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戰時日軍空投大量細菌至中國災區,鼠疫感染,民不聊生

在1940年,日本軍隊對我國浙東地區實施鼠疫戰,因為浙江寧波港是 中國與國外海航通路最重要的聯絡點。

這裡海港夠深,可以停靠萬噸級別的輪船,所以日軍為了切斷我國海上的交通,勢必要封鎖寧波港。

如果這個地方發生了大規模鼠疫的話,那麼絕對會被迫封閉。

抗戰時日軍空投大量細菌至中國災區,鼠疫感染,民不聊生

跳蚤培養間

1940年十月二十七日的早上,天微微亮,一架日軍飛機侵入了寧波地區的上空,撒下大量傳單後,一溜煙跑了。

傳單上畫著意大利、日本、德國的國旗和兩手相握,表示親善的圖畫。

還有一些傳單上寫著:“寧波許多地方都在鬧饑荒,吃不飽,但我們有充足的食物還吃不完,我們可以接濟你們”。

這種謊言在當天下午的兩點多,日本飛機再次入侵上空撒下大量麵粉、小麥。

但過了一會兒,當地居民發現跳蚤數量突然猛增,並且體態各異,呈現紅色,和平常見到的不一樣。

覺得後來才知道這些跳蚤是吸食病老鼠的血液長大的。

它們體內充滿著無數個鼠疫菌,跳蚤幾乎很難防範的住,因為個子太小几乎那都能見到。

抗戰時日軍空投大量細菌至中國災區,鼠疫感染,民不聊生

日軍

檔案裡記載著的是1940年12月27日,時任國民黨浙江省衛生處處長陳萬里、軍政部第二防疫專員柯主光等人給浙江省政府主席黃紹宏先生的報告。

報告上說,陳萬里一行在當年11月27日赴浙江衢縣視察該縣鼠疫情況時,途中經過金華時,突然看到上空飛來一架日本飛機“散佈白色物品,且有白霧一縷隨之”。

抗戰時日軍空投大量細菌至中國災區,鼠疫感染,民不聊生

受難的人民

29日,金華空襲時又有敵機兩架在南門外散佈白煙,並有魚子大小的顆粒落下。

陳萬里等人見到此情景,立即派人去搜集這些顆粒,送到附近的金華民眾醫院檢查,檢查的結果顯示,這些顆粒中含有鼠疫病菌。

檔案中稱,“敵人將金華作為發生肺鼠疫的試驗(基地)”,敵機散佈的是淡黃色小顆粒。

投放之前敵人選擇當天會下雨的日子,進行細菌散佈。

在金華投放後,晚上下雨,散佈下來的顆粒下雨溶化,混入地面泥土,而保持細菌繼續長時間生存(一般的細菌在乾燥的陽光下存活3-4個小時)。

抗戰時日軍空投大量細菌至中國災區,鼠疫感染,民不聊生

受難群眾

等到天氣晴朗後,路面的塵土飛揚,細菌就被吸入人體的肺部。

11月下旬,已入冬季氣候,正是肺鼠疫流行的時候。

敵人培養的細菌也是人工培養,他們是先使老鼠人工感染得病,蒐集身上預先配置好的跳蚤,然後摻雜著五穀、煙霧。

因為煙霧和食物可以吸引人們的好奇心,從而引人接近,帶有“鼠疫”的跳蚤就找到了“宿主”。

日軍此前不易把握細菌的成活率,後來增加了跳蚤等“載體”後,細菌的傳染率大大提高。

抗戰時日軍空投大量細菌至中國災區,鼠疫感染,民不聊生

檔案上介紹,日軍之所以選擇在浙江,一是不易被察覺,二是地理位置適宜——浙江,地處東戰場前哨地位。

日軍在華散播的細菌主要有霍亂、鼠疫、傷寒、壞疽病、炭疽熱病及其他可怕的致命傳染細菌。

空投的形式一種是投細菌炸彈,這種細菌炸彈的彈片是用陶瓷等材料作的,在炮彈投下爆炸後,彈內的細菌仍然可以存活;另一種形式是投放含有鼠疫細菌的物體。

地面投毒的方式是全副武裝的日軍特種部隊在水源的上游或水井等人畜飲用水中投放細菌,以達到廣泛蔓延的效果。

抗戰時日軍空投大量細菌至中國災區,鼠疫感染,民不聊生

日軍細菌投放地點山東的魯西地區、浙江、雲南、山西等地都進行過細菌戰,幾乎覆蓋全國。

美國縱容 日細菌戰犯成為醫學專家中國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的卞修躍博士告訴記者:“細菌戰是最廉價的原子彈。”

其殺傷力很強,造成許多無辜的人員傷亡。

1925年6月1日的日內瓦議定書——《禁止在戰爭中使用窒息性、毒性或其他氣體及細菌作戰方法》中,明確規定禁止使用細菌武器,日軍在中國境內大規模使用細菌武器和化學武器,是違反國際法的。

抗戰時日軍空投大量細菌至中國災區,鼠疫感染,民不聊生

根據1945年的中、美、英、蘇的波茨坦公告,對日軍使用細菌戰和化學武器的罪行,本應進行清算。

但美國就和日本做起了“交易”:只要日本把細菌戰的研究結果、數據交給美國,美國就免於對日本的追究。

結果,當今美國的細菌研究是世界上最先進的。

在遠東國際軍事法庭審判日本戰犯時,雖有對日軍使用細菌戰和化學武器的檢舉和起訴,但卻沒有由軍事法庭公審,日本的戰犯沒有受到應得的懲罰。

經過一段時間的“潛伏”後,他們後來都成為了日本的醫藥專家。

“他們的所謂成果,是在對許多活生生的中國人殘忍地進行活體解剖實驗的基礎上取得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