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文化如何寫出彩?這裡有標準高分文

近年來,高考作文命題越來越重視傳統文化的迴歸。

如在2017年高考作文命題中,傳統文化大放異彩,全國卷Ⅰ作文題材料中的"長城""京劇""中華美食"是典型的中國傳統文化符號;

全國卷Ⅱ作文題"化育後世的名句",更是以極具傳統文化內涵的名句作為命題材料;

北京卷作文題"說紐帶",旗幟鮮明地要求考生從"文化的交流、歷史的傳承"的層面來談紐帶;

天津卷作文題"重讀長輩這部書",從某種意義上說就是在肯定和宣揚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代際傳承。

節日作為傳統文化的一部分,如何將節日寫出彩?本條素材壹圖君與你分享關於節日作文的標準文~

人民日報評論,可以作為高分標準文!

喚醒傳統節日的儀式感

人民日報 李斌

“前庭後院掛滿了燈籠,又是宮燈,又是紗燈,燭光輝煌,地上鋪了芝麻秸兒,踩上去咯咯吱吱響。”“至於孩子,頭天晚上母親已經反覆地叮囑過了,過年時最好不說話,非得說時,也得斟酌詞語,千萬不能說出不吉利的詞。”作家筆下的春節,總能勾起許多人的鄉愁回憶。【引用名家描寫過春節的片段開篇】

物質豐富、文化多樣的時代,人們雖然創設出各具特色的過年新形式,但傳統年俗的儀式感,從未在我們的文化記憶中失落。【引出話題:“傳統年俗的儀式感”】

如果沒有節俗帶來的儀式感,春節這樣的傳統節日便會與普通的假期無異。儀式感猶如生活的調味劑、文化的倍增器,它讓平庸的生命懂得莊重,讓潦草的生活煥發溫馨【比喻,說出儀式感的價值】。儀式感是元宵佳節的燈火輝煌,是清明祭祖的慎終追遠,是中秋月圓的千里相思,是重陽登高的健康企盼【排比,化抽象為具體,列出儀式感在節日中的具體體現】。因為闔家團圓、守歲祈福、拜年賀歲等儀式感的存在,春節成為我們復甦文化記憶、確認精神歸屬的重要時刻。我們重視過年,正是為了溫熱內心的儀式感,觸發文化意義上的深層感念。【明確觀點:節日需要儀式,春節需要儀式】

“一個字,累;兩個字,消費;三個字,大聚會;四個字,胡吃海睡”,幾乎每年都會有不少人感慨年味變得寡淡。過年過年,“過”意味著莊嚴,“年”代表著主題。過得太隨意,吃吃喝喝、玩玩鬧鬧,過得太前衛,埋首於手機、沉迷在網絡,都會失去過年的氛圍。而像通宵麻將、紅包攀比、奔波酒桌,更是折射出世道人心的庸俗化。節日內涵要靠節俗形式來承載,要有過節的“規定動作”,得遵照一定的“打分標準”。如果貪圖舒適享受,把節俗儀式當作應景的形式、累人的負擔,甚或貼上“糟粕”的標籤一腳踢開,節日豈能不變味?【反面論述,既使思路縝密,又關注現實。“規定動作、打分標準”等詞語,既生動形象,又很有時代特色】

告別了娛樂匱乏和物質貧瘠的年代,讓溫潤文化生活、慰藉人倫情感的“文化糧食”豐富起來,我們才能進一步告別靈魂信仰的睏乏。繼承與創新,哪一方面都不能輕視。過去以真竹“著火爆之”即為“爆竹”,如今更為環保的電子爆竹有替代傳統爆竹之勢;過去拜年講究作揖、磕頭,如今短信、視頻、微博都可以成為心願的承載;過去烘托家庭幸福的是一桌豐盛年夜飯,如今全家一起看場電影、拍張合照,同樣定格幸福團圓【“過去……如今”,排比中有對比】。變化的是年俗形式,不變的是文化追尋和情感慰藉。正所謂,“非新無以為進,非舊無以為守”,喚醒儀式感並不僅是發思古之幽情,也不是搞形式主義,而是不斷挖掘承載文化傳統和節日內涵的時代載體。如此,年俗才能生生不息,年味才能回味無窮。【從“怎麼辦”的角度進一步論述,思路縝密,讓人無法反駁】

春節這樣的文化傳統,不是擺在玻璃櫥窗裡供人參觀的出土文物,而是我們生於斯、長於斯的生活根脈。今天我們能夠在春節裡像古人那樣,感受“莫笑農家臘酒渾,豐年留客足雞豚”的喜悅,舒展“柏綠椒紅事事新,隔籬燈影賀年人”的豪情,體味“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的意境【引用是增添語言魅力、展現語文素養的便捷手段】,原因就在於文化傳統的一脈相承、代代相傳。歷久彌新的文化傳統,永遠是我們的精神原鄉。【揭示春節儀式感的意義,使文章更有深度】

不論我們走多遠,傳承好、發展好“文化家底”,喚醒內心的儀式感、認同感、使命感,我們就能記得住回家的路,忘不了鄉土的味道。【重申論點,收束全文】

我們以最近過去的中秋節為例,看怎麼寫才優秀

作文題目

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一篇不少於800字的文章。

一年一度的中秋節又快到了,宿舍裡幾個同學在七嘴八舌的議論著過節。

小張說:“什麼過頭,就是吃那些膩得不行的月餅,煩死了。”

“團圓節嘛,不吃月餅哪行?到是我媽媽年年非要回農村的老家,條件那麼差,愁死了!”小李慢聲慢語地說。

“大吃大喝加上到公園忸怩作態的照相就等於所有節日。”小王邊說邊笑。

“我們應該想想為什麼要過節?”小趙若有所思地話讓大家陷入了沉思。

對於同學們這些議論,你有什麼所思所想?

要求選好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題目,不要脫離材料內容及含義的範圍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襲。

優秀範文

傳統節日意義之我見

郝夢

過中秋,我聽到“花好月圓人團圓”的殷切期盼;過端午,我聽到“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的不朽忠言;過七夕,我聽到“願天下有情人終成眷屬”的美好祝願……悠悠大國,千年歷史,沉積下的節日文化應烙印在我們每個中國人的心中。

在社會不斷高度發展的今天,吃餃子不再是奢侈,然而有幾家人能夠在平日裡吃上一頓團圓的餃子?古人有“每逢佳節倍思親”的痛苦,現代人也有著“三八”“六一”“九九”,留守部隊的無奈。可見,無論社會怎樣發展,人們對親人的思念不會改變,對團圓的渴望不會改變。而春節、十五等諸多節日,承載的正是無數中國古代勞動人民心中那純樸的希望與祝福,是對愛與美,對自由與幸福的肯定與追求。

也許很少有人能吟誦出《離騷》中的赤膽忠心,但年年的粽子,歲歲的龍舟,卻讓我們看到了純樸的勞動人民對忠誠與善良的追求……

也許很少有人會在中秋夜對月吟詩,但年年的月餅,流傳千古的傳說,卻讓我們看到了純樸的勞動人民對自由與幸福的追求……

也許很少有人會相信牛郎織女的神話,但年年的歌頌,哀轉千年的絕唱,卻讓我們看到了純樸的勞動人民對真愛的追求……

在價值觀念不斷髮展的當代,這種對美的追求不該改變;在物質資源不斷進步的今天,這種純樸的風尚不該改變……

然而,習慣了日日張燈結綵的我們何曾體會到“雲街燈火鬧兒童”的歡樂?習慣了機車旅行的我們又怎能瞭解重陽日登高的心情?習慣了城市生活的我們又如何親見“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的場景。

我們的節日不是酒桌上的觥籌交錯,更不該變成閉目獨享的難得假期。幾塊月餅代表不了中秋,幾個粽子代表不了端午,幾頓餃子代表不了春節。沒有親人的陪伴,忽視了每個節日所體現的精神,過節與平日又有什麼差別?

更有甚者,提起情人節就是2月14日,到了聖誕節竟比過年還要興奮,我們甚至不明白那些“洋節”的內涵,就盲目跟風,摒棄了中國傳承千年的經典,喪失了原有的質樸之心。

可以和親人團聚,粗茶淡飯又怎覺辛酸;可以留下團圓的記號,幾張相片又怎顯單薄?真正從心底裡熱愛我們自己的節日文化,迴歸最本真的愛與信仰,傳統又怎會被時代遺忘?讓我們懷揣本心過好每個傳統節日,讓中國的節日文化永遠傳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