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日報》整版刊登“閔行區:基層社會治理納入法治化軌道”

《解放日报》整版刊登“闵行区:基层社会治理纳入法治化轨道”

今日,解放日報整版刊登:“閔行區:基層社會治理納入法治化軌道”文章。

近年來,閔行區堅持以民生需求為導向,運用法治方式解決社會治理頑症,促進矛盾糾紛化解,拓寬群眾參與社會治理的渠道,激發群眾參與治理的熱情,推動基層社會治理納入法治化軌道。

如今,在閔行區,法治的春風正沐浴著每一位居民,有規矩,有方圓,有良法善治,有德育家風……

《解放日报》整版刊登“闵行区:基层社会治理纳入法治化轨道”
《解放日报》整版刊登“闵行区:基层社会治理纳入法治化轨道”

《解放日報》頁面展示

依法破除城市頑疾

這兩年,莘莊康城社區發生了由亂到治的喜人變化,背後的奧秘到底在哪裡?其中關鍵,在於不同治理主體實現了共同參與、良性互動,而無論從治理理念還是從治理機制來看,法治元素都在其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解放日报》整版刊登“闵行区:基层社会治理纳入法治化轨道”

居民區人民調解工作室

2016年,在康城社區的“五違”綜合治理過程中,小區瀑布彎道49號成為了接待諮詢點,信訪辦、司法所每天指派一名同志和專業律師一起接待來訪群眾。能夠現場答覆、當面核實的絕不拖到明天,矛盾糾紛儘量做到及時化解、積極引導、有效處置。此外,司法所又在康城鄰里中心設立了法宣站點,每逢週五定點接待,有專業律師解答居民的法律諮詢。同時,為了使調解工作議事有場所,標識醒目化,按照區司法局的統一部署,在康三居委設立旗艦版調解室,有獨立的調解區、辦公區、心理疏導區。

《解放日报》整版刊登“闵行区:基层社会治理纳入法治化轨道”

“和諧家園”法宣站為群眾提供法律諮詢

法治護航拆除七寶鎮九星市場,也是一個值得稱道的經典案例。2016年,七寶鎮九星村被列為上海市“五違四必”整治重點區域及生態環境綜合整治市級重點區塊。七寶鎮以此為契機,將市場升級轉型、“五違四必”整治、商戶清退、村宅動遷和城市規劃設計等工作系統推進,善用法治思維,運用法治方式,積極引入專業律師團隊,成功探索出一套法治化模式保障下的“大型市場整治模式”。

整治過程中,以七寶鎮人民政府法律顧問為班底的律師團隊,在擬定答覆口徑、制定清退政策、起草法律文書、簽訂騰房協議等事項上,從法律層面提出合理化建議,對爭議問題提供法律意見,保障該項工作始終依法依規推進。針對九星轉型升級過程中可能會產生的大量矛盾糾紛,專業律師團隊全程參與商戶清退和村宅動遷工作,設立區鎮村信訪聯合接待室,每天安排工作人員和律師值守,對各類矛盾進行疏導化解,共接待處置信訪人員58批630人次,將信訪矛盾化解在萌芽狀態。堅持依法關閉市場,依靠專業法律團隊,實現零鬧訪、零群糾,七寶鎮順利完成九星市場綜合改造工作有序清退1萬餘戶商戶,拆除各類建築46萬㎡,成功簽約村宅332戶,未發生一起越級集訪事件。

實際上,近兩年,閔行區整合優質法律資源,引入專業律師團隊,全程參與“五違四必”環境綜合整治工作。

分隊駐場,提供對點專業支撐。閔行全區合勤、新閔、中夏旭波等8家律所組織專項法律服務律師團,139名律師分15個團隊32組分別進駐14個街鎮(工業區)拆違現場,設立法律諮詢點,確保每日每組2—3名律師到崗上門約談,解答涉法涉訴問題,暢通訴求表達渠道,做好違建業主思想引導,有效縮短拆違週期。

《解放日报》整版刊登“闵行区:基层社会治理纳入法治化轨道”

保障“五違四必”整治依法穩步推進

全程跟進,打造服務工作樣板。梳理拆違整治適用法律法規,製作《整治規範法律提示》,並以書面形式告知相關主體和對象。設計從簽約到清房、交付、拆除等工作流程,做到主體合法、程序規範。

完善機制,定點清除疑難個案。採用律師團隊會診,運用專業知識和實務經驗提出法律意見,提供物品清點、定製清退等法律服務。對整治過程中涉及證據保全進行公證,實現各業務節點實時透明。

依法治理基層居村

閔行全區有1000多個小區,其中有的是商品房,有的是公租房,有的是動遷房,每個小區居民都希望有好的生活品質,好的物業管理和服務。但是,當“大我”和“小我”的利益發生碰撞時,如何來有效處置?如今,在閔行1042個小區裡,不僅有“片警”,還有了“片律”。

《解放日报》整版刊登“闵行区:基层社会治理纳入法治化轨道”

“片律”解答社區居民諮詢

虹橋居委是虹橋鎮轄區內最早建立的居民委員會,老舊小區多,社區居民對物業公司的服務質量越來越重視,對業委會是否按章辦事,是否從業主利益出發等往往產生不信任感。因此,居民在小區裡但凡遇到一丁點小事情,就有可能成為點燃一個糾紛的導火索,業委會運行不暢,物業公司更替交接問題頻發,導致社區的長效治理體系也難以推進。

《解放日报》整版刊登“闵行区:基层社会治理纳入法治化轨道”

“片律”指導下的社區自治大討論

自2016年5月,閔行區司法部門啟動了“法律服務進社區”項目以來,律師顧問走進了居民區,開啟了一扇依法治理的窗口。運行一年多來,律師顧問參與到業委會規範運行和換屆選舉中,對物業公司更替交接中的問題依法提供專業方案,小區裡的各類糾紛有了化解的途徑,社區治理也逐步走上了法治化的軌道。而社區律師,成了社區治理的穩壓器,居民們親切地稱他們為“片律”。目前,通過推進法律服務資源下沉,閔行區22家律師事務所154名律師分別與546個居村簽訂法律服務協議,簽約率100%,投入法律服務經費達564萬元,實現了每個居村有1名兩年執業經歷的律師提供法律服務。

大到“村規民約”“社區公約”審核,小到樓道整治方案起草,都由“片律”把關,做到服務有生氣,方式接地氣,居民很服氣。“片律”的服務對象除了居委會,還包括業委會、物業公司等,用法律釐清各方關係,為業委會換屆選舉、物業公司選聘等重大事項,提供專業法律支撐,營造基層社區法治與民主參與的互動氛圍,實現專業化法律服務與社會化基層治理深度融合。自2016年5月工作啟動以來,結對律師共提供法律諮詢15405件,參與居村重大管理決策682件,參加居村管理會議1875次,化解矛盾糾紛2310件,處置突發事件531起,舉辦法治講座1598場次,形成“政府出資、律師服務、居村受益”三方共贏的良好格局。

《解放日报》整版刊登“闵行区:基层社会治理纳入法治化轨道”

“黃金議事法則”讓法治建設更民主

閔行區還建立全市首個基層法治評估體系,在全區各街鎮全覆蓋開展法治評估,為基層治理法治化明確了具體的目標、路徑。通過評估,發現並破解了基層治理法治建設的痛點和瓶頸,湧現出一大批諸如“黃金議事規則”、“五彩樓道”、“社區城管工作室”,“問商友”普法平臺等典型案例。86個村居已成功創建民主法治示範村(社區)。

《解放日报》整版刊登“闵行区:基层社会治理纳入法治化轨道”

依法化解社會矛盾

閔行區華漕鎮景平苑小區和景雅苑小區在美麗家園建設中,曾遇到過這樣一件事。由於歷史原因,小區裡原先沒有智能化的門禁設施,治安狀況較差,偷盜案件較多,居民私裝了很多違章防盜門。隨著“美麗家園”建設的推進,違法搭建要拆除,經過排摸發現兩個小區共有86扇防盜門。防盜門都是居民自己花錢買來的,而拆防盜門是完全沒有補貼的,拆除的消息引起了強烈的反響,從居民到業委會,乃至平時很支持居委工作的“三長”,都很有情緒。怎麼辦?

《解放日报》整版刊登“闵行区:基层社会治理纳入法治化轨道”

物業和業委會“老大難”問題有依法解決之道

面對這樣的狀況,居委會班子連夜開會,請來了“片律”——來自上海市新閔律師事務所的史航。史律師到場後,翻出了物業條例、住宅管理條例等,認真細緻地梳理法律依據……隨後,居委召集“三長”、業委會、物業公司還有社區骨幹開會。在會上,史律師從法律的角度,解讀了違章私建防盜門的違法性,從消防安全的角度,分析了私裝防盜門的安全隱患。經過解讀、消化和醞釀,與會人員的思想逐漸達成了共識。在五天的自拆期之後,物業經理重新統計了一下,有58扇防盜門已經全部自拆完畢,而且居民自己主動把自拆的東西統一送到廢品收購站……

美麗家園,不僅僅停留在消除頑症、美化環境、完善功能上,最終還是要形成長效維護家園的基層依法治理體系。目前,閔行區已在社會治理領域全面引入專業法律顧問,幫助基層處理各類社會矛盾,為社區治理提供法治導航。

《解放日报》整版刊登“闵行区:基层社会治理纳入法治化轨道”

農村法律知識講座

全面推進律師參與信訪工作。閔行區已形成較為成熟的第三方力量參與矛盾糾紛化解機制,將律師納入大調解隊伍,特別是律師參與信訪複查、“案清事明”、分級分責和合法合理性評估等重點環節。2016年以來,律師參與信訪複查329件,佔總量的98%,出具法律意見書326份,佔複查事項的97%,為區信訪辦出具複查意見提供了有力的支撐,閔行的複查意見市政府全部維持,成為“鐵案”。律師參與信訪事項合理合法性評估,確保了全區去年合理合法利益訴求的初次信訪矛盾得到了100%化解。針對重大群體性矛盾和信訪積案,全程安排律師團隊參與化解。例如,馬橋鎮彭渡村505戶動遷歷史遺留信訪矛盾,由47名律師組團連續工作七個月,參與梳理形成一戶一檔,十易其稿出具法律意見書,提出詳細的化解方案建議。在市信訪辦的全力支持下,這起連續三年每週都大規模到市集訪的矛盾,最終在今年上半年得到有效化解。

全面構建“訪調對接”、“訪訴分離”工作模式。閔行區在區級層面建立“訪調對接工作室”,入駐金牌人民調解員4名,並通過14個街鎮(莘莊工業區)的司法信訪綜合服務窗口開展訪調對接。迄今,區級“訪調對接”已化解各類信訪矛盾211件,參與調解組織、行業性調委會定期會商、法律諮詢,鼓勵、規範律師進駐交通、醫療等矛盾糾紛易發行業,密切關注“類住宅”專項整治和教育培訓市場整頓中的風險,積極預防及時化解相關矛盾。該區還建立律所與調解組織糾紛化解聯動機制,帶動“警律聯調”工作開展,探索律師參與民事糾紛調解有效途徑,選派30多名律師組成志願團隊參與信訪窗口接待,推進訴訪分離和分類處理。

全面推進社會組織依法調解水平。閔行區把律師參與和“心理干預”等民間調解力量有效銜接,除了“老舅媽”、“一致心理機構”、“夢曉愛心志願團隊”等專業機構外,老黨員、老幹部、婦聯白玉蘭社工等也加入矛盾化解隊伍,通過戲曲、攝影、志願者、舞蹈等活動,使信訪人迴歸理性。近年來,閔行區引入的社會組織多達20多個70多人,推動矛盾化解300多個,其中涉及去京訪積案28個。

法律服務精準便捷

搭建區-街鎮-居村三級平臺,讓公共法律服務更加精準。閔行區公共法律服務中心,強化實體、電話和網絡三類服務平臺的一體化管理、任務指派與事務協調,加強對律師、公證員、人民調解員等服務力量整合。街鎮公共法律服務工作站,引入矛盾糾紛化解、特殊人群幫扶、法律問題諮詢和公證事項辦理等服務。居村公共法律服務工作室,除了普法宣講和定期諮詢外,精準設置“家門口的法律服務菜單”,通過微信群讓律師與群眾面對面交流、點對點幫助,老百姓“不花一分錢、不走冤枉路、不會問錯人”。

依託“閔曉法”微信公眾號,閔行老百姓通過網絡能獲得更便捷的普法體驗和法律服務,閔曉法獨角獸成為閔行區法宣產品的形象代言人。

閔曉法二維碼

兩年來,閔曉法微信公眾號共發帖2628個,閱讀量達322萬,粉絲數達52000餘人,諮詢服務人次達12萬餘人次,月平均閱讀量超過10萬,單帖最高閱讀量超過60萬。

《解放日报》整版刊登“闵行区:基层社会治理纳入法治化轨道”

“閔曉法”在線律師和問答機器人讓群眾有了“掌上法律寶典”

“有法律問題,用微信問吧”。閔曉法微信公眾號推出“曉法AI法律服務機器人”,依託大數據和智能比對系統,建立萬問萬答庫,法律知識秒查,法律問題秒答,隨時為居民提供快捷的普法服務,獲取法律知識像淘寶購物一樣方便。組建“曉法在線律師團”,12名專職律師為閔行居民定製專屬的法律服務,每天2名專職律師在線為群眾實時解答法律問題,實現工作日工作時段5分鐘回,非工作日4小時內回覆。“曉法AI法律服務機器人”、“曉法在線律師團”近1年,已經累計共服務了3萬餘人次,每月服務近3000人次,智能問答準確率已達到70%,人工問答滿意度達98.3%,精準便捷地化解或緩解了許多群眾的法律困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