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材料必備故事素材,增加文章趣味性!

1.【牛頓力學三定律】總理女士是物理學博士,我由“牛頓力學三定律”聯想到如何更好推動中德關係發展。一是牢牢把握中德合作的“慣性”。合作是中德關係的主旋律和大方向,雙方要堅持不動搖。要繼續加強高層交往,用好政府磋商、戰略對話等機制,不斷提升戰略互信。二是通過深化務實合作提升中德關係的“加速度”。中國正在以改革促調整,以調整促發展。我們有信心實現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為中德合作提供更多機遇。兩國要強化夥伴和機遇意識,本著互利雙贏、共同發展的精神,不斷擴大利益交融,全面深化務實合作。三是減少兩國關係發展的“反作用力”。雙方要著眼共同利益,求大同,存小異,減少兩國關係發展的阻力。

2.【康熙學西學】有的學者研究表明,康熙曾經對西方科學技術很有興趣,請了西方傳教士給他講西學,內容包括天文學、數學、地理學、動物學、解剖學、音樂,甚至包括哲學,光聽講解天文學的書就有100多本。是什麼時候呢?學了多長時間呢?早期大概是1670年至1682年間,曾經連續兩年零5個月不間斷學習西學。時間不謂不早,學的不謂不多,但問題是當時雖然有人對西學感興趣,也學了不少,卻並沒有讓這些知識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起什麼作用,大多是坐而論道、禁中清談。

3.【《皇輿全覽圖》】1708年,清朝政府組織傳教士們繪製中國地圖,後用10年時間繪製了科學水平空前的《皇輿全覽圖》,走在了世界前列。但是,這樣一個重要成果長期被作為密件收藏內府,社會上根本看不見,沒有對經濟社會發展起到什麼作用。反倒是參加測繪的西方傳教士把資料帶回了西方整理發表,使西方在相當長一個時期內對我國地理的瞭解要超過中國人。這說明了一個什麼問題呢?就是科學技術必須同社會發展相結合,學得再多,束之高閣,只是一種獵奇,只是一種雅興,甚至當作奇技淫巧,那就不可能對現實社會產生作用。

4.【科技革命】在綿延5000多年的文明發展進程中,中華民族創造了聞名於世的科技成果。我們的先人在農、醫、天、算等方面形成了系統化的知識體系,取得了以四大發明為代表的一大批發明創造。馬克思說:“火藥、指南針、印刷術——這是預告資產階級社會到來的三大發明。火藥把騎士階層炸得粉碎,指南針打開了世界市場並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術則變成新教的工具,總的來說變成科學復興的手段,變成對精神發展創造必要前提的最強大的槓桿。”近代以後,由於國內外各種原因,我國屢次與科技革命失之交臂,從世界強國變為任人欺凌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國家,我們的民族經歷了一個多世紀列強侵略、戰亂不止、社會動盪、人民流離失所的深重苦難。在那個國家積貧積弱的年代,多少懷抱科學救國、教育救國理想的人們報國無門,留下了深深的遺憾。

5.【貧困馬克思寫就《資本論》】縱觀人類歷史,凡有成就者,必有高風亮節。馬克思就是在他一生中最貧困潦倒的時期寫成《資本論》的。他在1852年2月給恩格斯的一封信中寫道:“一個星期以來,我已達到非常痛快的地步:因為外衣進了當鋪,我不能再出門,因為不讓賒賬,我不能再吃肉。”即使這樣,馬克思也沒有屈服,沒有停止工作。不畏艱難困苦,只為主義真,這就是無產階級革命家的氣節。

6.【氣節】我國古代,孔子以“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讚揚不畏強暴的精神;孟子把“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看作為人處世不可少的氣節。我認為,高尚的氣節是每一個領導者所應有的品質。沒有氣節,就沒有了脊樑骨。講氣節,要防止迂腐。孔子有個學生在戰場上與敵人拼殺,頭盔上的纓被擊落了,他認為這有損氣節,於是放下武器,寧願讓敵人刺死,也要撿起纓系在頭盔上。這是多麼的迂腐。在原則性問題上要講氣節,在一些非原則性問題上要講策略。

7.【滴水穿石】滴水穿石的自然景觀,我是在插隊落戶時便耳聞目睹,歎為觀止的。直至現在,其鍥而不捨的情景仍每每浮現在眼前,我從中領略了不少生命和運動的哲理。我推崇滴水穿石的景觀,實在是推崇一種前仆後繼,甘於為總體成功犧牲的完美人格;推崇一種胸有宏圖、紮紮實實、持之以恆、至死不渝的精神。

8.【梁家河的今昔對比】上世紀60年代末,我才十幾歲,就從北京到中國陝西省延安市一個叫梁家河的小村莊插隊當農民,在那兒度過了7年時光。那時候,我和鄉親們都住在土窯裡、睡在土炕上,鄉親們生活十分貧困,經常是幾個月吃不到一塊肉。我瞭解鄉親們最需要什麼!後來,我當了這個村子的黨支部書記,帶領鄉親們發展生產。我瞭解老百姓需要什麼。我很期盼的一件事,就是讓鄉親們飽餐一頓肉,並且經常吃上肉。但是,這個心願在當時是很難實現的。今年春節,我回到這個小村子。梁家河修起了柏油路,鄉親們住上了磚瓦房,用上了互聯網,老人們享有基本養老,村民們有醫療保險,孩子們可以接受良好教育,當然吃肉已經不成問題。這使我更加深刻地認識到,中國夢是人民的夢,必須同中國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結合起來才能取得成功。

9.【也門撤僑的故事】在不久前的也門撤僑行動中,中國軍艦搭載176名巴基斯坦公民從亞丁港撤離,巴基斯坦軍艦協助從穆卡拉港撤離8名中國留學生。巴方軍艦指揮官下達命令:“只要中國留學生不到,我們的軍艦就不離港。”這擲地有聲的話語再次證明中巴友誼情比海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