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黃帝內經-靈樞》未載手少陰經穴?

《靈樞·本輸》記載了十一條經脈在肘膝以下的腧穴,其中提到:“心出於中衝……溜於勞宮……注於大陵……行於間使……入於曲澤………手少陰也。”其經脈以“心”、“手少陰”為名,所舉腧穴卻屬手厥陰心包經。這一情況,在《靈樞·邪客》篇中曾指出“手少陰之脈獨無腧”。現今所見的手少陰經的完整腧穴,始載於《針灸甲乙經》。

為什麼《黃帝內經-靈樞》未載手少陰經穴?

為什麼《靈樞·本輸》未載手少陰的腧穴呢?據《靈樞·邪客》所述,這是由於“心”的特殊地位決定的。因心為“五臟六府之大主”,是“君主之官”(《素問·靈蘭秘典論》),神明所出,如受邪則神無所藏,五臟六腑皆因之受病。所謂“主明則下安,主不明則十二官危”(《素問·靈蘭秘典論》),都是強調“心”在全身中的重要性。因此楊上善《太素》注說:“是以心不受邪,不可受邪也。”而心包絡是心的外圍組織,為“臣使之官”,生理情況下可代心行令,病理情況下可代心受邪。因此,邪氣犯心,一般都先客於心之包絡。“故諸邪之在於心者,皆在於心之包絡”(《靈樞·邪客》)。心臟由於有心包絡的護衛,則“其藏堅固,邪弗能客”(《靈樞·邪客》)。因此臨床所見“心”的症狀,多是邪客心包所致,故當取心包經穴為主。明·馬玄臺注說:“蓋心為五臟六腑之大主,不可受病,而心包絡與心經相通,代君主以行事者也。凡刺穴者,刺心包絡而已。故此諸穴,本系心包絡經,而遂以手少陰心經名之也。”闡明瞭以手少陰心經為名而用手厥陰心包經穴的道理。

為什麼《黃帝內經-靈樞》未載手少陰經穴?

那麼,手少陰心經本經的腧穴有何作用呢?《靈樞·經脈》雖說手少陰心經“主心所生病”,但所列病症中卻只有“目黃、脅痛、臑臂內後廉痛厥、掌中熱”等外經病,未載“心痛”等髒病,在手厥陰心包經的所主病下則有“煩心、心痛”等病候。由此可見,治心臟病要以心包經為主,而心經穴則以治其經病為主。這也是《靈樞·邪客》篇所說的:“其外經病而藏不病者,故獨取其經於掌後銳骨之端”,指的是神門穴。這一理論對臨床選穴有一定的指導意義。心臟疾患主要是由於心包受邪,故取心包經穴為主,而本經正氣盛衰所見的虛實病症,包括神不安舍的見症,則宜取用神門等穴。

為什麼《黃帝內經-靈樞》未載手少陰經穴?
感謝大家的耐心閱讀,歡迎留言評論一起探討中醫文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