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江大河》在献礼剧中拔了头筹

12月26日上午,当代题材电视剧《大江大河》在北京举行了研评会。

《大江大河》讲述了以宋运辉(王凯 饰)、雷东宝(杨烁 饰)、杨巡(董子健 饰)为代表的改革先行者在改革开放前十年的奋进与沉浮。


《大江大河》在献礼剧中拔了头筹



自12月10日播出以来,《大江大河》收视一路领跑,连续占据卫视黄金档收视第一名,豆瓣评分8.9,是2018年播出的国产电视剧中评分最高的一部。这部年末重磅推出的作品,将对改革开放40年的纪念推向了高潮。

为什么好几代人都喜欢看《大江大河》?本次研评会很全面地回答了这个问题。

“态度很重要,态度决定一切”

导演孔笙说:“怎么表现你对它的重视?怎么表现波澜壮阔的时代?态度很重要,态度决定一切。”

阿耐的原著小说《大江东去》的时间跨度是20年,而《大江大河》选取了1978到1988年改革开放第一个十年的故事为蓝本。在动辄跨度三四十年的献礼剧中,这种做法独树一帜,可见,制作团队是从一开始就带着长远的眼光和魄力来对待这部作品的。


《大江大河》在献礼剧中拔了头筹



不仅如此,《大江大河》还是中国首部全程使用MA变形宽银幕镜头拍摄的电视剧,为观众带来了全新的视觉体验。

十年,47集,2.66:1的超宽画幅,这种做法给了本剧充足的时间和空间,为最大程度地实现对当时社会的全景式还原创造了条件,这样做的结果是,观众能够深入细致地体味人物的命运与心河,人物和故事穿越时代屏障而来,汹涌澎湃。

“1977年10月21日,《人民日报》发表社论:各级领导干部要支持青年人报考大学,在政治审查中,要重在本人表现,为建设四个现代化选拔人才,这是关系到我国千秋万代的大事。”


《大江大河》在献礼剧中拔了头筹



这是《大江大河》第一集中宋运辉执着背诵的话,因为其反复出现,观众表示自己都能脱口而出了。编剧唐尧认为:“年轻人都有孤独和脆弱的时刻,这是不分时代的,它可以打穿所有年龄层的围墙。”

作为《人民日报》海外版副总编,参加本次研评会的李舫觉得这段话很亲切,她不无感慨地说:“《大江大河》的名字中有一种国家立场,中国人向来国是家,家是国,这部剧表现了每个人的命运都是国家的命运,是家国的命运。”

开篇邓小平讲话中的“实事求是”,仿佛唤醒了很多从那个年代走过来的人,奠定了《大江大河》的宏大格局;而改变宋运辉命运的《人民日报》,成了一个信物,塑造了主人公宋运辉的信仰和性格。


《大江大河》在献礼剧中拔了头筹



“实事求是”,短短四个字,改变了那一代人的命运,1978也是本剧主创人员的集体记忆。

《大江大河》的导演孔笙、黄伟,编剧袁克平、唐尧,制片人侯鸿亮参加了本次会议,孔笙导演的发言很简短,他说:“我想还是听听大家的意见,因为我们要做下一部,真的非常需要有一些建设性的意见。”

中国人的家国命运,“改开”时代的一面三棱镜


本次的参会人,几乎都以既是忠实观众又是理性评论人的“双重身份”来参加的,在会上,众多文艺专家和播出平台方代表,畅聊了对剧中人物和情节的想法,总结了该剧的艺术特色,并对第二部的创作提出了系列建议。

上海文化广播影视集团有限公司副总裁陈雨人说:“这部剧非常细腻地关注着我们这个时代,抓住了我们几代人命运的最大公约数。”

在村里,随处可见大标语,人物的衣服要么是洗褪色的,要么就不合身还有补丁。宋运萍用装着热水的茶缸熨衣服,而宋运辉的室友是比他年长十几岁的“叔叔”,这是那个时代特有的印记。


《大江大河》在献礼剧中拔了头筹



北京大学艺术学院院长王一川评价《大江大河》是中国改革开放时代的一面三棱镜——立体、变革、冷峻。

他认为:“该剧体现出了一种开阔的立体史观。大江大河之大,在这部剧里具体通过宋运辉、雷东宝、杨巡不同的人生轨迹来体现,三位男主人公是全方位中国社会改革史中的象征性形象。

其次它展示出一种积极的变革史观。通过金州化工、小雷家和杨巡一家各自的变革历程,生动地说明,中国现代社会进展到文革结束之时发生变革的历史必然性,只有变革才能给这些人物的贫苦人生带来奇迹。

当然,本剧也表现了一种冷峻的浪涛史观。中国社会的改革宛如一条兴衰交替的长河,它的浪潮能够将所有的人事无情筛选,谁也无法逃脱浪涛史观的冷峻淘洗。”


《大江大河》在献礼剧中拔了头筹



本次研评会上,几乎发言的所有人都提到了宋运萍的死,并揭示了这个人物的象征意义。

作为一个向往知识的女性,宋运萍(童瑶 饰)一直盼望上大学,当她去大学看望宋运辉的时候,镜头里的她特别美,这个颇具意识流效果的镜头,会让观众产生出神感,宋运萍为宋运辉牺牲和付出的一切都历历在目,宋运萍的失落和悲情一下子就落在了观众的心上。


《大江大河》在献礼剧中拔了头筹



王一川认为:“宋运萍是改革初心和纯美意味的象征,虽然结局被无情安排,陨落在了改革开放初期的80年代,但她凝聚了那个时代特有的理想和乐观等一切属于未来的纯美信念。”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仲呈祥说:“我非常赞成本剧对宋运萍形象的塑造,因为宋运萍的命运跟迟到的高考制度分不开,她的逝去增加了这个戏的悲情意味。改革开放不是大闹剧,也不是单纯的一帆风顺的喜剧,改革开放蕴含着这个民族的历史,其中有些人要付出巨大的牺牲和代价的,宋运萍就是这个进程充满悲情的证据。”

历史泥沙俱下,小人物绘像中的优缺点



《大江大河》真正贯彻了现实主义创作手法,以小人物视角展现改革历程,以全景式叙事刻画时代群像,以有欲望、有缺点和闪光点的真实人性表现人生百态。

中国作协副主席阎晶明认为:“《大江大河》写了农村和城市的双重改革进程,人物关系互相勾连,它直面了生活的复杂和改革的艰难,表现了改革进程中的泥沙俱下,人性的善恶和优缺点都囊括其中。”


《大江大河》在献礼剧中拔了头筹



《大江大河》唯一完美的人物是宋运萍,但是她死了。除此以外,这部剧的所有人物都有闪光点和局限性,可以说,本剧描绘了小人物的真实画像,这正是现实主义创作手法的重要体现。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名誉主席李准说:“《大江大河》名字非常大气,富有诗意,充溢着改革开放40年的一种自豪和激情。本剧格局宏大、匀称而坚实。一开篇就是真理标准讨论最关键的时候,‘实事求是’一下把这个片子的魂拎起来了。所谓无商不活、无工不富、无农不稳,三个人的个体生命体验带出了经济改革的三条线。”


《大江大河》在献礼剧中拔了头筹



不论是宋运辉、雷东宝、杨巡这三位主角还是工厂里的、小雷家的各类人等等,他们身上都存在或多或少的缺点,比如雷东宝虽然豪爽、敢闯敢干,是时代的英雄人物,但他身上也暴露了农民的局限性,最终导致了宋运萍的悲剧。

中国传媒大学教授卢蓉这样解释《大江大河》中的“现实主义”,她说:“《大江大河》的对话对象是整个时代和社会,这是文艺工作者必须要回答的‘人如何成为社会关系的总和’的问题。

本剧建立了观众对时代氛围的信任感,所有的人物几乎都是从历史的深处走来的,这是感动我的一个原因,他们有清晰的生长轨迹,绝不是人设的配方。剧中有一大批活灵活现,不可或缺的配角人物,将整部剧编织映衬得宏大而匀称。”


《大江大河》在献礼剧中拔了头筹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电视剧司司长毛羽总结时,一口气说了七个“好”——档期好,主题好,故事好,人物好,演员好,质感好,合作好。

他说:“长期以来,中国电视剧形成了聚焦现实,扎根人民,扎根生活,与时代同呼吸,与人物共命运的现实主义创作传统。不论是过去的经典佳作还是未来几年的创作规划,中国电视剧从不缺席历史巨变下时代精神的传达,从不缺席普通百姓追求美好生活过程中喜怒哀乐的书写。

《大江大河》表现的是觉醒的过程和觉醒后的力量,剧组的全体创作人员都知道这部剧的分量,都知道这部剧要表达的是改革的先行者们不断地探索、改变家国命运的主题,而这部剧能取得这么好的反响,是天时地利人和的结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