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靈鳳在香港:只有生猛鮮活的魚 才有資格清蒸

按:在十一國慶假期的7天時間裡,界面文化(ID:Booksandfun)計劃用7本書帶領身在各處的你們前往7個地方,與它們的作者一同思考一個地點、一處景觀背後的社會歷史與風土人情,以及更進一步地,思考我們該如何在旅行中觀看、理解、自處,以及如何回憶和書寫一次旅程,並誠實地對待其間有聊抑抑或無聊的況味。

假期第五遊,我們跟隨葉靈鳳去往香港——確切地說,香港的海鮮市場。內地食客在金秋時節終於等到了滿黃的大閘蟹,香港人則一年四季都可大啖海味。海味遍地,要吃好的,代價也不小,常言道:欲吃海上鮮,莫計腰中錢。石斑出名,卻非上品;七日鮮珍貴,常人少見。論魚,鹹水淡水有別,肥瘦也有差異,清蒸油煎紅燒更是門道極深,深到葉靈鳳這類行家也只是點到為止,似乎講著講著饞了,索性吃魚去了。

那我們為何要聽葉靈鳳說說?因為葉先生堪稱“香港學”篳路藍縷的創始人。葉靈鳳是郭沫若、郁達夫創辦的“創造社”的“小夥計”,1938年與夏衍等進步文人南下創辦《救亡日報》,在廣州淪陷後前往香港,開啟了近40年的客居生涯。在戴望舒北上之後,他主編《星島日報》“星座”版直至病逝,“星座”版成為了香港歷史上存在時間最長的一份文藝副刊。葉靈鳳對第二故鄉香港研究極深,從歷史掌故到花鳥魚蟲,無事不曉。他一天寫七八個報刊專欄,一家十一口人全靠他一支筆養活。這篇寫香港海鮮的,是其香港小品之一,讀來有理有據,清新可口,猶如一隻溫柔的大手,在香港海鮮市場裡為我們指出了一條“能好怎”(能不能吃、好不好吃、怎麼吃)的明路。

《香港的海鮮》

文 | 葉靈鳳

香港的海鮮是有名的。對於吃海鮮,香港人有兩句俗語:欲吃海上鮮,莫計腰中錢。這是說海鮮的時價不同,隨了氣候節令,海鮮的大小和捕獲的地點,以及“生猛”的程度而異,因此代價是無法預算的。

本來,所謂海鮮,應該包括魚蝦蟹介,凡是可吃的海產都可以稱為海鮮,但現在本地人提起海鮮,大都是指魚蝦,甚至僅指魚而言。譬如酒家在報上所刊的酒菜廣告,其中有一項便是“原條海鮮,足一斤十兩”,這就簡直將海鮮兩字作為魚的代名詞,而這裡所說的魚,又往往僅是指石斑而言。

石斑可說是香港海鮮的代表,是香港出產的鹹水魚之中最享盛名的一種,那模樣頗與江浙有名的“桃花流水鱖魚肥”的鱖魚相似,因此在外江人眼中看來也不陌生,也對它有了好感。這益發造成了石斑的地位。凡是初到香港來的外江人,一定會自動的或被朋友請去試一試香港的著名海鮮滋味,而所嚐到的第一樣往往總是石斑魚。於是石斑自然就成為香港海鮮的代表了。

其實,石斑在本港的海鮮之中,並不能算是真正的上品。香港人吃魚,有一句經驗之談的口訣:第一,第二,第三馬家郎。馬家郎是指馬頭魚。這都是認為味道好的家常吃的鹹水魚,其中並未提到石斑。至於真正上品的海鮮,有人認為應推比目魚類的龍脷、七日鮮等。賣魚的行家和吃魚的行家都是這樣說,它們平時在魚枱上的價格也比石斑高。海鮮的首席根本輪不到石斑。

據酒樓中人解釋,造成石斑魚這樣有名而暢銷的原因,是因為石斑肉多刺少,味道也不錯,而且產量多,四季皆有,並且性長耐活,養在魚池裡多天還很生猛,同時價錢又不太貴,對於賣家和吃客方面都合算,所以,一般人吃起海鮮來總是來一條清蒸石斑了。

就石斑魚本身來說,它們也有許多不同的種類。在香港仔的海鮮艇上,艇家會指著養在魚籠裡的石斑告訴你說:“這是紅斑,那是花狗斑,另一條是蘇鼠斑,又有七星斑、泥斑、黃釘斑,還有聞名難得見面最名貴的老鼠斑……”,名目很多,使你眼花繚亂,看不清楚也記不清楚,價錢也各自不同。結果只好由他給你選一條,由他索價。這也正是“欲吃海上鮮,莫計腰中錢”的另一原因。

叶灵凤在香港:只有生猛鲜活的鱼 才有资格清蒸

海鮮中的魚鮮,本地行家認為最上品的乃是“七日鮮”和龍脷,它們的模樣都同撻沙魚差不多,是比目魚類。因為是棲息在深水底的,所以肉味非常嫩滑細膩。將七日鮮的肉同石斑的肉一比,恰好似將石斑同紅衫魚比一般,不比猶可,一比便覺得石斑雖然幼滑過紅衫,但比起龍脷和七日鮮,便相差很多了。七日鮮一類的名貴海鮮,不是一年四季在街市的魚枱,上所能買得到的。尤其是活的,幾乎僅有香港仔的海鮮艇上才偶然有。因此價錢也就成為“時價”了。

魚也有肥瘦。石斑多肉,龍脷味鮮,但它們都少油。喜歡吃肥魚的,則推薦魚和青衣。魚有時也寫作鯧魚,樣子頗似淡水產的邊魚。有花邊、白、雞籠、黑等等的分別,肉很厚,少刺,有油,味道非常腴美。無論清蒸、油煎和紅燒,都各有千秋。就是葡萄牙人的煙魚,吃起來也別有風味。

青衣的模樣頗似鯉魚,而且都是大條的。它們色澤很美麗,青綠而帶翠藍,我們可以隨時在專售海鮮的酒家門前的玻璃養魚櫃裡見得到。另一種與青衣相似的魚,紅頭鉤嘴,色彩比青衣更美麗,俗名鸚哥鯉,價錢比青衣較廉。據說有些酒家時常用鸚哥鯉來冒充青衣。因為這兩種魚活的時候雖有點分別,但煮熟以後便不容易看得出了。同是青衣魚,艇家又將它們分為牙衣、石蚌、冧蚌多種,據說其中以牙衣為最上品。我雖吃過多次青衣,但並未吃過牙衣,所以在這裡也是姑妄言之而已。

叶灵凤在香港:只有生猛鲜活的鱼 才有资格清蒸

有一種類似石斑的大魚,名為龍躉,也是常被人提起的海鮮。酒家的菜牌上經常有炆龍躉頭、炆龍躉翅供客。龍躉是每條有幾十斤甚至百餘斤重的大魚,肉很厚,頗似外江產的鱘鰉魚。若是外江佬吃海鮮,叫酒家來一條整條的紅燒龍躉,便要鬧大笑話了。

在香港吃海鮮,烹調方法以清蒸為上,因為只有生猛鮮活的魚才有資格可以清蒸,吃起來自然滋味鮮美。其次是紅炆,近於外江人的紅燒,但沒有那麼味濃。至於用白汁茄汁或蘸了麵包粉油炸,那是西洋的吃魚法,已不足談吃香港的海鮮了。

書摘部分與內文圖片節選自《香港方物志》(葉靈鳳 著,商務印書館2017年版)一書,經出版社授權發佈。

叶灵凤在香港:只有生猛鲜活的鱼 才有资格清蒸

……………………………………

歡迎你來微博找我們,請點這裡。

也可以關注我們的微信公眾號“界面文化”【ID:BooksAndFun】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