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制网评:各方合力治霾 蓝天白云触手可及

法制网评论员 王婧

雾霾,这一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话题是各国都面临的棘手问题。面对治理雾霾这样的公共话题,陈述事实者有之,抨击政府者有之,指责工业企业排污者有之,建言献策者亦有之,附和凑热闹者更是不计其数。

不可否认的事实是,大气污染是一个公共问题,不仅仅是治理的问题,更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做好打持久战、攻坚战的心理准备。大气污染的性质决定了对它的防控治理得是一个多方主体参与的过程。除了政府采取宏观治理举措外,更需要市场、社会、公众等多元力量共同参与、紧密合作、协同努力。

在刚刚过去的2016年,京津冀协同治霾最为突出的亮点,是在应对重污染天气时,京津冀及周边区域实现区域高级别、大范围预警应急联动。提前采取应急响应措施有效减轻了重污染天气影响,将污染级别降低了一个等级。

京津冀三地协同治霾、联防联控取得的一些成果,让人们对目标达成充满希望。在此过程中,除了完善京津冀地区的联防联控雾霾机制、强调政府主体责任之外,不能忽略其他主体共同参与的主动性,应努力调动政府之外的其他主体参与治理的积极性。

在针对大气污染问题的法律法规方面,国家已经制定了大气污染防治法。为应对日益严峻的大气污染,该法前后经过多次修订。总体而言,该法在制度设计上越来越趋于严格。此外,新修订的环境保护法以及大气污染防治法都相继取消了处罚上限,并规定了“按日计罚”制度,处罚“上不封顶”,这项惩罚措施也不可谓不严。

在出台各类防控大气污染的相关法律政策文件时,相关职能部门还可以明确公众参与,尤其是各种民间环保组织、社会团体参与大气污染防控的权利与范围,切实在计划、监测、执法等环节赋予公众知情权和参与监督权。

有了健全的法律法规,更需要坚定不移的“铁腕”执行力。解决大气污染问题,关键还在于法律能够得到有效执行,敢于落实责任追究机制,严惩违法行为。除环保部门加强监督执法力度外,也要呼吁全民监督,借助公众的力量共同治污,重拳出击,严格查处,让违规排放无所遁形。

在工业企业防治大气污染方面,自身应加强自律,创新绿色生产。以机制创新、生产转型和技术升级作为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从减少污染物排放量、循环利用污染物、优化工业产业结构、加快转型升级着手,实现绿色、低碳、可持续的发展路径。

同时,公众也应培养和增强自身环保意识。环境保护离不开每个人的自觉行动,公众应树立环保优先意识、培养环保宣传意识、提高环保参与意识。日常生活中,大家可以选择绿色出行,少开车,节能减排从一点一滴做起;春节临近,烟花爆竹类产品进入消费旺季,少放爆竹以减轻雾霾,改变观念从身边小事做起。

应该认识到,西方国家也曾经历过空气质量由坏到好的过程,我们可以借鉴国外成熟经验。治理大气污染没有“速效药”,国外那些曾身陷“霾伏”的城市也都曾经历了长期的系统治理,有些仍在和雾霾“做斗争”。从他们的经验来看,大气污染治理工作都是从自上而下的政府主导型,逐渐转向多方参与的自下而上的公众参与型。

总之,在大家对蓝天白云、清新空气的迫切期盼中,办法总比困难多。在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齐头并进的问题上,需要全社会形成合力、团结一心,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