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自由在高處》有感

读《自由在高处》有感

读《自由在高处》有感
读《自由在高处》有感

精彩書評

由,毋寧死!”而熊培雲卻說:“不自由,仍可活。”“生活偶爾走失,從未離開。沒有比生活更古老的過去,也沒有比生活更高遠的未來。”熊培雲認為,強權可以征服這個國家,卻無法征服生活在這裡的人們。歷史最真實的面貌,是所有帝國終究灰飛煙滅,只有生活永遠細水長流。

熊培雲說:“獨立與自由都不是我們人生的目的……我們之所以要爭取這個自由,是為了更好地成就我們自己,更好地交往,藉此獲得一種持久的創造、有保障的幸福。”

身份讓我們不自由,名字讓我們不自由,制度讓我們不自由……但真正讓我們不自由的是我們迷失的內心,是我們只知道協調自己與周遭的關係,而忘了更要讓自己的人生走向高地,走上世界的屋頂,尤其要走上肖申克監獄的屋頂。“改變不了大環境,就改變小環境。小環境改變了,大環境也會隨之改變。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你不能決定太陽幾點升起,但能決定自己幾點起床。”是的,大環境可以決定一個人的自由度,但是個體的內心也有一個小環境,它有你對美好生活的自由裁量權。對生命的體悟,對世界的理解,都可以讓你獲得足夠的獨立和自由。

我們忘記了最真實的生活應該是坐在時間的溪水裡垂釣天上的星星,不必終日奔波於風塵。看大地寒來暑往,四季消長分明;看種子播撒信念,古樹支起蒼穹。

許多的不自由是自己施加的,我們可以做自己生活的主宰。當我們心中沒有那麼多被監視,努力按自己的意願行事,我們會比想象中自由,衝破看得見的枷鎖。問題是,自由在哪裡?

“真正的自由源自內心的渴望,是不斷地獨立思考開出的花朵。”可以具體到一件事,也可以是對夢想的追尋。所以個體對自由的感受是千差萬別的,並且是不斷變化的。能捍衛自己自由的,永遠只有自己。

歌德說,如果有一個人宣稱他是自由的,那他必然是受限制的;反之,如果有一個人宣稱他是受限制的,那他也是自由的。

自由在哪裡?似乎很難找到答案,找尋一下屬於自己的那朵思想之花,或許那就是自由的燈塔。

當下的生活裡,我們看到太多執法者權利過於自由,我們總是在憤世嫉俗,又總是同流合汙,如書中提到的易卜生的話:有的時候我真覺得全世界都像海上撞沉了的船,最要緊的還是先救出自己。

作者:東莞中學松山湖學校高二(11)班 李松璞

指導老師:陳曙兵

主編:李坤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