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娃真的那麼累嗎?也許是因為你沒管住自己!

關注頭條號:好爸媽在線,第一時間學習好爸媽乾貨,成為更好的爸媽!


01

小區的遊樂場裡,一個兩歲左右的小男孩上上下下滑了兩趟滑梯,下來後看到地面上的地板縫隙裡有一些石子,就撿了石子爬上滑梯,把石子一個一個地扔下去,聽完石子咕嚕嚕滾下去的聲音,露出了很開心的笑容,然後自己也滑下去。

下去後又撿幾個石子搖搖晃晃地走向滑梯,重複上面的動作。一口氣滑了十幾趟,後來發現幾片樹葉,又一手拿樹葉,一手拿石子爬上爬下滑了起來,每次聽到石子從滑梯上咕嚕咕嚕地滾下去的聲音,他都露出很滿足的微笑。

這樣一個簡單的遊戲,他不厭其煩地重複了一個半小時,非常專注,非常享受,這個男孩就是我家二寶。

帶娃真的那麼累嗎?也許是因為你沒管住自己!

帶娃真的那麼累嗎?也許是因為你沒管住自己!

其間他有幾次走向我,告訴我他撿到了石子或樹葉,我都很積極地回應他:“哦,媽媽看到你撿到了石子。““媽媽看到你把石子放到滑梯上滑下來了,原來石子也會滑滑梯的啊。”

有時他走向我並沒有給我說什麼,只是確認我還在他身邊,就好像回來充電一樣,充了就馬上離開了。

我每天帶他在戶外活動兩三個小時,很多時候即便手上沒有玩具,身邊沒有遊樂設施,他也總能找到自己玩樂的遊戲,有時是撕樹葉,有時是抓泥土扔向樹根圍欄裡,有時是走平衡木或者上上下下走臺階。

每一種玩樂方式他都會很投入、很享受。有時也會邀請我和他一起玩,很少纏著我哭鬧。也因此,周邊很多人都表揚他是一個很乖的孩子,說他好帶、不鬧人。

02

而在我看來他和其他的孩子沒什麼不同,據我觀察那些說自己娃不好帶的家長,大都是因為經常跟在孩子屁股後面說這些話:

“你還太小了,不能玩這個的。”

“你不行,不能玩這個。會摔跤的。”

“你不能拍這個,不能破壞公物。”

“你不能爬這麼高,摔下來會疼的”

“你不好好玩,回家啦。”

“給你說了多少遍啦就是不聽,看,碰到了吧。”

(一連串的“你不能”正在向孩子暗示他是一個懦弱的人。)

帶娃真的那麼累嗎?也許是因為你沒管住自己!

帶娃真的那麼累嗎?也許是因為你沒管住自己!

“不能搶別人的東西,玩你自己的。”

“你這孩子真是的,自己家裡有卻不玩,幹嘛非要玩別人的。”

“你要學會分享,把你這個玩具給小朋友玩一下。”

“你不分享,媽媽不喜歡你啦,不是個乖孩子,小氣鬼。”

(強求孩子分享,讓孩子最後真得成了一個“小氣鬼”)

“不要跑,你不能去那裡,有危險。”

“不能玩泥巴,髒死了。”

“不能玩水,等一下把衣服弄溼了會感冒的。”

“不能玩石子,扔到小朋友頭上會疼的。”

(一連串的“不能玩,不能碰“,讓原本對一切好奇的孩子慢慢地沒了探索的慾望。)

帶娃真的那麼累嗎?也許是因為你沒管住自己!

帶娃真的那麼累嗎?也許是因為你沒管住自己!

“這沙子太髒了,你不能玩,想玩就玩一下吧。”

“玩沙子不是這樣玩的,你知道嗎?”

“鏟子要這樣拿,知道嗎?你這樣怎麼玩啊?”

“不要搶別人的東西,你要別人的東西要用嘴巴說,你要懂得溝通知道嗎?”

“你這樣玩,沙子弄進眼睛裡不能哭啊。”

“那裡有別的小朋友了,你不要過去,你自己在這邊玩,聽到沒有。”

“媽媽給你說了多少遍了,你怎麼不聽啊?你這樣玩會把沙子弄到眼睛裡。”

“你怎麼總是不聽媽媽的話啊,你不能搶別人的東西,要用嘴溝通。”

………

(像個直升機一樣重複嗡嗡幾分鐘)

帶娃真的那麼累嗎?也許是因為你沒管住自己!

帶娃真的那麼累嗎?也許是因為你沒管住自己!

兩歲多的小女孩一直不知所措,發呆了一會起身抬手拍了一下身邊的小朋友。

“你怎麼打人啊,你自己要玩沙子的,不好好玩還打人,快點給人家道歉,走吧,不玩了,回家。”

哇,哇,哇……

“你還哭,趕快回家,帶你出來玩累死了。”

“要做個有禮貌的孩子,懂不懂。”

“快叫爺爺奶奶,不叫就不帶你去公園玩啦。”

“沒禮貌,沒人喜歡你。”

“不叫人不是乖孩子,長大了沒人喜歡你。”

(給孩子貼負面標籤,讓孩子感覺自己就是一個壞孩子。)

帶娃真的那麼累嗎?也許是因為你沒管住自己!

帶娃真的那麼累嗎?也許是因為你沒管住自己!

“你長大了要認真學習,學習不好就會像流浪人一樣沒飯吃。”

“你長大了要孝順爸爸媽媽爺爺奶奶,你看現在帶你這麼辛苦。”

“你長大了要聽爸爸媽媽的話,這樣會少走彎路。”

(站在道德制高點,講盡人生道理,孩子不但不理解,也會感覺被綁架了一般沒有自由。)

像上面這些話,幾乎每天都能在一些遊樂場或孩子聚集的地方聽到,說這些話的父母無疑都是一些關愛孩子負責任的父母。

他們喜歡用語言去教育孩子,總感覺少說一句,孩子就會吃虧,就會變壞或遭遇安全隱患。

03

以前聽到這些話時,我會感覺這些照看孩子的父母很細心。經過這幾年的學習和成長,再聽到這些話我總感覺是一堆“正確的廢話”。

因為這些正確的話說給孩子後,對他的成長不一定有利,有些還有害,孩子也沒幾句能聽進去。

很多父母常常會因為對孩子的一些“要求”而和孩子發生對抗、爭執,因為孩子天生好奇並充滿活力,他需要不停地“折騰”去探索這個世界,父母(或其他看護者)不允許或不滿意他的“折騰”方式,孩子就會反抗,父母就說這個孩子調皮、好動、不好帶。

帶娃真的那麼累嗎?也許是因為你沒管住自己!

帶娃真的那麼累嗎?也許是因為你沒管住自己!

玩水,擔心溼衣服;玩泥巴,擔心弄髒衣服;爬高爬低,擔心摔傷……還怪孩子不好好玩,有時我真的很納悶這類家長眼裡的“好好玩”具體是什麼標準,也許在他們眼裡溼幾件衣服或摔個跟頭比孩子的身心發展還重要吧。

如果我是孩子,我會感覺父母一些要求的話語像直升機一樣在我頭上盤旋,時間久了我會自動關閉自己的耳朵,充耳不聞。

孩子和大人發生對抗,還有一個原因是父母沒有真正的看見、理解孩子:孩子的每一個行為都有他的積極意義,並且是好奇心驅使他有那樣的行為

比如扔石子,他也許是在體驗大小石子扔出去落地的聲音,或者體驗扔大小石頭所需的力量不同,或者是在體驗大小石子拿在手裡的重量不同等等,具體是他在體驗哪一種我們不得而知,但是肯定它的積極意義。

帶娃真的那麼累嗎?也許是因為你沒管住自己!

帶娃真的那麼累嗎?也許是因為你沒管住自己!

再比如:孩子玩泥巴玩水,他的精細動作一定得到了鍛鍊;孩子爬高爬低他身體的協調性一定會得到鍛鍊。

事實上,每個孩子來到世上都是一粒充滿智慧的種子,內在已經蘊含了成就自己人生所需要的足夠資源,根本不會因為我們少說一句話,遭遇天大的安全問題或成為一個問題孩子。

家長之所以要說出來只是在滿足自己的需求罷了,感覺說出來就是盡責了。但是很多時候僅僅是說出來了,孩子並沒有接收到,也沒有因此變好。

有時還會讓孩子養成對家長的話“左耳聽右耳出”的習慣。

帶娃真的那麼累嗎?也許是因為你沒管住自己!

帶娃真的那麼累嗎?也許是因為你沒管住自己!

生活中,一個不能自由爬高爬低的孩子身體協調性會比較差,也會更容易摔跤;

一個不被允許玩沙玩水的孩子精細動作也會稍差;

一個一歲內不被允許吃手的孩子,就不能很好地體驗自己和他周圍的世界,也就不能建構好自我;

一個不能自由玩耍的孩子專注力更差。

相反,如果我們允許孩子自由的探索,他雖然會經歷各種不適或小挑戰,但是他的安全意識也會因此形成、強大起來,長大後也會更加自律。

因為他的內心是篤定的(不用反抗父母的管制、沒有內耗,就會慢慢對自己的行為負責),他知道一些事物的安全邊界在哪裡。

04

如果父母在孩子專注於某件事時,跟在孩子後面說個不停,還會破壞孩子的專注力。

孩子天生具備專注力,保護孩子的專注力就是最好的培養了。

日常生活中經常會有這樣的事例:

一個孩子從桌子上端著一杯牛奶搖搖晃晃地走著,一邊努力保持身體的平衡,一邊緊盯杯子裡的牛奶。這時身邊的大人發現了,大聲喊:“唉呀,你不能端它!”

見孩子不放,又不停地叮囑:“慢點慢點。”結果很多時候孩子會受大人叫喊聲的干擾,要麼將牛奶撒了一地,要麼將杯子丟在了地上。

帶娃真的那麼累嗎?也許是因為你沒管住自己!

帶娃真的那麼累嗎?也許是因為你沒管住自己!

六歲前的孩子的學習都是通過感官進行的,他需要用手去摸,用鼻子去聞,用眼睛去看,用耳朵去聽。並且他們的行為需要一遍遍重複,有時會顯得刻板、無用。

父母只需要給他提供豐富的環境,在安全的範圍內任由他自由探索就是最好的學習和體驗方式,當孩子投入地玩耍時,他的身心(注意力)是關注在當下的。

孩子用身體去體驗、去感受,就是身;孩子的頭腦就是心。

當父母不允許孩子碰東摸西或強迫孩子做他不願意做的事情時,孩子的身心就分離了。

分離,意思是說,當孩子的身體想要去玩,頭腦卻害怕不聽話,父母會不喜歡或會被拋棄,身心掙扎、糾結著到底要怎麼辦時,孩子的專注力就自然消失了。

一個人只有身心合一,才能專注並享受眼前的事情,也才能把事情做好。

這不就是我們父母希望看到的孩子的生命狀態嗎?

很多孩子長大後不會玩和這點也有關係,因為他從小沒被允許自由地玩過,身心也沒有統一過,自然不能沉下心來發展自己的興趣愛好。

帶娃真的那麼累嗎?也許是因為你沒管住自己!

帶娃真的那麼累嗎?也許是因為你沒管住自己!

有時孩子在玩樂時會停下來發呆良久,父母會很關心地催促孩子:“快玩啊!”擔心孩子無聊了就拉他進行下一個遊戲。

殊不知,孩子正是在無聊、空閒中去發展想象力和創造力的,他要去學會聽到自己內心的聲音,需要在無意中撞到的事物中去遇見新的發現,在自由探索嘗試中去試錯。

對於大一點的孩子,更需要在張弛結合的節奏中,保存心理復原力和心靈的活力,不被過早榨乾。

只要孩子折騰的事情對自己、對他人、對環境沒有影響。父母管住自己,做一個觀察者,用欣賞的眼睛看孩子,儘量不干涉孩子自由玩耍,

你一定會欣喜於孩子的點滴進步。安靜地跟著孩子當然不是坐在孩子身邊刷手機,因為我們要時刻準備保護孩子的安全,在他需要我們的幫助時扶他一把;在他需要我們加入他的遊戲時和他一起互動;在他需要回來充電確認我們還在時看到我們的笑臉。

你也一定能收穫一個會玩、專注、有趣、自信自律、內心充滿力量的孩子。

本文作者|馮淑華 兩個男孩的母親, 親子閱讀推廣者,國家高級家庭教育指導師和美國正面管教講師。育兒的路上一直堅持慢養理念、學習兒童心理學和家庭教育知識,邊學習學實踐的路上曾開展《幼小銜接》講座和《正面管教》家長學習課程,得到眾多家長的好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