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驊一對夫妻,一個先天聾啞,一個患了腿疾,竟把生活過成了……


黃驊一對夫妻,一個先天聾啞,一個患了腿疾,竟把生活過成了……

幸福掛滿冬桃樹

肯努力的人,運氣總不會太差。就像我們在黃驊市常郭鎮中排村遇到的鄧寶海、劉玉如夫婦。


黃驊一對夫妻,一個先天聾啞,一個患了腿疾,竟把生活過成了……


黃驊一對夫妻,一個先天聾啞,一個患了腿疾,竟把生活過成了……


他們夫妻二人,雖然丈夫六年前做了膝關節半月板切除手術,妻子先天性聾啞,但夫妻倆從沒有因為身體原因消極悲觀,而是依靠不懈的努力,一點點打開屬於自己的幸福大門。他們的幸福,恰如採摘季裡掛滿枝頭的冬桃,正在收穫著無限的希望。

良善之人娶啞妻

立冬後第十天,當天的最低氣溫已經達到了0攝氏度。早上8點多,鄧寶海和劉玉如夫婦從採摘園回家。忙碌了三個多小時,他們雙手都很熱乎。他們說當天村上有集,他們得給兒子買雙鞋,兒子腳上的那雙已經破得不成樣子,再買點兒其他雜七雜八的生活用品。而這個時候,有些人家的煙囪還是炊煙裊裊。

鄧寶海今年50歲,比妻子劉玉如大5歲。二人育有兩個兒子,一個23歲,一個15歲。鄧寶海告訴記者,他在兄弟四個中排行老三,因為家庭條件不好,20多年前說媳婦的時候,也不是太好說。後來,有媒人在中間撮合,給他提了本村的聾啞姑娘劉玉如。“我比她大幾歲,她什麼情況我都知道。除了不會說話,她人特別好,心特別靈,手也特別巧……”提起與自己相伴20多年的妻子,鄧寶海言談間全是珍惜與疼愛。


黃驊一對夫妻,一個先天聾啞,一個患了腿疾,竟把生活過成了……


將劉玉如娶進家門,鄧寶海一心一意地對她好,不讓她受一點兒委屈。“俺們都是老實人,笨嘴拙舌心腸熱。她跟著俺不容易,俺要對她不好,良心上都會過不去。”鄧寶海的話,大家聽得明明白白。劉玉如什麼都聽不見,但看到鄧寶海看她的眼神,彷彿也猜到了幾分,臉上竟也泛起羞答答的紅暈。

前些年,鄧寶海身體硬朗,除了在家務農,還和他人一起幹裝修。生活算不上大富大貴,但一家人也其樂融融。鄧寶海每天雖然辛苦,但看到妻子和兩個懂事的兒子,他很知足。

然而,六年前,鄧寶海突發腿疾,膝關節處疼痛難忍,無奈之下做了半月板切除手術。從那以後,他再也不能幹重體力活了。大兒子為了減輕家裡的負擔,主動提出輟學回家外出打工,掙錢貼補家用。這事,也成為鄧寶海心中永遠抹不去的傷疤。

六下山東學技術

平日裡,鄧寶海並不善言談,但鄰居們都說他是個有“心數”的人。

這話真不假。做完手術的鄧寶海,人是閒下來了,但心一點兒也沒閒著。


黃驊一對夫妻,一個先天聾啞,一個患了腿疾,竟把生活過成了……


迫於生計,鄧寶海處處留心和農民致富有關的信息。聽說中捷那邊有養兔廠,他就一個人揣著希望到實地去“考察”,向人家打聽有關養殖的方方面面。回家後,經過一番思量,一次性購買了十幾只兔子,並把自家的老宅基當成養殖場地。但事於願違,養殖兔子以失敗告終。

他不死心,想找出失敗的原因所在。得知山東那邊有一家規模比較大的養殖廠,他又專門乘車到那裡去探個究竟。

那個養殖廠建在一個山坡上。坐客車在山腰下車後,還要再步行一段路。也算是巧合,鄧寶海那次“造訪”時,剛下車,就發現山坡上有很多人圍在一起,似乎在看什麼稀奇。

出於好奇,他也湊到跟前。結果發現是中央7正在拍攝專題,向大家介紹一種叫冬桃的水果產品。“物以稀為貴吧,當時活動方也叫大家品嚐,但供品嚐的冬桃已經被切成了很碎的小塊。”鄧寶海說起自己擠進人群、第一次吃冬桃的感覺至今難忘,“甜甜的,是真好吃!”

品嚐一口桃,種得一片園。就是這次偶然的“相遇”,鄧寶海與冬桃結下了不解之緣。他現場和工作人員要了相關聯繫方式,並經人介紹,先後加入了山東果樹研究所和河南鄭州果樹研究所兩個微信群。此後,他又先後六次到山東,從冬桃樹開花到修剪再到摘果,一一實地學習技術,掌握要領。

科技致富成標杆

時間一晃就到了2015年。

這年春天,心中有底的鄧寶海找到村支部書記鄧長榮,他想承包村東邊那六七畝地,嘗試種冬桃。

“我體格不好,我對象又聾啞,村上那幾畝地離家近,俺倆一塊打理,家裡家外還能照應過來。”鄧寶海和書記張這個口,也是經過深思熟慮的。

知道鄧寶海的想法後,書記和其他村幹部們一商量,一致同意將那閒置的幾畝地承包給鄧寶海。“一來因為他家這個情況,日子挺難的,村上應該照顧一下;二來也盼著他能種出個名堂來,帶動更多的村民走上致富路。”鄧長榮直言自己的想法。

有了村幹部的支持,鄧寶海乾勁更足了。

他先是從山東果樹研究所購買了一批冬桃樹的樹苗栽種,之後又從成活下來的冬桃樹苗上取下枝芽與本地的小毛桃樹苗嫁接。一來二去,三畝被他拿來當“試驗田”的莊稼地裡,密植型栽種了800多棵冬桃樹。

黃驊一對夫妻,一個先天聾啞,一個患了腿疾,竟把生活過成了……


在這期間,村民們聽的最多的是他講的“無公害種植”“生草模式”等和生態種植有關的字眼,憨厚的農家漢子一時間彷彿成了資深學者,講起種植學問來滔滔不絕。

去年國慶節後,三畝地的冬桃樹第一次結果,畝產達到了3000多斤,這與其他各地種植冬桃的經驗值非常吻合,鄧寶海夫妻倆樂了——他們的試驗成功了!

今年採摘期一過,鄧寶海夫妻倆又是一番欣喜在心頭——畝產達到了五六千斤!“如果不是今年8月的兩場大雨,產量還會大幅提高。像這個桃子,正常情況下,可以長到9兩左右,因為今年雨水太大了,也就有7兩重。”惋惜中,鄧寶海依然很知足。特色種植讓他嚐到了甜頭,也讓其他村民看到了希望。“現在就有近20來戶在我這報名,想和我一塊種冬桃,還都邀請我為他們提供技術服務呢!”說這話時,50歲的漢子靦腆地笑了。

四間土房滿希冀

每年的10月1日到10月20日,是冬桃採摘旺季。記者去採訪的那天,上午11點左右鄧寶海夫婦倆已經送走了7撥採摘的客人。這些客人少的也要買個二三十斤,多的,五六十斤也不在話下。“這個桃的品質非常好,送給親友非常實惠。”一位正在稱桃子重量的客人對冬桃非常滿意,這已經是他第三次來採摘了。


黃驊一對夫妻,一個先天聾啞,一個患了腿疾,竟把生活過成了……


鄧寶海把自己幾畝地的果園稱為採摘園。目前除了三畝已經結果的冬桃樹,其他幾畝地也被他種上了油桃。在與這塊承包地相隔不遠的一塊自家農田裡,鄧寶海也種上了西莓、油蟠、毛蟠等特色果品。現在僅是一個冬桃,就已經吸引了青縣、河間、天津等地的客人慕名來採摘,他希望自己的採摘園成了“氣候”,能吸引更多的客人前來觀光采摘。

“你看咱這地上,這些都不是雜草,它們叫長絨毛野豌豆,不僅可以除毛草,自然腐爛,而且與果樹在一起,有少爭肥、少爭水的特性。”鄧寶海忍不住又給記者講起了果園的“生草模式”。

“咱這個採摘園,從來不用那些高密度有殘留的農藥,咱用的都是對人身體沒有任何傷害的,為的就是讓大家吃著放心。”

“咱這個採摘園,就是通過手機、網絡,特別是微信朋友圈來讓大家知道的,銷路一點兒也不發愁。”

“技術上有啥問題,種植過程中遇到了啥難題,在微信群裡向教授們請教一下,大家都非常支持,都能及時幫咱解決。”

……

說這些話時,土生土長的鄧寶海一點兒也不土,反倒讓人感覺很“潮”——農業種植的心態和方式都跟上了時代的潮流。

黃驊一對夫妻,一個先天聾啞,一個患了腿疾,竟把生活過成了……


採訪結束時,記者看到他們在採摘園搭的簡易房子旁有一個玉米苞編織而成的嶄新的蒲墩子,因為與周圍環境不是很相襯,所以很是好奇。一問才知,那是劉玉如正在學習編織手藝,那個是隨教程一起的樣品。“家裡有電腦,我們專門在網上買了學習教程,還有一些基本的材料,用不了多長時間,我對象就能自己編出成品來了,到時我通過手機,再給她宣傳宣傳,一定也很好賣……”

他們的家,現在還是四間土房,卻分明讓人感到,一股力量正在那裡升騰……

記者 褚金國 趙英明 夏召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