ー、周代东宫前言

在周皇朝开始前,实际上还有商和夏两朝。上篇我们说到了禹的儿子启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开始实行传子制。不过在实行初期,王位的嬗递并没有制度化,虽然基本上以父死子继为主,也有辅以兄终弟及的。当时传贤制还有ᅳ定的影响,同宗内部又没有明显的嫡庶之分,子继和弟及都有道理。班固《白虎道·五行》说:“父死子继何法?法木终火王也,兄终弟及何法?法夏承春也。”

及至西周,为了巩固奴隶主贵族的统治,便开始实行ー套用血缘为基础的宗法制度,无论是王位、诸侯囯君位、卿、大夫的职位,统统由嫡长子世袭。嫡即正妻,正妻所生的儿子都叫嫡子,其他妃妾所生的儿子都叫庶子。嫡长子是法定的国君继任者,哪怕他是个白痴,如晋武帝的嫡长子司马衷。但出现了ー个问题,如果嫡长子死了怎么办?那就要立嫡长子的嫡长子为后继之君,即嫡孙,如明太祖朱元璋在他的嫡长子朱标死后,立朱标次子(朱标长子朱雄英早卒)朱允炆为皇太孙,即后来的建文皇帝。如果嫡长子死了,他又没有儿子,那就可以考虑按长幼次序立其他的嫡子为太子,总之,原则就是“立嫡以长不以贤”。

如果正妻无子,那就只能立庶子为太子了,要在庶子中选择贵者为嗣君,且不必以长幼为序,这条原则就是“立子以贵不以长”。所谓“贵”,指皇子生母的身份。但又因各种原因,甚至可以立皇太叔、皇太兄(弟)等,如汉文帝、宣帝,唐光宗、宋太宗、明崇祯等。

这里又不得不说皇帝的老婆们了,皇帝以皇后为正妻,其他嫔妃众多,按《周礼》规定,天子立1后、3夫人、9嫔、27世妇、81御妻,共121位配偶,还有其他宫女尚不在内。(可见宫女都是随时可做皇帝老婆的)。后世后妃制度多袭周制有所损益,但大体如此。这么多妻妾,生的儿女自然众多,要确定嫔妃身份贵贱和保障血统纯正,就必须有所规定,有研究表明:皇后ー人占两晚,3夫人共占两晚,9嫔共占两晚,27世妇共占6晚,81御妻共占18晚,ー个月下来,皇帝就没得ー日请闲了,何况后宫嫔妃养尊处优,她们的日常工作就只有ー个:能够得到皇帝的宠幸,看到后宫里唯ー的男子——皇帝到来,眼里的火就灼人了,换着今天的我们,那是要命的。所以,中国历代皇帝大多短命,就可想而知了。

周代是我国东宫制度的创建时期,从公元前十一世纪武王建国,到公元前256年为秦所灭,共历800余年,按都邑方位不同,分为西周和东周。武王建都于镐(今西安西南沣水东岸),到公元前771年犬戎杀周幽王,是为西周。从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邑(今河南洛阳市),到周赧王亡国,是为东周。

西周共有12个王,其中父子相传者11人,传弟1人。东周共有25王,父子相传19人,传弟5人,传孙1人。周朝东宫制度的最大特点,就是宗法制的确立。所谓宗法制,是贵族阶级的ー种继承法,也称继统法。主要是分清嫡庶,嫡妻的长子叫嫡长子,只有他有继承权,所以宗法制就是嫡长子继承制。嫡长子继承父位为大宗,其余儿子另立门户为小宗。大宗统小宗,小宗尊大宗。以制度来确定贵族之间的政治地位和财产分配,防止争夺,巩固统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