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兴化田园乡村——碧水东罗,游客盈门

近日,2018长三角全域旅游目的地寻访活动在江苏兴化举行,同时,由兴化市政府和万科联手打造的特色田园乡村项目——碧水东罗,游客盈门。在打造全域旅游目的地的征程中,兴化不断地提高旅游服务质量,正逐步走向品质化、品牌化、特色化,让越来越多的游客对兴化一见钟情,再见倾心。

走进兴化田园乡村——碧水东罗,游客盈门

高站位巧谋划 织就春风十里

2016年2月,兴化成为首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单位之一,这不仅是兴化开创旅游格局的新起点,更为兴化探索实践生态经济新跨越、丰富高水平全面小康的路径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

乘着发展全域旅游的潮涌之势,仿佛一夜之间,兴化旅游以“黑马之姿”进入发展“快车道”。

为推动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工作,兴化市委、市政府成立了以市长任组长的创建工作领导小组,抽调部门骨干组建创建工作办公室,由市委常委、宣传部长任办公室主任。办公室下设专项工作督导组,常态化办公,落实每周工作例会制度,为打破“小马拉大车”的瓶颈,兴化市委、市政府建立14个重点旅游项目市领导挂钩督办服务机制,强化国有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融资平台建设,将旅游巡回法庭、旅游警察、旅游市场监管分局设为常设机构,努力打造“1+3”旅游综合管理体系。

在编制“十三五”国民经济和社会经济发展规划时,兴化把旅游业发展作为全市战略性主导产业和现代服务业来优先发展、科学发展、加快发展。为了把这一战略布局落到实处,聘请北京国内顶级旅游规划编制院所组成的专门团队开展深度调研,编制并评审通过了《兴化市全域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以规划统领兴化旅游产业发展和全域旅游的创建工作。按照“全域兴化、如诗如画”、“城乡皆旅游、旅游即生活”的理念,加强与土地利用、城乡统筹、生态保护、田园乡村建设等相关规划的有机衔接,相互融合。坚持把概念性、总体性规划深化为可操作、可实施的详细规划乃至核心景区、重点旅游项目的单体设计,真正发挥规划引领的指导性作用,引领兴化全域旅游的发展。

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紧紧依托“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垛田生态系统,着力构建多元化的投资格局与完整的旅游产业体系,到2018年底,兴化成功创建国家4A级景区2家,国家3A级旅游景区4家,省级生态旅游示范区1家,省级自驾游基地2家,省星级乡村旅游点13家。连续成功举办千垛菜花旅游节、品蟹赏菊旅游季,与万亩荷塘荷花节、李中水上森林红杉节共同构建了兴化四季旅游产品体系。

强基础建体系 人生如若初见

全域旅游目的地的打造,对于一座城市而言,不仅是风景吸引力的比拼,更是旅游综合服务品质的考量。

旅游公共服务设施是全域旅游发展的重要依托和基础。在创建全域旅游目的地初始,兴化就把旅游综合服务建设摆在重要一环。致力于旅游设施更智慧,基础设施建设更优化,旅游交通环境更完善。

在兴化市全域旅游服务中心的智慧旅游中心的显示屏上,各景区实时场景和游客状况尽显眼前,该平台涵盖大数据中心、监控中心、预警中心和舆情中心四大智慧旅游功能,已经获评江苏省智慧旅游示范项目。

以“城市会客厅”为目标,兴化市高标准推进全域旅游集散中心建设。加大厕所革命工作推进力度,对旅游景区、城区重要干道全面实施旅游厕所改造,2018年,兴化市共新建验收A级厕所36座,其中3A级旅游厕所6座,并在达标的停车场、公共厕所以及全市各重要节点设置全域旅游标识牌。

“十三五”期间,兴化市计划投资170亿元打造全域旅游交通体系,目前已建成菜花大道、徐马荒水上森林连接线、主城区直达西北部旅游景区连接线,新建和改造兴泰高速、英武大道、兴泰公路、351省道。全面完成农村公路提档升级,建成100公里一级公路标准的环城旅游风景廊道,投入近3亿元做好绿化美化、驿站小品等文章,让“交通线”成为“风景线”,“风景线”串起“精品点”。启动“一号水路”建设,开辟水上畅游兴化的特色旅游线路,完成城市公共自行车和慢行系统建设,充分展现水乡水路陆路的独特魅力。

慢下来住一晚 体验这边独好

“绿树成荫、花香草绿、空气清新、亮丽整洁。”这是寻访团成员对兴化的普遍印象。

的确,生态是兴化最好的宝贝、最大的优势和最强的王牌。

但是,大美兴化景万千。到兴化旅游“游什么”、“看什么”?如何让游客在兴化“慢下来”、“住一晚”,是兴化全域旅游创建的重要议题。

为此,兴化市积极发展生态经济,把旅游业作为主导产业,作为围绕生态打造产业链,推进生态经济化、经济生态化的重要抓手,对各项生态指标逐一列出整治方案,全面提升兴化生态水平,全力打造生态品牌,将兴化建成江苏省的大公园、大农场、大湿地、大氧吧。探索出一条独具特色的高水平全面小康建设之路,有力打造全省生态经济区样板,形成全域旅游创建工作的示范引领。

兴化市东罗村是江苏省首批45个特色田园乡村建设试点村之一,毗邻全国最美油菜花海——千垛菜花景区。去年7月,兴化市政府、万科和东罗村通过“政府+社会资本+村集体”的创新合作模式,开了社会工商资本引领乡村振兴战略的先河。建设中,该村充分依托千垛菜花景区特色旅游资源,大力引导传统农业转型,做足“生态+”文章,让一个“生态优、村庄美、产业特”碧水东罗跃然眼前。

走进兴化田园乡村——碧水东罗,游客盈门

碧水东罗

在开展特色乡村建设的同时,兴化市积极探索生态经济新路径,以“旅游+”为主抓手,积极推动旅游与农业、工业、文化、大健康等融合发展。如今,千垛果园、龙香芋产业园等一批新型旅游产业模式如雨后春笋;大地蓝绢纺有限公司入选省级工业旅游示范点;板桥艺术节、施耐庵文学节、农民丰收节等活动好评如潮,国家级非遗竹泓木船享誉海内外;李中水上森林医养综合体成为旅游产业延伸的成功范例。千垛菜花旅游节、万亩荷塘荷花节、品蟹赏菊旅游季和水上森林红杉节让兴化四季有景,碧水东罗二十四节气耘朵民宿、水上森林小木屋非标住宿让游客可以住得下来,慢慢体验乡愁……

走进兴化田园乡村——碧水东罗,游客盈门

春:垛田花海


走进兴化田园乡村——碧水东罗,游客盈门

夏:万亩荷塘


走进兴化田园乡村——碧水东罗,游客盈门

秋:万寿菊花海


走进兴化田园乡村——碧水东罗,游客盈门

冬:李中水上森林

持久扎实的创建活动让兴化全域旅游特色日益凸显,兴化的城市名片,也通过连续多年在北京、上海等地的旅游专题推介活动广为传播。并且,入选了“全国十大乡村旅游目的地”、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综合发展实力十强县、2017长三角自驾游十强城市。

今天的兴化,可以春赏花,夏品荷,秋吃蟹,冬踏雪;今天的兴化,有承载百年人文理想的板桥故里,有留住乡愁的金东门老街,有跨越传统与现代的国际半程马拉松赛、端午龙舟赛……

“水在城中、城在林中、人在画中”的兴化,让越来越多的游客一眼爱上这座城。(李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