秀蘭鄧波兒,她的母親才是明星

一雙明亮的圓眼睛,一頭卷卷的頭髮,配著小巧的嘴巴,玲瓏的鼻子,那張如中秋之月的笑臉,留在很多人的記憶中,秀蘭.鄧波兒,她把一個完美的童年形象刻進世界的記憶。

秀蘭鄧波兒,她的母親才是明星

後來看到她的紀錄片,才知道其實她看似豐盛璀璨的童年生活中,也有著陰影和失落。忙碌的工作,讓她小小年紀很少自由的時間;成年演員會嫉妒她,在家人和公司看護不到時,常常捉弄她;沒有同齡的夥伴和朋友;工作不好還要受罰…像每一個童星一樣,她獲得了鮮花、掌聲,無數人的喜愛和目光的聚焦,也和許多童星一樣,當好運像潮水一樣退去時,曾經的盛名、璀璨的華年也換不回再次的輝煌。和許多童星不一樣的是,她在演藝事業止步時,並沒有大起大落至無可啟程的程度。成年後她轉入政界,出任美國駐加納和前捷克斯洛伐克大使,成績斐然,並於2006年78歲時獲得美國演員工會頒獎禮終身成就獎,成就了一生的輝煌。

秀蘭鄧波兒,她的母親才是明星

很多童星,如主演《小鬼當家》的麥考利.庫金,14歲片酬就達800萬美金,成為當時片酬最高的童星,長大後卻走上歧途,染上吸毒惡習,一蹶不振;偶像劇《海豚灣戀人》裡陽光男孩王欣逸,長大後和其他朋友持刀械、棍棒將一名未滿16歲的曲姓少年砍成重傷,被檢方以殺人未遂罪起訴。習慣了閃光燈的追逐和人們的追捧,一旦不再紅,就心理失衡,迅速下滑,甚至自暴自棄。所以古來流傳的人生之悲有一項是少年成名。

少年時期,正是自我認同形成的關鍵期,成名的少年,因為外在的光環,讓他對自己有一個誇大的自我意象,認為自己與眾不同、能力超群,一旦跌落下來,發現自己和其他人其實是一樣的,內外對自我的定義產生了大的懸殊,很難接受現實,無法走出挫敗感,有的還會做出一些極端的事情。帶著一個虛幻的、放大的自我在現實中必然是處處受阻,於是對現實失望,認為人人都和自己對著幹,從而心態不正,發展受阻。

秀蘭鄧波兒,她的母親才是明星

而秀蘭的媽媽很早就讓她知道,人人都需要工作,她只是在做自己的工作,受到人們的追捧,也是因為她的工作幹得好。秀蘭媽媽用這樣的方式,讓她學會努力,而不是自我陶醉。媽媽給她的是鼓勵,而不是讚美或表揚,避免了她會把別人的喜歡當成是自己的特權或者自己特別的吸引力,當這些外在的支持和光環消失時,不至於產生巨大的落差和對自我的否定。和真實自我的緊密聯結,是她能走出演藝界步入政界,並不斷上升的心理基礎。

看到一篇文章,說有位領導人的女兒,在高幹雲集的中學,以為自己的爸爸職位很低,在別人誇耀自己的父母時,常常遠遠躲開。另一方面,自己加倍努力學習。後來才知道自己的父親是國家領導人,職位比其他的孩子的父母都要高,因為媽媽的遠見,從不在家裡說這些,所以反而讓她有平和的心態,學會靠自己的努力。

秀蘭鄧波兒,她的母親才是明星

現實生活中,常常看到有些父母對孩子讚不絕口,認為孩子聰明漂亮,長期以來,孩子會把這些誇獎內化到心中,造成一個虛假的自我意象, 而這些特質都是很容易變化和失去的,一旦失去,孩子會接受不了自己的平凡,更沒有付出努力來贏得成就的意識,很容易怨天尤人。

秀蘭鄧波兒,她的母親才是明星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在年幼的孩子心中父母都是無所不能,對父母的話如海綿吸水一般深深納入內心,納入人格中。對孩子不當的高評價會成為他人生途中揹負的石塊,阻止他去探索去嘗試,因為每一項探索都有失敗的風險,可能是對他“聰明”的否定,可能是對他“優秀”的抹殺。所以,長遠地看,培養一個輸得起的孩子,比培養一個成功的孩子更重要。培養一個有內在評判標準、積極探索、不怕失敗,不在乎外在艱險的孩子,需要父母情感上的支持,對孩子的鼓勵應該是注重過程、注重努力的,而不是說孩子優秀、聰明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