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石之旅——巴林行

访石之旅——巴林行

暮春时分,温暖的阳光照耀着延绵群山,涛涛林海褪去银装,消融的冰雪沿着山涧沟壑形成涓涓细流,汇成奔腾咆哮的西拉木伦河和老哈河。野猪、黑熊踏着松软深厚的腐叶在林间觅食,黄羊、花鹿在吐出新绿的草原上奔跑。这就是考古学家为我们描绘的六千年前红山文化的北方先民生活的地方,也是我们要探访的巴林石的故乡。

访石之旅——巴林行

巴林是赤峰市的辖区。赤峰市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东南部,辖3区、2县、7旗、与东北和华北毗邻。红山位于赤峰市东北60余公里处老哈河下游。自本世纪20年代以来,在这片广袤的沃土上,先后发现兴隆洼文化、红山文化、赵宝沟文化、富河文化等史前人类文化遗存,被称为红山诸文化。1992年,在兴隆洼文化遗址发现一块玉,经鉴定为8000年前的产物,被称为中华第一古玉。1972年,在红山文化遗址中出土的碧玉龙高达26厘米,为5000年前的古物,是目前发现年代最早,体积最大的龙形玉器,被公认为中华第一龙。

访石之旅——巴林行

中国崇玉文化传统应该追溯到红山诸文化。在红山文化遗址出土的古玉中,有相当一部分为巴林石制品,如巴林石旗博物馆馆藏鸟形玉、勾云饰牌、纺瓜、玉蚕、玉人等,都证明巴林石在五千年的广泛应用、崇拜到鉴赏。这种赏玉文化对中国的赏石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访石之旅——巴林行

当我们冒着酷暑,驱车800余公里,由北京、密云、古北口经承德、宁城、赤峰来到巴林右旗时、天正下着蒙蒙细雨,阵阵清凉沁人心脾。巴林石集团老总杨春广先生打开他的收藏室,浓烈的文化气息立即将我们包围。在文物架上摆放着各种红山文化的遗物,在这些古物旁躺放着两枚契丹文的巴林石印章,这分明是大辽遗物引起我们门极大的兴趣。纵观中华印史,人们认为,文人以软石制印始于元代赵孟頫(1254-1322年),或说始于元代王冕(1287-1359年),也有人认为始于明代文彭(1493-1573年)。如今对这一推断恐怕要重新审视了。

访石之旅——巴林行

公元4世纪,契丹族从鲜卑族中分离出来,游牧于潢水、土河流域,即今西拉木伦河和老哈河流域。公元916年,契丹首领辽太祖耶律阿保机建立辽国,至公元1125年为女真人建立的金国所灭,历时210年。其疆域占踞北方大半个中国,与宋朝和西夏三国鼎立。辽国首都上京临潢府就在现在的巴林左旗林东镇,离巴林右旗大板镇仅86公里,现在辽代大量遗存。

访石之旅——巴林行

辽中期后,汉民族大量北迁,促进了民族与文化的融合,佛教也在辽地迅速兴盛。上世纪末出土了大量辽代巴林石制品,如石佛、项珠、玉饰牌、石兔等。在发现巴林石契丹大字印章的同时,还发现了汉文字的辽代寺院印和花押印。这些发现为我们提供了民族文化融合的佐证,也表明了巴林石在辽代的广泛应用。

访石之旅——巴林行

明清以来,同为叶腊石的寿山石、青田石、昌化石被称为中国三大印石,其中尤以田黄石、灯光冻和鸡血石为贵,并不见巴林石的名字。民国时期地质学家张守范命名为林西石。伪满时期.日本人驱使芳工探矿采石,随着伪满政权倒台而告终。1971年冬,周总理接见日本商界代表团时,从日方得知大板镇附近产叶腊石,周总理亲自指示落实开采事宜。1973年,内蒙古叶腊石矿正式开采。1979年,国家轻工业部正式命名巴林石。巴林石也跻身于中国四大印石之列。

访石之旅——巴林行

在杨总的陪同下,我们驱车前往巴林石矿山探秘。矿山距巴林右旗大板镇西北方向50公里。车行之处,草原满目苍绿,白色的羊群和棕色的马群在低首吃草,远山如黛却不见一棵树木。杨总告诉我们,这里是大兴安岭的余脉,40年前,他上小学时,经常在草地林中穿行,山上都是参天古树。60年代,上边布置毁树造田,结果森林消失,田也没有造成,生态环境被破坏,草原沙化。近年来封山禁牧,草场得以恢复,森林却难以再现。说话间,矿山已在眼前。

访石之旅——巴林行

矿山,有人称为雅玛吐山,意思是有羊的地方。专家告诉我们,、此名是与邻近山名混淆而误传,正确名字应为特尼格尔图山,即有透明石头的地方。此山山势孤缓,呈东西走向,有一小一大两座山峰,最高海拔1131米,目测绝对高度只有数十米。

访石之旅——巴林行

驱车从西坡上山至矿洞口,抬头望去洞口上方杂草从生,那是辽代以前的采石遗址。一条小铁轨进入矿洞,进得洞来顿觉寒气逼人。工人们门顺着矿脉采石,采出的石头放在侧洞中贮存,矿渣沿铁轨用车推出,顺山势倒下。矿洞分五个采区,大都为矿洞采石,唯有东边小上峰为露天机械开采。小山头上方还留着伪满时期日本人开采的遗迹。

访石之旅——巴林行

巴林石多年来一直被认为是叶腊石,近年来经专家化学分析确込为高岭石。巴林石分为福黄石、鸡血石、冻石、彩石、图案石五大类100多个品种。近年来中国寿山、青田、昌化三地的矿石资源日渐枯竭,石商们纷纷至巴林采石,巴林石声誉鹊起。每年一度的巴林石节吸引了大批海内外印石爱好者蜂拥而全,巴林日见繁荣,巴林石身也身价倍增。

访石之旅——巴林行

在巴林石集团的巴林石奇石馆展厅内,有一件牛角冻地朱砂红石,被称为鸡血石王。该石自然形态,未加雕饰,高51厘米,在灯光辉映下鲜艳晶莹眩人眼目。1990年11月9日夜,四个福州人雇佣两个当地人,驾车来到巴林奇石馆盗走鸡血石王,警方立即展开追捕,第二天在宁城捉住盗賊。该石当时被估价为900万元人民币,结果4盗窃犯一人被判死刑,三人被判无期徒刑。该石2001年被估价为3700万元人民币,现在据说已价值上亿了。

访石之旅——巴林行

800年前,元太祖成吉思汗在统一蒙古各部的庆宴上用巴林石碗饮酒,称赞巴林石为“腾格里楚鲁”意为“天赐之石”。1991年,时任内蒙古自治区主席的书法家布赫为巴林石题诗:天遗瑰宝落草原,地育奇石赛米颠”。巴林石当之无愧。

当我们从山上回到住地,朋友们已经团团围坐,屋中飘出肉香,悠扬的蒙古民歌回满在空中。这美景、美酒、美石、好友,还有那从远古走来的文明,就是令人心驰神往的巴林大草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