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昆曲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昆曲

昆曲《桃花扇》剧照

昆曲又称昆腔、昆山腔、昆剧,是现存的中国最古老的剧种之一,起源于明代(公元14—17世纪)。元末明初南戏发展到昆山一带,与当地的音乐、歌舞、语言结合而生成的一个新的声腔剧种。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昆曲

昆曲表演用锣鼓、弦索及笛、箫、笙、琵琶等管弦和打击乐器伴奏;昆曲的舞蹈动作主要分作两类,写意的舞蹈、抒情舞蹈,具有丰富的表现力。中国戏曲自形成以来一直在舞台上流传,随着时代的变化,从剧本到声腔、表演不断变革,昆曲则变化较少,对戏曲传统特点保留较多,剧目又极为丰富,被称为“活化石”。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昆曲

2008年3月9日 南京 昆剧《浣纱记 寄子》

嘉靖年间经过魏良辅等人的革新,昆山腔吸收北曲及海盐腔、弋阳腔的长处,形成委婉细腻、流丽悠长的“水磨调”风格,昆曲至此基本成型。梁辰鱼将传奇《浣纱记》以昆曲形式搬上舞台,使原来主要用于清唱的昆曲正式进入戏剧表演领域,进一步扩大了影响。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昆曲

万历年间,昆曲从江浙一带逐渐流播到全国各地。明代天启初年到清代康熙末年的一百多年是昆曲蓬勃兴盛的时期。清代乾隆年以后,昆曲逐渐衰落下去。经过长期的舞台实践,昆曲在表演艺术上达到了很高的成就,歌、舞、介、白等表演手段高度综合。随着表演艺术的全面发展,昆曲角色行当分工越来越细,主要角色包括老生、小生、旦、贴、老旦、外、末、净、付、丑等。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昆曲

各行角色在表演中形成一定的程序和技巧,对京剧及其他地方剧种的形成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昆曲表演包括唱、念、做、打、舞等,这些内容亦是培训京剧演员的基本科目。昆腔及其戏剧结构(旦、丑、生等角色)亦被其他剧种所借鉴。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昆曲

像晋剧、蒲剧、上党戏、湘剧、川剧、赣剧、桂剧、邕剧、越剧和广东粤剧、闽剧、婺剧、滇剧等等,都受到过昆剧艺术多方面的哺育和滋养。因此昆曲被称为“百戏之祖,百戏之师”。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昆曲

2001年,“昆曲”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首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

2006年,“昆曲”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资料来源: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