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2年 山西太原未被破壞的天龍山石窟


天龍山石窟在山西太原市西南40公里天龍山腰。天龍山亦名方山,海拔高1700米。這裡風光秀麗,由於北齊時山下興建了天龍寺,後人就習慣地稱之為天龍山了

。天龍寺,宋代易名為聖壽寺,一九四八年失火,寺廟被焚燬。一九八一年,搬遷太原南郊南大寺于山上,現已修葺一新。

石窟分佈在天龍山東西兩峰的懸崖腰部,有東魏,北齊、隋、唐開鑿的24個洞窟,東峰八窟,西峰十三窟,山北3窟。

山北3窟。現存石窟造像1500餘尊,浮雕、藻井、畫像1144幅。各窟的開鑿年代不一,以唐代最多,達十五窟

圖中普賢雕像,面帶微笑,治然自得,是石雕中的精品。明人張冕《天龍寺》詩有“門對虯松欹偃石,殿圍龍柏倒撐丘”句,即指此景。

天龍山石窟,窟龕分佈於東西兩峰的南坡,建於東魏,以後經歷了北齊、隋、唐、五代,共有二十五個洞窟。屬灰白色砂岩,易雕鑿,也易風化。其中東峰十二窟、西峰十三窟。

石窟藝術與佛教是十分密切的。石窟藝術是為當時信佛的人們服務的。因信仰佛教的各階級、各階層人物不同,他們所屬的佛教宗派也不一樣,因而在造像與壁畫的題材上,也要根據自己那一宗派的經典造像

所以石窟藝術的發展,因時間、地點的不同,發展情況也不一樣。如新疆石窟,除唐代或以後漢人所開的窟畫出一些大乘經變以外,其餘早期開鑿的各窟,全看不到反映大乘經中的故事造像。

它不像其他藝術那樣直接地反映社會生活,但它卻曲折地反映了各歷史時期、各階層人物的生活景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