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客一直都很“贱”,怎么会是上帝!

【 导言】:顾客是上帝,商界真理。没有人怀疑,尤其是服务业,一直奉为圭臬。但,你们都错了。


这世界真的有没有上帝,我不是天主教徒,不敢确定。但我知道,顾客,你肯定不是上帝,尽管我听这词已经几十年。

上帝是仁慈宽厚的,他不会行恶意。而那些恶意差评师、职业打假师,他们是顾客么?是的,但本质上是钻善的漏洞在展现人的劣性。

上帝是独立的。所以,他不会被人左右思想。而那些被销售现场洗脑,一股脑买下本来没打算买的东西的顾客,肯定也不是上帝。

上帝是智慧的。所以他绝对会开悟世人正确的方向。但那些霸占IKEA餐厅桌子一下午,免费续杯咖啡还外带,把摩拜单车当土特产捎带回老家的,这些缺乏素养的顾客,满满负能量,肯定也不是上帝。

既然本不是上帝,为什么会被称为上帝?这错其实还是在企业自己。

把用户当成 “上帝”来侍候,是因为产品没有差异化价值,所以用服务来迁就,用谦卑来乞求客户。就摆上了台面。

但,这违背了利益平等交换的基本原则。

当年,IPHONE4上市,顾客反应听筒有问题,乔布斯的回答不是改进产品,而是建议顾客换种持机手势而已。后来,苹果不顾市场反对,执意去掉USB插口的MACBOOK PRO,这些都没有影响顾客对苹果产品的追捧。

顾客一直都很“贱”,怎么会是上帝!

某种角度来讲,其实顾客一直都很“贱”。这就是人性。

对于贱人,被当成 “上帝”来侍候,存在两个问题:一是理念错误,二是无法操作。

一是理念错误:

企业与用户本是平等的利益的等价交换关系,这种平等的标准存在于两者的共同认定。而市场营销的目的是为客户创造价值,而不是把产品卖给客户。只要你的产品有独到的价值,能解决用户的问题,就无需 “求着”客户,双方的地位就是平等的。

这种价值,既有功能价值,也有心理价值。前者如各类用品,后者如各类奢侈品。

但是如果你的产品没有独到的价值,或者说不清楚与同类产品的差异,就不得不 “求着”客户,祈求客户的“施舍”,形成不平等的交易关系。

很多企业的销售疲于“三陪” (陪吃陪喝陪玩),这不能怪他们,首先是企业的问题:你的产品到底有多少竞争力。与其这样,不如回到本源,在产品创新上下功夫,这才是营销的根本。华为为什么后来居上,成为思科的全球最危险的竞争对手,就是因为不断在产品上超越和发力。

“椰树”牌椰汁画风LOW到爆,依然畅销20年,你以为顾客买他包装的帐?怎么可能!都快看吐啦!但最终相比整个市场,还是他家口味最佳。这就是产品的力量。

顾客一直都很“贱”,怎么会是上帝!

二是无法操作:

如果企业真的相信 “用户是上帝”,那么企业就应当把所有的产品或服务免费地送给“上帝”才对,因为没有人可以和“上帝”做交易,更不可能与“上帝”讨价还价。

上帝是需要你信他,需要你内心供奉他。应该完全相信上帝,才是得道的真谛。

但事实上,很多“上帝”并不确切知道自己要什么,甚至对市场都不太负责。打个不太恰当的比方,如果说英国人是国家的主人,也是自己的“上帝”,却投出了极不负责的“脱欧”一票,之后悔青了肚肠。

确切地说,用户是伙伴,如果企业想再进一步,最多可以把用户当作 “恋人”来对待,只要企业真心实意地为客户着想,去揣摩 “恋人”没有说出来的需求,为客户创造实实在在的价值,客户必然会信赖你、喜欢你,并成为企业忠诚的伙伴。

今天,我们不该提客户是上帝。自信的企业,应该把自己当成上帝,以舍我其谁的自信和努力,拿出足够经得起市场考验的产品

,傲然而立。最好的产品一定是超越市场预期的惊喜,或者是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力量。

顾客一直都很“贱”,怎么会是上帝!

看看那些真正卓越的企业,眼光绝不仅仅限于当前,他们看到的是前景,布局的是未来。无论是特斯拉的电动汽车,还是谷歌的智能系统、苹果的设计创新,以及今天的华为。总之,都是基于改变世界,改变生活。

中国制造更需要出现这样的上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