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懂品牌,所谓互联网意识救不了你

“人生最远的距离不是相隔天涯,而是我坐在你的对面,而你却在看手机”。

网络本是为了促进交流,如今反而疏于沟通。

这是网之过错?还是人之本性?

但无论如何,我们必须承认,因为有了互联网,一切都在发生变革。换个思路,换个角度,我们或许可以看到另一种可能。

今天, 从品牌的角度去探讨一下:这个趋势和环境下,品牌如何战斗。

在探讨之前,首先我们就需要界定一件事:在新互联时代,还需要品牌么?

不懂品牌,所谓互联网意识救不了你

有一种声音认为互联网时代,由于信息的透明化,企业利用自媒体以及自我营销,完全靠产品体验就可以获得消费者认知,因为粉丝经济当道。所以品牌将衰落,甚至不再需要。同时还衍生出因为品牌将消失,所以广告语也可不再需要,因为小米不提广告语、苹果不提广告语,华为不提广告语,因此,今后无需广告语......

诸如此类言论,不一而足。

难道真的是这样么?品牌是什么?品牌就是“占领消费者心智的整套信息识别印记”(行若定义),这套信息里包含商家的承诺、用户的信任托付、产品的超级体验、社会的价值认同等等。

由于每个品牌的这套信息内核不尽相同,因此才具有识别性。

这是每个商家梦寐以求达到的结果。当这种识别信息侵入消费者的心智并固化(一段时间或者永久),将极大缩短消费决策时间。在商品竞争高度发达的今天和将来,你的产品对手可以山寨,你的团队对手可以挖墙,你的手笔对手可以更大,惟独:你的品牌,对手拿不走。

注意!是品牌,不是商标!

新互联时代,回到本原:产品体验+品牌认可。才能形成市场认知累积,任何一个没有认知累积度的产品和企业都无法走的更远。

不懂品牌,所谓互联网意识救不了你

因此,新互联时代。我们依然需要品牌,甚至可以断言,只要是产品竞争的社会,我们都离不开品牌。这是商业本性,和商业手段无关。

既然,新互联时代我们离不开品牌,那么就意味着品牌战争将依然继续。不同的是,因为披上了“互联网思维”的外衣,一切似乎显得有点不一样了。那么,品牌战争将如何继续?

一、商业的内核不会改变。任何时代,只要是商品经济,是市场经济,竞争就将不可避免的存在。互联网的发达,以及由此形成的各种新型传播渠道,推介方式,消费习惯等,都只是手段和形式,商业本质不会变。

商业本质就是基于利益考量的商品交易。这种利益简单的讲就是产品使用体验。比如你买相机,不是为了这个可以成像的金属盒子,而是“记忆”。买冰箱不是为了这个可以制冷的铁皮盒子,而是“保鲜”。前者是物化概念,后者是利益获取。围绕这个内核,企业应该知道继续坚守什么。

二、对产品的体验需求不会改变。这个社会不会因为互联网来了,用支付宝购物了,不用出门了,就降低对产品的体验要求。这个要求非但不会降低,反而会更高。因为消费者使用的机会多了,选择多了,比较多了。

市场要求企业对产品的标准更高了,由于竞争起跑线一样了,唯有更专注产品,提升体验感,才能为企业带来持续销售,当前的粉丝经济究其本质就是品牌忠诚度的衍伸。所以,围绕产品做品牌(PIS系统)建设就显得更为重要了。

三、“大而全”将被“小而美”所替代。传统营销时代,企业追求的是规模经济、利用规模降低成本,利用跑马圈地抢占市场,对竞争者造成壁垒。但互联时代最大的特点就是打破了这种态势。因为世界不但是平的,更是通的。企业有可以更低成本直接接触消费者,中间商的地位开始降低。

由于市场对产品的要求提升,精工细节、提升质量、增加竞争力的要求被放在企业面前。所以,分工更细,“小而美”的企业有了屌丝逆袭的可能,并通过第三方平台开拓市场。那些有创意,有想法,执行力强的小型企业率先获得突围,小企业有可能成就大品牌。

四、O2O成为伪命题。线上到线下不再泾渭分明,而是共同交互,不同属性的企业具有不同的线上线下融合模式。原本线上产业做的好的,对于网络营运熟练的企业,完全会在实力大增后选择实体经营。而线下企业营运很不错的实体企业却完全会去开拓电商领域。虽然有风险,但都想全渠道。

五、资本从来没像今天这么重要。如果说以前的资本进入是帮助企业成长,今天则不仅仅是成长,而是快速抢占市场,关闭后来者大门。而资本嗜血的本性也是把双刃剑,创始人出局的是比比皆是。但资本毕竟给了企业非常规扩张的翅膀,一旦成功,后来者连汤都喝不上。而品牌,在碰撞资本时,则让品牌价值通过估值获得体现。你的企业除了需要商业模式、团队、产品,VC同样看中你的品牌。

市场之争最终是品牌之争,产品之争本质是消费体验之争,这既来源于外在表现,也来源于内心感知。互联时代缩短了消费者对产品感知的渠道,放大了感知效应。所以,在这个时代,品牌战争依然进行着,只要有商业竞争,就需要品牌来闪耀。如果觉得难,那是因为你选错了方向;如果觉得容易,那是因为你正巧在风口上。但品牌内核依然是对消费者需求的洞察,以及对高品质的敬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