皆美即不美,无私为大私

  • 《道德经》第二章

我想大家都想知道这是什么意思,按照传统的翻译,就是当天下都知道什么是美的时候,也就都知道什么是丑:都知道什么是善的时候,也就知道什么是不善。

不过换个角度解释呢?是不是也可以理解为,当天下都知道什么是美,并以此之为潮流的时候,,他有可能变成一种丑,对于女同胞来说更是如此,满大街都是穿红裙子的时候,你再穿红裙子,会觉得很难堪。别说满大街了,就是单位里有另一个人跟你穿了同样的衣服,撞衫,都让你很难受。同理,当天下都以某种行为作为善的标本,模仿和雷同之下,不善就出现了。

皆美即不美,无私为大私

第七章里的一句话: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翻译成,无私为大无私。

五十岁以上的人可能会有记忆,改革开放之前,“私”是要坚决打倒的。以前几乎每家的缝纫机上的罩布,都会有绣的“大公无私”四个字和一副风景画。那时讲的是:“狠斗私字一闪念”“斗私批修”,只要是私,死路一条。

但问题是,人性中天然有自私的一面,中国有句古话,“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大到一个国家的元首,中到一个部门的部长,小到单位的负责人,都希望人们呈现出“公”的一面,但你如果不能面对人性中“私”的这一面,“公”就要全泡汤了。

在以前的岁月里,以为人性中的“私”是可以被斗掉的,结果经济几乎走向崩溃的边缘。天天强调“国家都是你的”,最后发现根本不是,我什么都没得到,要吃大锅饭,要去公社食堂。这就是对人性的了解不够。

思考这一切的同时,《道德经》里还有另一句话“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原来古人也懂得做思想工作,而且做得这么有说服力。任何圣人,都不鼓励人一心只为自己,而是鼓励你为他人、胸怀天下,但引导你的方式是“无私为大私”-----真正无私的时候,得到反而更多。

“天地之所以能够长久者,是因为不自生,故能长生。”天地所做的一切都不是为了自己,而是滋润万物,让万物一年四季生长轮回,最后成就的是自己的长久,天长地久。不仅仅是个人心理层面的,更是哲学与文化层面的。

你知道为什么很多大亨或者私人经常做一些公益或者慈善吗?大亨是钱多?另一方面当然也是为了回报社会,那私人呢?也是钱多吗?并不是,还有很多经济条件并不怎么好的人来做公益或者慈善,因为人到了一定的年龄,从事公益事业,往往能感受到自己的价值,自己内心的平静,来帮助更多的人,获得内心的平静,这种平静对于大多数的中年人是一种奢侈品,所谓“赠人玫瑰,手有余香”。

皆美即不美,无私为大私

大家还记得周总理吗?很多次,我看关于他的书籍和电影,都会掉眼泪。周总理是,“无私为大为”的践行者。夫妇俩都离世以后,只留下五六千元的存款。直到今天,一提到“总理”二字,人们首先想到的还是周恩来周总理。

理性的想想看,周总理没有问题吗?没犯过错误吗?太多了。但是人们似乎都可以原谅,甚至都不愿意追究,就是因为他在为人处世、道德修养方面,是一个符合中国文化传统的典范。无私为大私,成就了自己。


分享到:


相關文章: