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證中關村創新發展40年》第三集《成長》(視頻文字版)

系列專題片《見證中關村創新發展40年》

是海淀區融媒體中心為紀念改革開放40年、中關村創新發展40年而傾力奉獻的收官之作。共分為《拓荒》、《創業》、《成長》和《使命》四個篇章。該片集合了眾多珍貴的一手視頻資料,採訪了眾多中關村建設的親歷者、參與者和建設者,從本土視角出發,回顧中關村40年發展歷程,以此致敬中關村創新發展的拓荒者、創業者和繼承者、致敬具有世界眼光的政府職能部門、致敬每一個奮力託舉中關村的管理者、致敬這個偉大變革的時代!

第三集《成長》

《見證中關村創新發展40年》第三集《成長》(視頻文字版)

轉眼到了1999年,這已經是北京市新技術開發試驗區成立後的第11個年頭。這十一年間,在不斷的探尋摸索中,試驗區開創了一整套創新性的管理制度和發展思路,特別是提出了“二次創業”發展戰略,推動中關村民辦科技機構,迅速向現代化高技術公司轉變。

《見證中關村創新發展40年》第三集《成長》(視頻文字版)

《中關村》雜誌社社長(時任《海淀新聞》副總編輯)衛漢青:二次創業在你創業的基礎上,不光是創起來了,還要升級,資本的國際化、股權化,包括融資多元化,還有技術創新化。

“二次創業”戰略,助推中關村企業迅速發展,148家企業,總收入9億元——這是北京市新技術產業開發試驗區剛成立時的數字;而僅僅是五年後的1993年,這裡的企業總數已有3769家,技工貿總收入增長至136億元。

《見證中關村創新發展40年》第三集《成長》(視頻文字版)

1999年6月5日,在北京市新技術產業開發試驗區蓬勃發展的基礎上,國務院正式作出了《關於建設中關村科技園區有關問題的批覆》,原則同意北京市關於加快建設中關村科技園區的意見和關於中關村科技園區的發展規劃。

從中關村科技園區時期開始,中關村改革創新的強大功能開始由海淀區向北京市其他區縣輻射,並最終形成中關村一區16園格局。

《見證中關村創新發展40年》第三集《成長》(視頻文字版)

北京市民營科技實業家協會原會長 紀世灜:1999年到現在出現了一整套的政策,什麼6+1、什麼各種扶持政策,金融改革,什麼風險投資,還有各種各樣的政策,一整套的配套政策,說實在背都背不出來。只要你有需求,政策裡都有條文

這一年,日後中關村最為著名、也是人流最為密集的三個地方:硅谷電腦城、太平洋電子城、海龍大廈相繼開業。在熙熙攘攘、懷揣夢想的人群中,就有後來小米公司的創始人----雷軍。多年之後,在“中關村創新之夜”的活動現場,他仍然風趣地提到了當年“混”在中關村的日子

《見證中關村創新發展40年》第三集《成長》(視頻文字版)

小米公司創始人 雷軍:剛才用友的王文京王總說他也習過我的軟件,一下子讓我想起了三十多年前,一個大學沒畢業,二十多歲的年輕人,在混中關村……

那時,面臨世紀之交的人們,內心中創業的躁動似乎特別強烈。“混”在中關村的不只是雷軍,還包括後來搜狐的張朝陽、百度的李彥宏、中星微的鄧中翰等剛從海外學成歸來的學子。在國外,他們學習和掌握了前沿科學技術,又恰逢北京市和海淀區出臺了一系列人才政策,吸引留學生歸國創業。這些海歸人才的相繼加入,引領著中關村進入了又一個黃金時代。

《見證中關村創新發展40年》第三集《成長》(視頻文字版)

清華科技園發展中心主任 梅萌:那幾年吧,中關村,海淀,幾乎和其他所有的國家大學科技園都簽了約,來推動留學人員創業園的發展。各種各樣的政策,吸引海歸的政策,吸引各種各樣人才的政策,然後一大批海歸,帶著核心技術回國來創業。

《見證中關村創新發展40年》第三集《成長》(視頻文字版)

北京市留學人員海淀創業園主任 趙新良:我們留創業園就是儘可能地為企業做出各種政策支持。當時有中關村創業基金。還有,我們區裡出臺了許多支持企業發展的政策。包括研發費用。專利實施。等等,在很多方面有很多的資金支持。

為了更好地吸引人才,給留學人員創業提供服務,2000年1月3日,“中關村創業大廈”揭牌,這是此時海淀建設的最大高新技術企業孵化器項目。“孵化器”這個新名詞開始在中關村變得耳熟能詳,很少再有人鬧出“畜牧業的”笑話。

《見證中關村創新發展40年》第三集《成長》(視頻文字版)

北京市留學人員海淀創業園主任 趙新良:後來我們發現孵化企業需要更大空間,需要發展。後來2001年我們建了中關村發展大廈,再後來就建了中關村生物醫藥園

這一邊,剛剛進入中關村的歸國創業者們意氣風發、準備一展身手;另一邊,一位年過六旬的老人,經常站在白頤路的這座天橋上,熱切地關注著中關村的每一步發展。他,就是當年被稱為“中關村第一人”的陳春先。

1985年,陳春先徹底從中科院辭職,脫離體制成為一個沒有職業的人,試圖全身心投入到他理想中的“硅谷”建設中去。然而,歷史上每一次變革的先行者,往往都不是利益的收穫者,陳春先也未能逃脫這樣的宿命。中關村,從當初的電子一條街蓬勃發展成為現代化的科技園,而最先起步的陳春先卻逐漸淹沒在茫茫商海之中。

對此時的陳春先來說,歲月留下的是苦澀中略帶甜蜜的記憶。有人說如果不是1980年他的那個選擇,他肯定會是中國科學院院士。可也有人說,如果不是1980年他的那個選擇,也許就不會有後來那個生機勃勃的中關村。

《見證中關村創新發展40年》第三集《成長》(視頻文字版)

中關村首家民營科技機構創始人 陳春先:我自己並不對我的選擇後悔,中關村也可能只是個序幕,深入一步的變革還在後頭,那麼這一代人註定他要做這個事情。我相信我沒做這個事情,其他人也會做。無非就是我做了應該做的事情。

2004年,陳春先因病去世,為了紀念他們這些中關村創新發展史上的先行者和探路者,2018年12月7日,在中關村展示中心,一場名為“海淀.逐夢之路”的中關村創新文化展盛大開展。展覽組織方用心地將陳春先當年創業的舊倉庫進行了原樣復建,陳春先的兒子陳新宇千里迢迢從深圳趕來。他站在父親的老照片面前,感慨萬千。。。。。。

《見證中關村創新發展40年》第三集《成長》(視頻文字版)

陳春先之子 陳新宇:那個時候你看他們的服裝都能看出來,還是比較清苦的,和現在比。這個我記得是在1984年,具體時間是在1983年2月,應該看出來,但是那個時候我父親也挺年輕的,他們也都挺年輕的。

距離陳春先開始創業二十年後,2000年6月,白頤路正式更名為中關村大街,全程九公里,成為一條科技發展、創新創業的主軸線。

《見證中關村創新發展40年》第三集《成長》(視頻文字版)

2000年4月18日,總佔地面積51.44公頃的中關村西區開發建設正式啟動。

海淀電視臺在當晚的新聞中播出了這條消息。此時的海淀區廣播電視局已經有了自己的有線電視臺,不再僅僅是北京電視臺的記者站了。

《見證中關村創新發展40年》第三集《成長》(視頻文字版)

海淀區新聞中心原副主任(時任海淀區廣播電視局電視科科長)張春民:

以中關村這一塊為輻射區家家戶戶拉電視網,又向外輻射,越來越廣泛 ,輻射到大半個海淀區,中關村大概有兩萬多戶有網的,海淀電視臺就建起來了

《見證中關村創新發展40年》第三集《成長》(視頻文字版)

海淀區融媒體中心編委會編委 關心:我是廣播員,1995年剛建臺的時候,那時候招人比較困難,那時候我35歲,領導找我談電視新聞你兼著播,我感覺年紀有點兒大。。。挺有畏難情緒的,我說我不合適,單位領導說合適不合適,這是工作,需要你就上吧,就這樣我成了海淀新聞,應該說第一任的主播

被領導趕鴨子上架的關心,就這樣成了電視臺的女主播,而且一干就是十幾年。

進入新世紀,為了支持中關村西區建設,關心所在的海淀區廣播電視局也和區委區政府一起,從海淀鎮整體搬遷出去,分散在不同地點臨時辦公。

《見證中關村創新發展40年》第三集《成長》(視頻文字版)

海淀區融媒體中心編委會編委 關心:

2001年2002年,兩年多的時間,我們一直在海淀百貨大樓華奧商廈,我們在華奧商廈四層辦公。

從當年的華奧中心一拐彎,就是著名的海淀圖書城,也是多年以後創新創業者聚集地-----中關村創業大街。不過,那時候的關心他們想象不到今天的創新創業熱潮,會在這條大街上開展得如火如荼,只是在工作之餘,到圖書城逛逛,買幾本新書充實自己。

《見證中關村創新發展40年》第三集《成長》(視頻文字版)

圖書城的眾多書店裡,有一類書是必不可少的,那就是新東方的培訓教材。1993年,離開北大兩年後的俞敏洪,在中關村的一間陋室裡創辦了新東方學校,專門為出國留學人員提供語言培訓。此時,經過近十年的快速發展,簡單的幾間教室已經遠遠滿足不了新東方的發展需要,亟需進一步拓展培訓場地。恰逢其時,中關村西區建設開始了。

《見證中關村創新發展40年》第三集《成長》(視頻文字版)

新東方教育集團創始人 俞敏洪:

我知道中關村西區會變成中關村一個核心區的。。。因為在買這個樓之前其實新東方可以買另外一個樓的。。。當時那個樓三萬平方,也只要三個億,而這棟樓只有一萬多平米而要三個億,我後來還是選擇這個。

雖然離開了北大,俞敏洪卻有著強烈的北大情結,學校選址一定要在北大三公里之內,而中關村西區的發展前景和海淀區委區政府政府細緻周到的服務,讓他在這裡一待就是十幾個年頭,而且“待得還比較舒服”。

《見證中關村創新發展40年》第三集《成長》(視頻文字版)

新東方教育集團創始人 俞敏洪:提供各方面政策上支持甚至資金上的支持,稅收上優惠的支持還有領導人跟你交流問候的支持,在別的地方還是蠻難得的。比如說咱們海淀區委的領導,不光區長區委書記,過段時間就發一個微信說老俞,你有什麼需要幫助的?

和俞敏洪一樣,都是從體制內下海、希望用一種新的方式實現自我價值的王文京,在中關村始終是個特立獨行的人。他不僅在用友創立之初,堅定地選擇了私營,並且在一開始就沒有走大多數企業所走的貿易之路,而是始終專注於做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企業軟件。

2018年12月6日,適逢用友公司成立三十週年,兩天之後,王文京在《中關村創新之夜》主題活動上,對自己當年身為個體戶的創業經歷做了一個深情回顧。

《見證中關村創新發展40年》第三集《成長》(視頻文字版)

用友網絡股份公司董事長兼CEO 王文京:我們當時就是一個個體工商戶,但我們可以去接收國家機關調配來的幹部。可以接收應屆大學畢業生。個體工商戶就可以享受這種待遇。在30年前。這種開創的精神,所以特別感謝我們當年這些老領導這種擔當和開創的精神。

王文京十分感慨,三十年後用友還在這裡,還“活”在中關村,從1.0版本的財務軟件,升級到後來2.0版本的企業管理系統,再到今天的3.0版本大數據和雲服務,用友的每一步發展都和中關村相伴相生。

2002年5月22日,海淀報社將原有的《北京試驗區》報改名為《中關村科技園區》,以便更好地報道蓬勃發展的中關村企業建設情況。

《見證中關村創新發展40年》第三集《成長》(視頻文字版)

《中關村導刊》記者王曉娟:上世紀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創辦的《北京試驗區報》,到現在的《中關村導刊》,中間經歷了20多年,換了三次名,內容一直沒有變,主要是關注科技園區和企業。

《見證中關村創新發展40年》第三集《成長》(視頻文字版)

海淀報編輯 張文舉:我1999年10月1號到的海淀報社。(當時)辦公條件特別有限,我印象特別深,當時傳真機有一個,根本就不像現在,有qq、有網絡,電話就一部就在傳達室。

2006年2月28日,海淀報與海淀區廣電中心合併,組建海淀區新聞中心。此次合併,相比北京市其它區縣,海淀區屬媒體提前十二年,走上了媒體融合探索之路。

《見證中關村創新發展40年》第三集《成長》(視頻文字版)

在中關村科技園區階段,海淀區域內的專業園區和產業基地不斷湧現、發展壯大。以清華科技園為代表的大學科技園,和以海淀留創園為代表的留學人員創業園走上了內涵式發展道路,而以中關村軟件園、永豐產業基地為代表的專業園區開始暫露頭角,影響力漸增。

中關村,始終是中國高技術產業的一個創新源頭。

《見證中關村創新發展40年》第三集《成長》(視頻文字版)

第三集《成長》到這裡就結束了,我們會繼續為您帶來系列專題片《見證中關村創新發展40年》的後續內容,敬請期待!

我們將為您帶來更多資訊

感謝您關注海淀融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