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源于大美临沂沂水县的著名河流——浯河

发源于大美临沂沂水县的著名河流——浯河

古称浯水、浯汶,潍河支流,沂水第三大河。发源于沂水县圈里乡太平山,有东西中三个源头,东源头为上二郎峪,中源头为红石峪,两源水在小弓河村南汇合;西源也是主源在太平山西麓大官庄村西,自西北流至圈里村南与中、东二源汇合,后沿沂水圈里乡、富官庄乡(朱双村)、诸城-安丘边界东北流,下游称渠河,在安丘市景芝镇东北入潍河。浯河在沂水县境内长23.1公里,流域面积225平方公里。主要支流有漫流河、林头河和圈里河。漫流河发源于杨庄镇邵家楼村西北,流向西南—东北,河道长10公里。林头河发源于圈里乡北石栏村,流向西北—东南,河道长8.6公里。

发源于大美临沂沂水县的著名河流——浯河

浯河下游河道由于齐桓公”堰浯入荆“而改道而称渠河,古人在浯河和东南的荆河之间开渠,引浯河水入荆河溉田,渠道渐宽成浯河主河道,与荆河汇成一条新的河流,下游称为渠河。原浯河故道前端淤塞,经临浯街东北流,纳洪沟河后经景芝镇区北流,在原安丘市王家庄镇东入潍河(峡山水库)。这样就出现了一条上游叫浯河下游叫渠河的河流和另一条叫浯河的河流。

发源于大美临沂沂水县的著名河流——浯河

浯河流域自然资源丰富,白沙洁净蕴藏量大,现在基本枯竭。其余石灰岩、玄武岩、白云石等也储量非常丰富。古迹也甚多,主要有沂水县何家庄子的姑子庵文化遗址、诸城锡山子公冶长墓、安丘市召忽村的召忽墓、安丘石埠子镇的姑幕城遗迹、公冶长书院、诸城市里丈村浯河北岸的梁祝坟、龙宿村汉代古墓群、都吉台村的斗鸡台(龙台)和平昌故城遗迹等。

中文名

浯河

又 称

浯水、浯汶、渠河

发源地

临朐、安丘、沂水交界太平山

流域面积

1000余平方公里

浯河,流经沂水、安丘、诸城三县,流域面积1000余平方公里,哺育了两岸数十万儿女,其冲积而成的河套小平原,是旱涝保收的良田。安丘市临浯镇(今并入景芝镇)就是由面临浯水得名。

发源于大美临沂沂水县的著名河流——浯河

浯河源头是山东的多雨带,上游是植被茂密、地广人稀的山区,水量丰沛,浯河沿途接纳漫流河、大苑河、官庄河、磨山河、柳子河、闸河、雹泉河、洪沟河、小浯河等支流后,流经临浯街、景芝镇区,在景芝镇北偏东的王家庄注入潍河,是潍河的第二大支流。由于齐桓公的“堰浯入荆”水利工程的影响,下游浯河在安丘市景芝镇西古河村南改道东流,形成了今天新河与故道并存和两条浯河并存的局面。

发源于大美临沂沂水县的著名河流——浯河

“堰浯入荆”水利工程是齐桓公时代杰作。荆河是一条发源于诸城西北部的河流,以前东--东北流入潍河,荆河源短水少,两岸人烟辐辏,水量不足以灌溉两岸。在斗鸡台东北,荆河距离浯河仅5公里,古代人们就想法将浯河水引入荆河,他们在浯河上筑坝(就是“浯水堰”,在今安丘市南30公里,景芝镇东古河村和西古河村之间),拦蓄浯河水,在古河村南和诸城市石桥子镇都吉台村北开凿引水渠道,连通浯河和荆河,将浯河水引入荆河用于灌溉。年深日久,渠道越冲越宽,最后成为浯河主河道,浯水夺荆入潍。古河村以北的浯河河道由于“浯水堰”的存在渐渐淤积,成为故道,与浯河主河道逐渐不再相通,平日靠浯河渗水为源,只是大水的时候才与浯河相连,这就是“堰浯入荆”。浯河水入荆以后,水量远远大于荆河水量,合流后的河既不是浯河又算不上是荆河,因为引水渠道造成这一状况,下游人于是称新河为渠河。原浯河下游的故道,靠浯河渗水补充水源,仍然叫做浯河,在接纳洪沟河等几条支流后在王家庄(现属峡山区)东入潍河,这就造成了有两条浯河的现象。实际上,两条浯河历史上是一脉相连的,现在里丈大桥到都吉台之间的河道,是古代人工渠,经河水逐渐冲击而形成今天宽阔的河道。

浯河,古称浯水,又称浯汶。

《辞海》称:浯河,在山东省东部,发源于沂山东麓,东北流经安丘、诸城两县入潍河。《汉书▪地理志》称“其东浯水,地理志、说文,出灵门壶山,迳汉姑幕故城,并入诸城。” 壶山,即今天安丘市柘山境内的虎眉山(含五龙山、擂鼓山),是浯河最大支流磨山河的发源地,也有人将磨山河称为浯河东源,把太平山诸源统称西源。

《汉书·地理志》:”灵门,有高柘山、壶山,浯水所出。”

《水经注▪潍水》:”潍水又北,浯水注之,水出浯山,世谓之巨平山也。《地理志》曰:灵门县有高山、壶山,浯水所出,东北入潍,今是山西接浯山。许慎《说文》言水出灵门壶山,世谓之浯汶矣。其水东北径姑幕县故城东。县有五色土,王者封建诸侯,随方受之。故薄姑氏之国也。阚駰曰:周成王时,薄姑与四国作乱,周公灭之,以封太公。是以《地理志》曰:或言薄姑也。王莽曰季睦矣。应劭曰:《左传》曰薄姑氏国,太公封焉。薛瓒《汉书注》云:博昌有薄姑城。未知孰是。浯水又东北径平昌县故城北,古堨此水,以溢溉田,南注荆水。浯水又东北流,而注于潍水也。“

《三齐记》:”桓公尝堰浯入荆,溉田万顷“。

《太平寰宇记·河南道·密州》:“浯水堰,《三齐略记》曰:昔者,堰浯水南入荆水,灌田数万顷,今尚有余堰,而稻田、畦畛存焉。"

临浯:因紧临古浯水而得名,原为安丘乡镇,现并入景芝镇。古浯水从村东南流过,改道后,临浯附近的浯水故道已辟为良田。

运粮河:浯河故道前段的别称,从今安丘市景芝镇东古河村西南起至景芝,据说汉代韩信与龙且作战时,曾经用于运送军粮。上世纪七十年代整修古河道时,曾经挖出过比较完整的古船。现在临浯以上古河道已辟为良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