙承宗的弟子,但却给魏忠贤修过生祠。这就使得阉党和东林党对他都抱着莫大的怀疑,这在明朝末期你死我活的朝廷内斗中是很致命的。

其次,在"平台对奏"之后,崇祯皇帝对他的信任也变得模棱两可。袁崇焕在"平台对奏"中给崇祯画了一个很大的"烧饼"---他夸下海口要在五年内平定辽东战时。虽然那个时候大家都在吹牛皮,但是袁崇焕显然忘记了他夸海口的对象是崇祯皇帝。而且,这个皇帝可不是一个心胸宽广的帝王。

被誉为明末“擎天一柱”的袁崇焕,为什么摆脱不了被杀的结局?

袁崇焕剧照

有了这两条之后,袁崇焕在朝廷内部的评价可谓"如履薄冰",他在辽东战场的一举一动都牵动着朝廷的每一根神经。

虽然自古就有"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而且崇祯皇帝也赏赐了他在辽东战场唯一的一把尚方宝剑。但是,这把剑却成为了他后来的追魂剑。

崇祯皇帝为什么要杀死袁崇焕?

被誉为明末“擎天一柱”的袁崇焕,为什么摆脱不了被杀的结局?

袁崇焕雕塑

第一,袁崇焕杀了毛文龙。

明末时期辽东战场瞬息万变。但不管怎么变,毛文龙的定位一直没有变。他是唯一能够从背后牵制清朝的军队。有了这支军队,皇太极总是提心吊胆,不敢大军团进行对宁远和山海关一线的攻击。而且更猥琐的是,袁崇焕杀毛文龙之前对毛文龙所表现的诸多关心和欣赏。就像是一个人三番五次的夸奖你,忽然从你背后捅一刀的这种感受。

杀毛文龙确实是袁崇焕的不智之举。从大局考虑,毛文龙虽然起不了左右战局的势力。但是从辽东战事来看,毛文龙却很关键。

被誉为明末“擎天一柱”的袁崇焕,为什么摆脱不了被杀的结局?

广渠门战斗

第二,袁崇焕纵容清军直入关内,竟然打到了北京城下。

随着清军一路势如破竹打到北京城下,崇祯皇帝对于袁崇焕仅有的一丝希望就此破灭。虽然袁崇焕及时缓过神来千里援驰京城,更是在广渠门外击退清军。但是从崇祯皇帝没让他进城这件事来分析,崇祯估计是狠下心来动了杀机。

被誉为明末“擎天一柱”的袁崇焕,为什么摆脱不了被杀的结局?

阉党和东林党

第三,阉党和东林党的态度。

这个问题要追究到袁崇焕是否和清朝有秘密协定?我认为,秘密协定肯定是没有的,但是来往的书信肯定有。首先,袁崇焕不可能想不开,放着明朝的高级将领不做,反而秘密投降只占据关外的清朝。其次,兵者诡道也,两军对阵期间双方将领策略的互通书信也是战争的一种方式。但是,这个没有实据的消息却在京城之围解除后成为了阉党和东林党打击袁崇焕的一个莫须有的罪名。

被誉为明末“擎天一柱”的袁崇焕,为什么摆脱不了被杀的结局?

崇祯皇帝

要说崇祯这个人也和袁崇焕一样挺有意思。

崇祯皇帝杀袁崇焕之前,用好酒好肉犒赏解除京城之围的将士,间接是给了袁崇焕一颗定心丸,使其麻痹大意。而袁崇焕杀毛文龙之前,也是用言辞可劲夸奖毛文龙,让毛文龙解除对他的提防。看得出,这君臣两个人都是惺惺作态之辈。

袁崇焕性格桀骜不驯,在当时辽东战事上也取得过宁远大捷、宁锦大捷。但是在那个风雨飘摇的明朝末期,对面猜忌心极强的崇祯皇帝,以及阉党和东林党不停的互相清算下,即便是有力挽狂澜之势的名将也无济于事。

袁崇焕的悲剧也就在所难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